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生文化与网络文学的早期生态

作者: 乔焕江

网络文学的起点到底应该是什么?是19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还是1997年开始连载的罗森的《风姿物语》?最近网文研究界对这个问题的追问,看起来似乎是在根据某些历史细节正本清源,实际上这个所谓“本源”,只能算是网络文学主流形态的“镜像起源”——想象一个文本的或文学技术的确切起点,不能不说是对网文当下既成形态的屈从与辩护。如葛兰西所言:“文学不能产生文学”,它不可能是“孤雌繁殖”,它需要历史与革命的“阳性因素”。对于中国网络文学的发生来说,这个“阳性因素”只能是1990年代以来的历史变迁,即使是与网络文学密切相关的网络互联技术,也必须在与这个具体的历史情势的互动中才能把握其在网文实践中的真实面相与确切作用。换句话说,与其沉迷于为某种形态的网络文学寻找单一起点,不如回到网络文学得以滋生的历史文化语境,尝试在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的网络文化中把握网络文学的多样化源头。

早期网络空间与网络文学的多发状态

1983年,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中译本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其所预言之信息技术即将推动社会形态变革的理论,虽然还只能在人们的观念领域激起猜想,但实际上,中国政府很快就意识到信息革命的战略性意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已经实现通过卫星向欧洲发送电子邮件,随后,在科研教育领域开始发展局部网络,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网络(IHEP)和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领先全球制定了“信息高速公路”战略,到1994年4月,中国的NCFC即通过64K专线,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但此后一年,仍然“是非开放性的学术网络阶段,主要用于科研、教育领域。1995年5月,邮电部宣布向社会开放接入服务,从此进入完全开放的市场化阶段。这成为1995年中国互联网最重要的变化,从此,上网、用网成为机构、个人的新时尚”。当年年底,中国内地互联网注册用户已接近四千个,此后几年,互联网业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发展迅猛,到2000年,内地网络用户已达一千六百九十万个。网络的确已经作为一种新的“尺度”,结构性地参与了新闻传播、商业、金融等领域的重塑。理解网络文学在国内的规模性发生,首先应当在这一大的战略性发展的背景下展开,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一宏观历史语境,才能认识到中国网络文学的意义为什么已经远远超逾了传统的文学场域,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网络文学会成为世界各国文学生产中一枝独秀的景观,也才能理解在由媒介技术革新、资本等全球性要素推动的网络文学发展中,网络文学的中国经验所具有的创造性意义、价值和问题。

在互联网汹涌的发展浪潮中,中国的网络文学也很快以多样的探索形式呈现出杂然并陈又生机无限的态势。当然,我们要注意到中国大陆早期网络文学与北美和中国台湾地区网络文学并不引人注目的关联性。国内第一份上网的中文刊物是1995年1月正式发刊的《神州学人》电子版,这看起来顺理成章,因为当时主要的读者群仍然是身在海外的留学生群体。此外,国内少数领风气之先的网络文学写手在互联网开始初步民用之后,也时常在《新语丝》等海外网刊、ACT等网络空间发表文章,有的甚至为其担任编辑,身在广东的早期知名“网虫”笨狸(Banly,即后来的著名IT评论家)就很典型。虽是一介平民,但笨狸早在1994年互联网刚接入国内就开始上网,1995年开始网络杂文写作并为《新语丝》和《书屋》担任编辑,1997年创办的电子杂志《无梦岛周报》,作为网络写作个人站点在国内是领风气之先的,网易开通个人主页服务之后,该周报后更名为《激流》,作者基本每周末写作上传原创文章,时有诗词杂文等文学作品夹杂其中。北美网络文学的一些特点也自然影响到早期中国网络写手对网络空间和网络文学的理解,如笨狸在其论述网络文学的名作《织网成文》中详细梳理网络文学的特征、价值观,基本上还是对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体现出的价值观的认同,如“网络文学创作独特的价值观: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了可以向更多人表达自己的理念和情绪”,再如“网络文学同样是一种游历于网络之间的个体生命对于理想网络的渴望,这种追求不是技术性的未来展望,而更多是感性而更具有人道主义的精神需求”。又如他对网络文学特征的四点概括:“自由灵动”(包括“技巧的自由”和“内容的自由”),“生动幽默”,“短小精悍”,“谈天说地边缘化”,这些看法总体上也还是在价值观念上表现为对自由、平等等社会价值的认同,但在具体写作态度、生产方式等方面则往往构成了对传统文学的挑战。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网络文学尽管由于互联网正处在一个生长和不断技术更新的阶段,但也在各种BBS、虚拟社区、个人网页、博客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文学写作探索实践,甚至出现了如“榕树下”这样专门的文学网站,一些网络写手(如网络文学“三驾马车”和安妮宝贝等)也在网上因极高的人气而名声大噪,而互联网对距离和阻隔的跨越,也使中国台湾网络文学进入中国大陆网民的视野,蔡智恒、九把刀等网络写手的作品迅速吸引了大量读者,并进而影响到中国网络小说的发展方向。其中蔡智恒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被中国各大论坛转载,引起网友众多跟帖,这是“网络文学第一次在大陆引起轰动,很多人因为这部作品才知晓了网络文学。……该书的出版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意味着BBS作为早期第一个成熟的互联网应用正式‘轰动中国’;1998年也被成为互联网界真正意义上的‘BBS元年’。”(欧阳友权、袁星洁编《中国网络文学编年史》)除此之外,一些新出现的门户网站如新浪、网易等也开始通过频道设置、提供平台空间乃至评奖等方式参与到网络文学生产中来,而很多传统作家也开始尝试进入网络空间。从1997年前后互联网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到2003年起点中文网全面收费制这段时间,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可谓群芳争艳、形态繁多,但也正是在这种众声喧哗的状态中,其中一些形态与某些可能对此后网络文学生产产生重要影响的要素遇合,而机缘巧合地逐渐上升为主要形态。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网络文学的生产基本上处在从自发向自觉、从免费到商业化试水转化的探索阶段。一方面,基于个人兴趣的自发性尝试、写作目标群体不明确、文本形式多样化的探索几乎同时出现;另一方面,一些网站初步的商业化尝试,以及商业网站的平台设计对网络文学的生产也产生了一定潜在的制约和影响,就网络文学的语言形式来说,一些论坛在发展一段时间之后,也往往会形成论坛网友公认的语言范式,并进而潜在地规约着帖子作者的话语方式乃至价值取向,逐渐形成一些类型模式的雏形。在开始阶段,无论是BBS还是虚拟社区版块,虽然设有版主,但多是由论坛中活跃的、令人信服的网友担任,其身份并非传统文学期刊编辑的专业守门人,论坛帖子只要不触及极为敏感的话题、不违反国家互联网法规,就可以在论坛中张贴,因而其中的文学作品主要是由作者个人兴趣驱动有感而发,大多不会精心构思,也没有明确分类的目标读者,这也自然导致在论坛和社区中的作品良莠不齐,总体水平并不太高。网易个人主页的开发和开放,缔造了大量业余文学创作者的个人空间,很多人在闲暇时用心经营自己的网页,上传或在网页提供的输入界面直接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严格的说,这些文字不能笼统的称之为作品。一是因为网络上可以采取匿名方式,很多网友把自己的空间变成记录生活片段、情感吐露甚至情绪发泄的私密空间,这样的文字多缺少必要的谋篇布局,也不考虑读者阅读的效果,大多可归类于自我呓语;二是由于当时存储技术的限制,网站不可能为每个网友提供免费的大容量空间,书写板对每篇文章的字节有一定限制,且在从写作到上传期间,文档的保存和修正都较为繁琐,因此很多作品基本上都是一气呵成,不做过多的修改,其粗糙之处在所难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个人主页的基本版式主要由网站后台设计,虽然网站也会提供不同的页面版式供用户网友挑选,也提供一些素材供网友修饰装点自己选定的版式,但版式的总体数量是有限的,功能设置也大同小异。网站虽然也会鼓励网友自行设计一些版式上传到网站,但设计版式需要掌握一些相应的编程技术语言,因此,多数网友仍然只是在网站汇集的版式进行选择,这就使得网友在获得相对自由的书写空间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网站设计的平台所限制和规约。

出于描述上的方便,我们可以按照在这一阶段网络文学实践依托的不同平台分为三大板块,即论坛社区(BBS)、文学网站和个人博客。个人博客中的网络文学写作除了门户网站有意识将一些影响力大的写手邀请到门户下的博客写作,从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公共影响,其他绝大多数个体写作并由个体或少数朋友阅读,其状态也纷繁复杂,难以定性。我们遵从网络文学发展的既成轨迹,着重对这一时期BBS和文学网站的情况加以描述。

猫扑与天涯:网生文化与类型小说的情感结构

首先来看发生在BBS上的一些动向。BBS是早期网友汇聚的主要空间,由于论坛形式为作者和读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免费自由交流空间,在长时间交流碰撞中逐步形成一些网友集体默认的语言方式和价值趣味。正是在这种类似延续民间诙谐文化的网生文化沃土上,一种交互式写作的新形式就此开始出现,而正是在这种交互式写作和阅读中,渐次生成了一些网络类型小说的类型雏形。后来开始大行其道的类型小说自然有其更为密切的源头,但它得以成长和呼应的特定情感结构,甚至小说自身基本的人物设定、情节逻辑,都是早期网生文化孕育的结果。早期在网友中拥有高度影响力的社区以“猫扑大杂烩”和“天涯虚拟社区”为典型代表,我们着重了解一下这两个大型论坛中某些重要动向。

1997年10月创建的猫扑,最开始只是一个不知名的电视和电脑游戏爱好者小社区,后来推出的猫扑大杂烩则变成一个“无主题、无对象界限”的BBS,迅速汇聚了海量网友,到2003年9月注册用户已接近八百万,现已超过1.3亿。猫扑自称“网络流行文化发源地”,虽有自我夸大之嫌,但绝非毫无根据。实际上,很多后来人们常用的网络流行语,的确是在猫扑中的诞生的。猫扑的推介语“猫扑有三宝,BT、YY、没烦恼”,代表了这个早期城市草根社区的主要精神趋向,猫扑的网友自称Mopper,论坛显然逐渐自发演进成为他们藉以摆脱现实压力的亚文化空间。“有一个地方,聚集着这么一群人。他们思维活跃,见解独到;他们能把我们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分析得令人拍手称快;他们BT,却不是变态,而是跳跃性思维;他们称自己为Mopper。”(熊猫盼盼《爱生活,爱猫扑——mop.com》)BT(“变态”的汉语拼音首字母)和YY(“意淫”的汉语拼音首字母)可谓是猫扑自生长的话语规则,但这两个网络流行语与其汉语词汇并不完全一致:“这个BT不是低级趣味,而是指出人意料而非重复的创意、跳跃性的思维、善意而有智慧的调侃来营造出的个性帖子,在猫扑上风行一时,创造了不少网络潮流语句。”而YY也并非仅指性幻想,虽然它的产生与网友们的性幻想有关,但很快就超出了性的狭窄范围,而是“泛指一切超越现实的幻想,可以视为一种网络空间的‘白日梦’。……YY的基本功能是在幻象空间中满足读者的一切欲望,无论是高雅的还是低俗的,都可以在YY中获得想象性满足”。(蓝蓝《猫扑进化史》)

早期的Mopper们多为集中在上海、北京等地的都市草根IT男,正值计算机互联网事业发展迅猛时代,他们大多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工作空间和日常生活的封闭单调、枯燥乏味,猫扑的虚拟世界于是成了他们释放自我、调节情绪的空间。Mopper们的口号是“BT有理,YY无罪”,因为在这里,跳脱的思维、调侃的语言更能打破日常的刻板,传奇的经历、神秘的故事更能挑起大家的兴趣。一些平日里的情感幻想一旦被某个Mopper的话题引发,立刻会有众多Mopper参与进来,纷纷跟帖“建楼”,或是催“楼主”更新事件进展,或是给“楼主”提出意见建议,如果事件按照大家的想象发展下去并最终出现冀望的结局,往往就会引起众Mopper的狂欢并成为更多Mopper相互推荐的经典精华热帖。时常有网友抛出一件自己(或拟想的)日常生活中经历的事件引子,如偶遇心仪的女孩、奇特的遭遇、神秘的人物、诡异的经历之类,然后在跟帖网友的好奇追问和共同期待中不断续贴,最后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而因为见证甚至参与了事件的发展过程,Mopper们往往具有很强的代入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