卒中后康复 试试音乐疗法
作者: 陈松美 宫政 孙萍萍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残的首位病因,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的特点。其中,70%~80% 的脑卒中幸存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言语、认知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音乐可以使人身心放松。但你知道吗?音乐还具有防病治病的神奇功效。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提出“宫、商、角、徵、羽”分别对应五脏“脾、肺、肝、心、肾”,通过五音调理五脏,调节形神,促使身心恢复,从而实现防治疾病的目的。虽然音乐治疗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在现代医学中,音乐疗法却是一项新兴的康复治疗技术。它通过刺激涉及运动、认知、言语、情感和感官的大脑功能,从而发挥治疗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音乐在改善认知障碍、语言障碍、抑郁或焦虑的情绪障碍等方面有很好的疗效。因此,音乐疗法作为一种卒中后康复方法,值得推广和普及。
音乐疗法可用于哪些症状
卒中后失语症
卒中后失语症是由于卒中后大脑的语言及相关区域损害,造成原已习得的语言功能受损或丧失。音乐是语言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两者共用部分神经通路,音乐疗法可以增强大脑中负责语言的神经网络连接。已有的临床研究证实,音乐治疗对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确实有效,且疗效与节奏和音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卒中后抑郁症
卒中后抑郁症患者表现为淡漠、悲观、睡眠障碍,且有较严重的自杀倾向。临床常用药物如氟西汀,虽然能改善抑郁症状,但也可能会引起胃肠道紊乱、头晕、过敏、恶心等不良反应。音乐疗法可通过不同调式、旋律来调整患者的情绪,花费低,易操作,且无不良反应,是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理想方法。音乐通过刺激人的大脑网状结构、大脑边缘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生理性变化来达到调整情绪的目的,还可提高体内快乐神经递质5- 羟色胺的含量,使人产生愉悦感。
卒中后认知障碍
卒中后认知障碍,通常指患者的执行功能、注意力、记忆、语言能力、视空间能力中的某个认知域受损。尽管药物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但长期口服这些药物也可能带来诸多不良反应。音乐疗法可以激活多种高级认知区域,将声音与大脑活动联系起来,从而改善肢体功能,促进感知觉、运动知觉及情绪情感的恢复。国内外的临床研究证实,音乐疗法可以增加卒中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促进神经的修复,从而改善认知功能。
了解三类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有多种形式,可以分为主动参与(演奏乐器/ 唱歌)和被动参与(聆听)。这些治疗可以在家里进行,也可以在养老或康复机构里进行;可以是一对一的治疗,也可以是小组治疗。考虑到每位患者对于音乐不同的掌握方式以及不同的病情,音乐治疗师将音乐疗法分为三大类,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音乐治疗。
接受式音乐疗法
接受式音乐疗法就是听音乐,这也是音乐疗法中最易开展的一种方式。让患者聆听特定的音乐,如意境旷远恬淡又生趣盎然的《落雁平沙》、旋律慷慨又戈矛纵横的《广陵散》等,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等影响患者的神经系统,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治疗师可以根据不同患者选取不同的音乐,通过让患者聆听适合的音乐,放松中枢神经系统,调动患者的潜意识,并在治疗师的指导下,通过联想或想象重新认识自我。
再创造式音乐疗法
再创造式音乐疗法指的是患者不仅要聆听,还要亲身参与到各种音乐活动中。这对于患者的音乐基础没有任何要求,主要强调患者的参与性。患者可以利用乐器等物件来弹奏音乐,可以选择自己独唱,也可以与他人合唱。并且,在与他人合作演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增加交流沟通,培养归属感与集体意识,从而缓解抑郁等心理病症。
即兴式音乐疗法
即兴式音乐疗法指的是患者当场创作音乐,而其音乐的形式不定,可以是歌声、器乐声,甚至是生活中的小物件敲打出的声响等。患者可以瞬间创造出歌词、旋律、歌曲伴奏,或是利用身边的物件等来创造出节奏、音节、声调等。最简单的形式,便是用打击的方式,拿起一支笔或一个水杯,用手敲打来生成韵律。相对高级一点的方式就是,患者在音乐治疗师的指导下能够自己作曲。即兴式音乐疗法对音乐治疗师的音乐技能和专业水平的要求会较高,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很快与患者建立治疗关系,取得患者的配合。
此外,根据音乐种类和患者文化背景、治疗需求的不同,音乐疗法也可灵活变动,并不局限于采取一种音乐治疗方式,可以多种音乐形式相结合。除了对患者进行单一的音乐干预,也可以将音乐与其他干预疗法相结合,例如音乐疗法结合运动疗法、经颅磁治疗、针灸治疗等方法,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音乐疗法的应用前景
在全球范围内,我国已经是卒中终身风险最高和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卒中后康复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音乐疗法作为一种非药物性的辅助性康复治疗手段,顺应了时代要求,具有省时、省力、无创且无不良反应的特点,易于被患者接受。随着各国学者对音乐疗法的研究不断深入,音乐疗法一定会越来越规范,并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