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 | 公牛蚁的毒液“升级”了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为了对付捕食者,澳大利亚巨型红色公牛蚁进化出一种新型毒液分子。这种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与澳洲针鼹(主要以蚂蚁为食的一种哺乳动物)体内的表皮生长因子 (EGF) 非常相似,可与其体内的EG
视野 | 能预测人类死亡的猫 2022年,陪伴了100多位绝症患者走完生命的“神猫”奥斯卡去世。2007年,这只能预测人类死亡的猫登上了医学领域四大顶级刊物之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据文章描述,每天早晨,在康复中心长大的奥斯卡
视野 | 恐龙木乃伊展现鲜活历史 你知道吗,恐龙也有木乃伊。1999年,美国北达科他州发现一具具有皮肤组织的埃德蒙顿龙干尸化石,科学家形象地把这种保存有软组织化石的恐龙尸骨称为“恐龙木乃伊”。最近,科学家对这具恐龙木乃伊的研究有了新进
视野 | 我国成功布设“海底实验站” 近日,科学家成功在南海海底布设原位科学实验站,把陆地实验室的测试、分析仪器整体搬到海底。与从海底取样后拿到陆地实验室检测的传统海洋调查方式相比,在深海原位进行科学实验可以避免因环境变化导致的样本数据损
视野 | 国内首次发现巨魔芋结实 巨魔芋是原生于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的植物,单株最重可超过100千克,其叶柄通常高3~4米,叶片直径超过5米,开出的花又大又好看。2022年7月,中国国家植物园里的巨魔芋首次实现了群体开花,艳丽的大花散发
视野 | 超高温系外行星可能会下“铁雨” 你能想象吗?宇宙中有一处地方,可能天降“铁雨”。超高温系外行星是非常特殊的一类星体,它们接收的太阳辐射可达地球所接收的几千倍。超高温系外行星WASP-76b向阳面的大气温度高达2400℃,这个温度足以
视野 | 翘眉企鹅只养“第二胎” 翘眉企鹅的两只眼睛上方各有一簇尖长的、像刷子一样的黄色冠毛,这正是翘眉企鹅得名的原因。雌性翘眉企鹅在产卵5天后会产下第二颗卵,这颗卵通常比第一颗大。第一颗卵之所以较小,可能因为它是在雌企鹅迁徙到孵蛋岛
视野 | 可以媲美“中国天眼”的观天利器 最近,“110米口径全向可动射电望远镜”项目在新疆奇台观测站开工建设,因选址在新疆昌吉州奇台县,这台望远镜也被称为奇台射电望远镜。全向可动的优势让奇台射电望远镜能够以极高灵敏度观测到四分之三的天区,包
视野 | 地球上究竟有多少只蚂蚁? 据最新研究,全世界至少有2亿亿只蚂蚁,其生物量(以干重计)总和可达1200万吨。干重即细胞除去水分后的质量,也就是说,把全球的蚂蚁烘干了还有1200万吨重。蚂蚁能够帮助植物散播种子、促进凋落物降解等,
视野 | 无人机“建筑师” 受黄蜂、白蚁等大自然“建筑师”的启发,最近,科学家设计出一套无人机“建筑师”,它们可以自主飞行并模拟3D打印方式建造物体。其中,建造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放置建筑材料;扫描无人机则承担质量控制任务,即在飞
视野 | 首个毫米级爬壁软体机器人问世 近日,科学家研发出首个毫米级爬壁软体机器人。它身长3.7毫米,宽1.5毫米,厚度约为150微米,拥有柔软、灵活的身体和特殊的双足(可以黏附在组织表面)。通过外部磁场控制,软体机器人可以在结构复杂、潮湿
视野 | 兰科植物最新物种 科学家在四川雅江县发现了兰科植物的新物种,并根据其模式产地的地名,为其命名“雅江舌喙兰”。这种兰花植株高5~11厘米,叶正面呈深绿色并有白色的网纹,叶背面通常为紫红色。每年7~8月为雅江舌喙兰的花期,
视野 | 鱿鱼妈妈随身携带自己的卵 在1390米深的海底,科学家用远程遥控设备拍摄到了十分罕见的画面——一只鱿鱼妈妈携带着密密麻麻的珍珠状卵在深海漂流。虽然鱿鱼妈妈随身携带卵能给予其更好的照顾,提高后代存活率,但这非常耗费自身的能量,让
视野 | 新型碳捕获材料 捕获并储存二氧化碳对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至关重要。近年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成为烟道气碳捕获的理想材料,然而由于该材料成本较高,应用并不广泛。最近,科学家成功研制出成本更低、工艺更简单且更节能的碳捕获
视野 | 罗布泊复活了? 通过卫星看罗布泊地区,发现“蓝色方块”罗布泊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塔里木盆地最东端。这里海拔仅有780米,是整个塔里木盆地最低的地方。盆地内西高东低,天山与昆仑山融雪汇聚而成的塔里木河、车尔
特别策划 | 让圈养大熊猫回到野外 长满成片的冷箭竹的山林是大熊猫的优质栖息地在长江上游,秦岭、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的密林之中,生存着最后的大熊猫野生种群。800万年以来,大熊猫历经气候和环境的剧变,从肉食动物转变为主食
特别策划 | 速写:放归野外的大熊猫 继“淘淘”之后,还有“张想”“雪雪”“华姣”“华妍”“张梦”“八喜”“映雪”7只经过野化培训的大熊猫被放归到了栗子坪。除了“雪雪”因染病死亡之外,其余6只均健康存活。之后的大熊猫是被放归到了龙溪虹口自
地球 | 波孜果尔矿床考察记 踏上考察之旅八月的南疆炙热无比,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的气温却舒适宜人。从库尔勒市驱车七个多小时,经历了多重防疫检查后,我们刚从睡梦中醒来,便听到同车李师傅喊道:“拜城县到了!”十余年前,波孜果尔当地地勘
太空 | 最终悸动 在距今数十亿年后,随着太阳进入生命末期,其中心开始聚合氦核,太阳将显著膨胀,变成红巨星。在吞没水星和金星等行星之后,太阳的个头将变得很大,因而不再能束缚自己最外层的气体和尘埃。在光彩的结局中,太阳不得
动物 | 和勺嘴鹬在一起 2008年,一些来自德国和俄罗斯的科学家忧心忡忡,他们判断勺嘴鹬的数量正在快速减少。那个时候,人们仅仅知道勺嘴鹬在俄罗斯最东部的楚科奇自治区沿海苔原地带繁殖,并且在孟加拉国和缅甸沿海有些记录,而这些地
植物 | 无花果的秘密生活 每个无花果里都有一只死去的蜂?根据网络上热传的说法,无花果通过钻进果实的蜂类授粉,一旦蜂钻进去,就再也无法出来。按照这种说法,每吃一个无花果就要吞掉一只蜂,事实是否真的如此?无花果的花被包裹在假果里,
植物 | 远古天空霸主 当今世界上最重的飞行动物之一是灰颈鹭鸨,其体重可达21千克,但它跟中生代的翼龙相比,只能算小巫见大巫了。日本福井县恐龙博物馆的科学家曾通过脚印化石估测翼龙的体重,他先是搜集了17种现生爬行动物的足迹,
博览 | 通古斯大爆炸新探 1908年6月30日上午,巨大火球从俄罗斯通古斯地带升起,随之而来的是猛烈爆炸和震天巨响,爆炸释放的冲击波摧毁了通古斯周围两千多平方千米的森林,这就是著名的“通古斯大爆炸”。在爆炸发生时,西伯利亚瓦纳
博览 | 海洋地球工程技术种种 在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地球工程”应运而生。地球工程是指通过主动大规模运用工程手段改造地球环境,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海洋作为地球气候最重要的“调节器”,是地球工程的主要实施目的地,目前很多地球
博览 | 双面真菌 龟甲虫巴拿马热带雨林中的龟甲虫,其蛹表面覆有一层白色蜡样物质。科学家曾认为该物质是龟甲虫的分泌物,直到2020年,德国某生物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这种白色物质在培养皿里竟然会生长。这就意味着,它并不是
博览 | 穿越千年的气味 拉美西斯六世即位后的第一项工作,是祛除尼罗河沿岸沼泽地带的鱼鸟所产生的恶臭公元前1145年,拉美西斯六世登上埃及王位。当时的埃及臣民在写给他的赞歌中,如是描述他的治国措施:“新法老的第一项工作,是祛除
考古 | 解码两千年前的“计算机” 安提基西拉机器(复原模型)1901年,在希腊的安提基西拉海岸上,人们发现了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时期一艘沉船的船骸,在其中发现的一个后来被称为“安提基西拉机器”的装置尤其令人惊讶。一个惊人的发现两千年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