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之错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美兴起冒险热潮。当时,跨越大西洋乃至环绕整个地球的旅行变得常见,但这种旅行通常都通过邮轮来完成,速度极慢——仅仅是穿越大西洋就要花一周以上的时间。
“竟然”成功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推动了飞行器的研发技术进展,但能够跨越大西洋的大型客机尚未问世。此时,另一类飞行器——飞艇(尤其是齐柏林飞艇)证明了自己的远程飞行能力。
齐柏林飞艇是出于军事目的而研制的。这种飞艇曾被德国人用来携带武器轰炸伦敦。为了实现跨大洋之旅,英国、法国和美国争相研制民用飞艇,只有战后的德国被禁止研发军用飞艇。德国齐柏林公司游说美国人:如果我们为你们建造大型飞艇,你们能同意我们的飞艇工厂继续运作吗?对此,美国人表示允许。
随着有关的限制最终在1926年被放松,齐柏林公司开始建造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现代的飞艇——跨洋飞艇(以下均称“齐柏林飞艇”)。为了炫耀齐柏林飞艇的完工,齐柏林公司董事长埃克纳及一名经验丰富的飞艇飞行员展开了史无前例的飞艇旅行。在他们的飞艇所到之处,人们向他们挥手喝彩。毕竟,当时上过天的人很少。
于是,埃克纳名声大噪。在他完成奇迹般的“环球飞艇旅行”(其实并未真正环球)后,世界各地的大公司都想投资飞艇,让齐柏林公司为自己建造飞艇。
为了保持自己在飞艇制作领域的领先地位,埃克纳决定制作最大的商用远程载人飞艇。这实际上是航空业的开端。

1936年3月4日,最大的齐柏林飞艇准备首飞。然而,就算是负责该飞艇制作的工程师们也不清楚:这么庞大的飞艇在升空后的表现会怎样?
虽然齐柏林公司在其成立之后25年内大获成功,但这么大的飞艇还是首次建造。要知道,这艘飞艇仅仅是航空布就使用了2.82万平方米。
最大飞艇的首次试飞时间超过3小时,但它在试飞期间并没有充分验证所有方面的安全性。事实上,为了证明一种飞行器的安全性,需要进行多次测试性飞行:转向能力测试、制动能力测试、飞行高度控制能力测试、坠机测试和紧急撤离测试等。但对于最大的齐柏林飞艇,多种测试并未进行。该飞艇的7次试飞均在德国境内的陆地上空(而非在海洋上空)进行。其实这并不奇怪,毕竟当时航空业才刚起步。
尽管如此,最大的齐柏林飞艇还是开始了航程长达9600千米、为期4天的载人跨越大西洋航行,出发地为德国,目的地为巴西。这次飞行最终竟然是成功的。为什么说“竟然”呢?
氢气隐忧
齐柏林飞艇采用易燃的氢气来提升飞艇。在最大的齐柏林飞艇设计之初,埃克纳就面临一个重大决择:能否依赖氢气提供飞艇浮力?或者,采用更安全的氦气行不行?
充入飞艇内以产生浮力的气体密度必须小于飞艇飞行高度上的大气密度,而氢是最轻的化学元素,氢原子是最小的原子。氢在地球上的天然形态为气体,氢气密度比空气密度低得多,但氮气有爆炸的危险性。氦气是第二轻的气体,不过氦气是一种惰性气体,不会像氢气那样可能爆炸。但氢气容易得到,也更便宜。采用氢气提供浮力,在有限的预算内飞艇可以做得更大,载人数量更多。
埃克纳知道,齐柏林飞艇采用氦气更安全。但在20世纪30年代,全球大部分的氦气是美国生产的,美国实际上垄断了氦气的供应,而欧洲的工程师们并不愿意从美国进口氦气,原因是费用高昂,而且进口手续复杂。埃克纳曾经动摇过,觉得还是应该采用氦气才对。但他最后选择的依然是氢气,部分原因是齐柏林飞艇一直采用氢气,而且从未出过事。
埃克纳刚愎自用,决定让最大的齐柏林飞艇也填充氢气,这可能是这艘飞艇最大的致命伤。但造成后来大灾难的错误,并不仅仅是埃克纳的这一决定。
振动问题
1935年12月,齐柏林公司的技术员们开始用航空布覆盖飞艇的铝框架。这一工序必须保证航空布非常贴合、位置准确,否则飞艇就不能平稳飞行。齐柏林飞艇的覆盖技术非常有效而又独特,这全部归功于该公司的航空布专家霍尔托。在20年时间里,他监督了超过50艘齐柏林飞艇的航空布覆盖工作。他创制的覆盖术,让覆盖在飞艇框架上的航空布严实、防水。然而,最大齐柏林飞艇的覆盖是在霍尔托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的,因为霍尔托当时在美国。


而这艘齐柏林飞艇的巨大并不是唯一的挑战,还有一个挑战是潮湿而又寒冷的气候条件。这意味着航空布可能被水湿透,进而结冰,这样一来航空布就会变得非常僵硬。
1936年3月4日,最大齐柏林飞艇首次试飞,当时艇上只有几名机组成员,并无旅客。飞艇升空后几分钟,机组人员就注意到艇上的航空布有振动,飞艇回到地面后,他们立即为此寻找解决办法。他们最终找到的办法,是给飞艇整个顶部的航空布涂上两层专用漆。然而,这种漆高度易燃。
尽管涂了漆,飞艇上的航空布振动问题却并未得到解决。但不管是因为涂漆而增加的阻力还是航空布的振动问题,看来都不影响飞艇的总体飞行表现,他们并未意识到振动会传导给飞艇框架。于是这些问题被忽略。但是,航空布振动的危害性在之前一些较小型的飞艇上就已显现,而在更大的飞艇上这种危害性会被放大。
匆忙建造
在这艘巨大飞艇首次试飞过程中,飞艇建造中的疏漏引发的问题多次显现,而这些疏漏都与飞艇建造过程太过匆忙有关。这种匆忙要回溯到1929年。这一年,美国华尔街大崩盘,世界范围内出现经济萧条,德国也不例外。埃克纳因此面临预算不足的问题。1933年,他向纳粹宣传主管戈培尔求助,希望获资以完成巨大飞艇的建造。戈培尔立即答应,毕竟在他看来这是宣传的绝佳机会之一,于是为该飞艇的建造注入了大量资金。
1936年,这艘巨大的飞艇建成。戈培尔立即在该飞艇上贴上了巨大的纳粹标记。该飞艇的试飞原定在公海上进行,但戈培尔下令让它在德国境内进行多次短途飞行,以宣传纳粹的实力之强大。


为了尽快给予投资回报,在各种准备尤其是安全准备明显不足的情况下,齐柏林公司决定进行巨大飞艇的首次商用飞行。
在最大飞艇建成后9个月,它成功完成了34次跨越大西洋航行,搭载旅客总数接近3000人,总飞行里程32万千米。这些飞行看来一帆风顺,却隐藏着一个致命问题:一个巨大的氢气囊就快要破裂了,却无人注意到。
不祥预感
1936年12月,这艘巨大飞艇接受第一次全面检修。在试飞第一年大获成功后,该飞艇内部新安装了10个舱室,以增加飞艇载客数量和飞艇豪华度。为此,飞艇的16只氢气囊中的一只需要改变形状。最近才发现的该飞艇维修报告中说,工人们当时抽出这只氢气囊时,发现其顶部有磨损,这意味着该气囊可能会漏气。这一磨损是源自飞艇航空布的振动,因为振动导致固定气囊用的绳索被抖松。松开的绳索摩擦气囊的航空布,导致一些部位的航空布变薄。该报告中还指出,虽然受损气囊被修好,但用于固定气囊的绳索却只是被简单地系回去,并没有系牢。

至此,就算受损的航空布被修好了,航空布振动问题却仍未被解决。航空布才修好没几天,齐柏林公司就开始为巨大飞艇的下一次飞行倒计时。该公司的资深工程师勒赫曼意识到了这艘飞艇危机四伏,但他为了不得罪上司而保持沉默。1937年,该飞艇的飞行任务由多名艇长负责,勒赫曼正是其中之一。
也是最近才发现的一份信函内容表明,勒赫曼当时就知道气囊受损,以及维修不当。他当时把这一秘密信息告诉给了一名记者,并且表示他对此非常担忧。他决定牺牲自己,以尽力阻止灾难发生。他还说,艇员们没有能力处置这些问题,而他有可能可以处置好。




1937年5月3日,勒赫曼登上了这艘巨大飞艇。分析人士说,勒赫曼当初意识到了飞艇的问题,但应该没有料到一场大灾难即将发生。
偏遇晚点
1937年5月5日正午,飞艇距离目的地还有1600千米。这次飞行的目的地是美国的莱克赫斯特基地,选择理由是这里距离城市很近。然而,莱克赫斯特经常有海雾,也常有恶劣天气。
往前推20年,当时许多人相信飞艇是未来的国际旅行工具,于是美国海军决定在莱克赫斯特建造飞艇基地,这也标志着美国飞艇研发的高潮。莱克赫斯特基地有世界上最大的飞艇库,其建造就是为了容纳像齐柏林最大飞艇这样的巨型飞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