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写:放归野外的大熊猫
继“淘淘”之后,还有“张想”“雪雪”“华姣”“华妍”“张梦”“八喜”“映雪”7只经过野化培训的大熊猫被放归到了栗子坪。除了“雪雪”因染病死亡之外,其余6只均健康存活。之后的大熊猫是被放归到了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
“张想”: 越过天堑找到了“新大陆”
野外生活变数太多,只有随机应变的智者才能生存下来,过于胆小或者盲目对抗,都容易迷失在波诡云谲的野外。
“张想”是晚于“淘淘”一年放归的。
2016年5月的一天,石棉县紫马电站的一名工人发现了一只大熊猫。因为这只大熊猫脖子上还带着颈圈,所以他估计是保护区监控的大熊猫,便将此事及时报告给了保护区。我们一听就知道是正在监测的大熊猫“张想”。之前它一直在公益海、大洪山几个地方活动,现在怎么会跑到紫马去了呢?
紫马,属于保护区的一个部分,但是因公路、河流隔离,这里和保护区其他区域脱离开来。邻近的冶勒自然保护区有丰富的竹子资源,但长久以来人们都认为大熊猫不可能越过“天堑”跑到这里。
2017年2月26日,在冶勒自然保护区安置的红外相机再次拍摄到了“张想”。让我们惊讶的是,冶勒自然保护区与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直线距离虽然只有40千米,但中间却有车流不小的108国道和雅西高速,而且道路两边还有大量的居民区、电站和工厂等,那么,“张想”究竟是怎么越过这些犹如天堑的“艰难险阻”来到这里的?通过项圈数据解读,我们发现,“张想”是游走了500多千米,绕道靠近托乌山的山梁才抵达这里的。
不管它是什么时候穿过的,总之“张想”又挑战了我们的经验和认知。对“张想”自己而言,也许只是一次偶然的碰运气,也许只是一个误打误撞,反正它成功了!


冶勒自然保护区是大熊猫的优质栖息地,这里有广袤成片的峨热竹,是当地野生大熊猫的最爱。这里野生熊猫数量极少,几乎不存在资源争夺的问题。所以,越过“天堑”的“张想”仿佛是踏上了“新大陆”!
“映雪”:躲开了同类,却没躲过游客
在栗子坪南面,有一片宽阔平坦的高山草甸,叫孟获城,据说这里是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地方。虽然这里也属于栗子坪保护区,但这里与其他郁郁葱葱的地方完全不一样,不仅竹子少,而且缺少乔木,头顶上没什么遮盖的。但就这样一个看似不适合大熊猫生活的地方,却在2018年初一度成了大熊猫“映雪”的藏身之所。
3月,我们发现,“映雪”的颈圈信号越来越弱,最后消失在了黑姆奶简沟。
从黑姆奶简沟的尽头翻过山去,就是孟获城区域。但我们认为,大熊猫不会过去,毕竟从来没在那里发现过野生大熊猫的活动痕迹,而且那里植被稀疏,怎么看也不像适合大熊猫生存。
4月13日,我们接到景区的报告,有游客发现山坡上有一只大熊猫在活动。整个山坡几乎都是低矮的灌草,因此要发现一只黑白相间的大熊猫很容易,有游客还拍到了视频。
我们带着接收机赶了过去,果然,从接收机里面传出了清晰的信号声。“难怪那边收不到信号,真的翻过来了!”

放眼望去,从山脊到山脚全是大片的灌草丛,乔木很少,至于竹子,只有零星的分布。为了一探究竟,我们向山沟走去。终于,在植被渐渐茂盛起来的沟里,我们发现了大熊猫新鲜的采食痕迹,还有新鲜的粪便。
我们分析认为,当时正是野生大熊猫发情求偶的时节 ,不到3岁的“映雪”还仅仅是个孩子,不仅在生理上没准备好,心理上也完全不知如何应对。所以,为了求得暂时的平安,它只好避开那些被荷尔蒙支配的野生雄性成年个体,独自来到这里讨清净,没想到却被游人发现了。
“小核桃”:足迹遍布整个保护区
2018年年底,放归工作来到了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
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的边缘,山高坡陡,加上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巨大破坏力,使这里的山势更加陡峭,很多地方根本无法涉足。随便一条沟谷,就可以遮挡无线电信号,让颈圈信号难以扩散出去,从而成为大熊猫的遁形之处,这让我们的监测工作极具难度。
2018年12月27日,“琴心”“小核桃”被放归到龙池附近的山上。
2019年10月18日,风和日丽。我们一大早就往一个叫铁杉包的地方前进,期望找到“琴心”“小核桃”。已经两周没收到它俩的信号了,附近的斑鸠岗、落池塘、野牛坪、碱坪沟都搜索过了,仍然一无所获。铁杉包是方圆几千米之内的制高点,或许在这里能收到“琴心”“小核桃”的信号。
从海拔2500米开始,茂密的冷箭竹像墙一样横亘在前面,想绕过去也很难,看不到左右的边界在哪里,我们只好拿着镰刀从中开出一条路来。
终于到了海拔3200米的最高点。高大的冷杉被蜿蜒成片的杜鹃代替,茂密的冷箭竹被厚厚的苔藓代替,但我们能听到的除了接收机里面的电流杂讯,就只剩自己喘着粗气的呼吸声。看来今天的山又白爬了。要想去更远的地方收信号,只能带上帐篷、睡袋,驻扎野外才行。

由于保护站没有通电,基本的生活用电仅靠两块光伏板提供,而这里长期都处在云山雾罩之下,年均日照只有500小时,光伏发电很难满负荷运行。除此之外,上山的道路在每年的雨季都会被山洪冲毁,修复工作也只能等雨季结束再开始。
2020年5月15日,在火烧岗搭棚子住了一周的我们终于成功下载到“小核桃”的完整颈圈数据。下山以后,在电脑上一看:哇,好家伙!从放归到现在,“小核桃”的足迹遍布整个保护区,最远已经到了光光山脚下,那里非常靠近汶川县了。这次能下载到数据也是运气好,因为“小核桃”刚好活动到了距离火烧岗不远的一处山脊,否则也难觅其踪迹。
对另外一只大熊猫“琴心”,我们只是在放归四个月后下载到了数据,之后再也没能收到它清晰的信号,无法获悉它的活动情况。估计它跑得太远,最后颈圈脱落在某条沟里,失去了信号。


将有更多大熊猫回到野外
这十多年的摸索,证明了“母兽带仔”这种野化培训模式是科学可行的,是大熊猫保护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已经研发了适应西南山地大熊猫监测工作的专用项圈。这种颈圈初步实现了监测数据的实时回传,通过直接连通卫星就能实时获得放归个体的详细定位,还可以在颈圈电量耗尽之前对大熊猫回捕,进行颈圈更换,以实现对放归个体的长期跟踪监测。
此外,我们还将尝试形式多样的培训和放归,比如在拟放归区域就地培训。
不管有什么新的方法、手段,这项工作仍需要很多年,因为大熊猫这个古老的物种能从百万年前走到今天,一定有它适应环境变化的独特本领和不为人知的秘密。只有通过我们的不断探索,这些秘密才能一一揭开。
目前野生大熊猫的数量达到1800多只,组成33个族群生活在川、陕、甘三省六大山系之中,其中就有22个是小种群,有些小种群数量不到30只,有的甚至更少,只有几只。如果没有新鲜的血缘加入,近亲繁殖就会让这些小种群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灭绝。而把人工繁殖的大熊猫通过野化培训放归野外达到野生小种群复壮,是近期保护野生大熊猫的最好办法。随着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监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成熟,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不断推进,我们相信,大熊猫保护的前景十分光明,大熊猫与人类真正意义的同在就有希望。
(注:本文除特别署名的外,图片均由张和民、谢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