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责任与个人的际遇
作者: 张艺谋 张英采访时间:2008年8月9日
采访地点: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运营中心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和杭州亚运会将陆续在中国举行。这是中国继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之后,承办的两大体育盛事。
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是世界上创作者最多、观众最多、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活动之一。
时间证明,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已经成为了奥运会开闭幕式历史上的艺术巅峰。
路透社报道说,世界各国的观众都对壮观的北京奥运开幕式表达了赞叹。法国公共电视台的一位评论员说道:“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场壮丽的视觉盛宴。”韩国联合通讯社称赞,北京奥运开幕礼如同一场视觉上的“满汉全席”。
英美主流媒体都认为,奥运会开幕式是中国一次对内对外的成功宣传。
张艺谋的奥运时间从2000年开始。2000年4月29日,他为北京申奥拍了一部宣传片《新北京,新奥运》。这部宣传片还于2003年11月获得了第二十一届米兰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最佳影片大奖、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奖和最佳体育宣传片荣誉花环奖。
在奥运会申办成功后,2003年,张艺谋再拍了一部宣传片——《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对北京奥运会会徽和形象进行推广,并于2004年再次获得了第二十二届米兰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最佳影片大奖,获奖理由是“奥林匹克精神与东方艺术完美结合”。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由张艺谋导演的八分钟文艺表演“北京8分钟”亮相后,赢得西方观众一片好评,却在中国引发了一片批评的声音。2006年,张艺谋击败了李安、陈凯歌、崔健等创作对手,通过了十一轮的考验,最后成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总导演。
经过三年的精心准备,2007年10月,由张艺谋负责的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和北京残疾人奥运会开闭幕式策划方案完成,第一次向北京奥委会和国际奥委会送审,就一举通过,并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但张艺谋仍不满足,进行了长达近一年的修改与调整。在2008年8月8日的鸟巢,张艺谋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
在北京奥运开幕式过后一天,张艺谋即敞开心扉,讲述了北京奥运开幕式的诸多幕后故事。将近十四年后,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愈加光彩照人。

刘恒和王安忆参与开幕式解说词创作
张英: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解说词是谁写的?
张艺谋:我们有媒体手册,我想可能那天他们转播的时候参考了媒体手册,然后自己再组织转播时的解说词。媒体手册提前几天就发给媒体,里面有节目的背景介绍,在这个基础上现场直播解说自己夹叙夹议。比如说五十六个民族和儿童,好,这儿的背景就是关于五十六个民族的背景都有,哪一族都有,就看现场直播解说要怎么说了。
张英:如果解说词文采能好一些,真的是锦上添花了。
张艺谋:那也没办法了。其实我们有两个作家,一个刘恒,一个王安忆,都是很好的作家,前期还是一直有参与解说词的创作。刘恒参与了几次创意的讨论,王安忆也讨论了一两次,都来过。但是最后都来不及,因为文稿都修改来修改去的,最后根本没有办法是作家说了算,要经过各级审定,包括国际奥委会的审定。因为要发国际媒体,有些不能咬文嚼字,不然翻不成法文、英文,一个概念解释另一个概念,完全不能这样,所以就把这些词转成普通的词,只是语言组织得好一点。法文、英文、中文三个版本,比如说“夸父追日”,大伙儿听到不用解释了,解释“夸父”是谁要解释半天,根本就没有时间,所以它就不能用这种词汇,很文学性的,完全不适用,没法翻,没法在最短的时间内交给他们。这些稿子是给他们,让全世界的播音员拿着稿子做一个自己的叙述。
张英:一个争议比较大的地方是说,(这次开幕式里呈现)中国文化比较多,体育比较少。我想这样会不会是创意的时候已经考虑进去呢?
张艺谋:当然。它当然是一个体育的盛会,但是这个平台,我自己认为体育应该点到为止。还没开始比赛呢,后面十几天不全部都是体育,全部都是比赛嘛,体育精神在后面的十几天会全部体现出来,无须在开幕式里完全向体育靠拢,那就丢掉一次机会了。对于主办国而言,这是一个最好的平台,可以向全世界去展示自己的文化,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体育就算演了,奥林匹克就是体育精神,后面十几天运动员们都要去体现这个精神,赛场上最生动,演能演过赛场上?赛场上的一滴泪水、一滴汗水可以让全世界动容,那是真实的体育精神的写照,未来我们都会看到精彩的瞬间,我们这个时候演体育的这些东西,把它图解一下,把它变成一个所谓的表演,我觉得是很难的,而且也没有必要演那么多,有一点就行。
其实这也是后来我们跟很多外国专家一起讨论的,他们说,这是你们展示文化的一个平台。因为下一个就是运动员入场,下一个就是升旗、点火炬,点火炬就是体育精神,我觉得已经在上面发挥,就是“更快、更高、更强”的体现,等等,潜移默化地融进去就可以了。原来谈过,要不要一个章节是演体育,我们甚至有一些演体育的招儿,还颇为新鲜,后来都舍弃了。
张英:什么样的招儿?
张艺谋:比方说,画卷不是长方形嘛,我们把画卷变成几根长方形的线,突然画卷灭了,就像星星五环一样的。这个长方形的线突然提起来了,在空中竖立起来,成了一个球场,在空中旋的,然后有很多吊威亚的运动员发着光,这么看踢足球。本来是俯瞰,这样看是立起来,有点像是卡尔那个构思。我们觉得那一场其实要弄好也是挺有意思,挺神的。
还有一个,这是一个多媒体圆,他们在踢足球,横过来一个线的足球场上踢足球,还有一个摄像师也是吊着威亚,拿摄像机追着他们拍,就像是一个记者,这是一种表演。这个摄像师拍的影像又通过信号,让地面的LED展现出来,等于是一个双向交叉的足球比赛,在空中是这样踢,地面展现的是平面的,很复杂。总之,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多媒体表演的形式,很现代、很奇异。
后来我们还是放弃了,因为一个是技术难度太大,还有一个大家讨论的是,我们分出去五分钟演一场,后来的观点是,不如让中国女足和美国女足来表演。后来就算了,体育含到里面去,比如点火,比如最后在地球上歌唱,有一些体育的形象就可以了。外国专家也是反对我们专门演一场体育比赛,他们觉得没必要,说你们会损失五分钟、十分钟,本来你们可以展示自己的文化,展示更深厚的东西。因为全世界人到这里来,已经是体育盛会,我们今天所有的部分已经是体育的,文化也是体育的一部分,整个都在这里面。
张英:你两个北京奥运宣传片都拿了最佳奖,获奖理由都是一句话,“奥林匹克精神与东方艺术完美结合”,因此大家对你的开幕式有期待。
张艺谋:我觉得体育表演一个是不好演,再一个是比较直接。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个精神就行了,奥林匹克的精神要比体育队形或者体育运动形象的表演更加广阔和多元一点。
张英:后来有太极拳,人们以为会有少林拳或别的武术。
张艺谋:我觉得太极拳是中国武术里面最有代表性的,中国人对它的解释超过了一般的体育竞技或某种拳的解释。我觉得中国人对太极的解释,好像自然万物、宇宙万物都可以在太极之中,我们的祖先也把它哲学化了。所以,要选一个拳术的话,我觉得当然是太极代表的哲学含义更多一点。你选一个像陕西的大洪拳、小洪拳,选一个长拳,选一个醉拳,好像就只是展现拳路了,内涵不多。
还有一个,我认为太极今天跟老百姓的关系也很密切,你看早上起来,很多人会打一打太极。我们在太极部分的表演中,已经把它当作是现代部分去演、把它当作是一个哲学层面、思想层面的东西去表演它。我们直观地表现出了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我觉得是一个进步。

因为我跟很多外国人聊过,对他们来说,甭管是太极拳还是其他拳,他们看着都一样,都是中国功夫。就像我们看泰拳一样,都讲泰拳,然后也不了解其中太深的含义。你跟他讲八卦阴阳,他都不是很清楚了。他只是觉得功夫就是功夫,就是功夫电影里的功夫,搏击是搏击的技巧,古老的搏击技巧,大概基本停留在这种观念上。当然,研究中国的专家和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除外,这些人,全世界大概几十万人。大部分外国人认为功夫就是功夫。
我们所说的太极跟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的东西,从来没有直观的让它呈现,所以这次我们就想,无论如何,太极表演也要直观地呈现出来,好像跟自然有关系。我认为如果老外看了这个表演,好像中国人的功夫跟大自然有点关系,行了。让一个十六岁或十八岁的黑人有这种印象,他不求甚解都无所谓,这个印象埋下来,就埋下了一个可能性,他就觉得中国的功夫不全是功夫,而是跟自然有点关系。
所以你注意到我们在太极的表演当中,运用了自然的声音,自然的影像。所以这一切都是把大自然阴晴圆缺、花开花落,把大自然跟太极放在一起,并行表演,让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直观,我认为这次太极表演很直观,可能会让外国人改变一点对于中国功夫的基本看法。
技术和艺术之间并行
张英: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最大的亮点就是科技方面的投入和各种光影的呈现,多哈亚运会也是高科技,它对于我们有启发吗?
张艺谋:多哈对我们的启发并不大,我认为雅典的表演是非常现代的表演,多哈是比较传统的表演,尽管它竖了一个大的月亮型的屏幕,但是你看它的表演是传统表演。但不能说人家不好,我很喜欢它的点火,我觉得点火是给我印象最深的,王子骑马点火太好了。表演是传统的广场表演,而且我们都知道是哪一个团队做的,反正也就是这些团队接这些活儿,差不多也就是几个班子在接这个活儿。
张英:专业公司。
张艺谋:对,谁做的都知道,这些人都来给我们当顾问。我自己认为我们的表演,不是一个传统表演,我们跟雅典的表演异曲同工,是一个现代观念,整合现代观念的一个广场表演,所以不是一个传统表演。不管大家怎么看,用了多少先进的技术还是什么,其实没有所谓真正先进的技术,全部得是成熟的技术。我刚才说了,如果还是在实验室的技术根本不能用,不可靠。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观念的表演和一种有现代感觉的表演,这个很重要。
我们的美术总指挥,他看了我们的表演之后给我写了一封信,我觉得他那几句话说得非常好,他当时只是提醒我注意技术环节。他是这么说的,他说雅典的表演把舞台集结的传统性推到了极致,一个是水的放和收,还有一个吊装起来的解体、回来和再降下去,这是主体的两个东西。他说雅典是把传统集结、舞台集结、美术集结发展到极致的一个做法。如果那是这个方式的终结,他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是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多媒体表演,这是一个新的历史纪元,是一个新的开始,代表着一个新的时代开始。我觉得这说得很好,我们也是这个想法。
再过二十年、三十年,在广场上演绎多媒体,比这要棒得多,因为技术发展太快,但是我们的观念代表着一个新世纪的观念,后来人会比我们做的好得多,但是观念的前瞻性很重要——一个影像时代,一个信息时代,一个多媒体时代。你看我们的手机,种种视频,我觉得未来就是所谓的多媒体信息和影像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无孔不入。光纤技术、数字技术等等,所以我们其实是在开幕式里整合了这些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