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男频文IP改编刍议
作者: 高翔与女频文IP改编相比,网络男频文IP改编呈现出明显的滞后。网络文学的“空间转向”在男频文结构、叙事、语言中的呈现,导致了男频文IP改编在形式层面难以契合原著。男频文IP改编由于制作理念等外因的限制,其核心快感机制与价值观建构并未得到良好的呈现。而在女性成为影视剧主体受众的文化语境中,男频文的文体特色与“女性向”审美的矛盾构成了男频文IP改编的结构性困境。
自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以来,网络文学进入了持续的IP改编的阶段。《甄嬛传》《琅琊榜》等优秀影视剧作品的出现,大大提升了网络文学的影响力,亦刺激了网络文学作为IP的商业价值,使得IP成为考察网络文学的重要视角。近年来的网络文学IP改编虽然取材多元,涉及多种文体类型,但从总体来看,最有影响的网络文学IP改编集中在了宫斗、仙侠古偶、甜宠、耽美等源自于网络女频类型文的作品。可以说,在网络文学的阅读中,男频文和女频文各有千秋,但在网络文学IP化进程中,女频小说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这也使得网络男频文的改编,无论是从文化视角抑或是资本市场,都成为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早期网络文学IP化进程已经包含了一些男频文改编。在网络文学IP改编兴起的2011年,虽然以《步步惊心》《甄嬛传》《倾世皇妃》等女频文改编作品为主,但也有《我是特种兵》(改编自军事题材网络小说《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这样更具男频文气质的作品。在IP概念大热之后的2015年,亦有《盗墓笔记》这样影响广泛的男频作品。但是,与女频文鲜明的文体特征相比,《盗墓笔记》《法医秦明》《无心法师》等惊悚悬疑类作品受众广泛,其受众并无清晰的性别分野。网络文学早期作品《诛仙》气质上更接近传统武侠小说,亦不属于典型的男频文作品。
事实上,只有在“大女主”作为一个文化热点和创作理念受到资本的青睐之后,与其相对应的“大男主”概念,才引起资本对男频文改编问题的普遍关注。2017年,在“大女主剧”风行屏幕之后,资本开始关注以玄幻小说为代表的男频文并生产相应的“大男主剧”。《择天记》《九州缥缈录》《斗破苍穹》《武动乾坤》等男频文改编作品相继问世。几乎是同一时间,资本也开始将视野聚焦于男频文的另一种重要类型:(架空)历史穿越剧。《极品家丁》《回到明朝当王爷之杨凌传》《唐砖》先后问世。尽管以上作品大多取材于经典男频文,但它们的改编无论是口碑还是市场效应都遭遇了很大的失败。直到近几年来,网络男频文改编才稍有起色:《夜天子》《将夜》以较好的口碑,初步显现了男频历史小说和玄幻修真小说的魅力;《长安十二时辰》《庆余年》和《赘婿》火爆荧屏,则显现了网络男频文同样能够取得比肩女频文改编剧的成功。不过,总体来看,男频文改编成功案例寥寥无几,其IP化方式受到其文体特质、资本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辨析。
空间转向:男频文的跨媒介转译
诞生于网络赛博空间的网络文学,其书写具有鲜明的空间化取向,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的表达和呈现方式出现了明显的不同。按照韩模永的说法,传统文学是一种时间艺术,而网络文学则出现了鲜明的“空间转向”。正是这一变化,导致了网络文学改编与传统文学有着不同的面貌。鉴于男频文的书写特质,它更为典型地体现了“空间转向”而带来的文体结构的变化,这成为了男频文IP改编的基本视角。
与传统文学作品围绕故事和人物展开不同,网络男频文是以空间为基本架构并展开。男频文所建构的异托邦世界,乃是赛博空间之“虚拟现实”的典型文化呈现,正如欧阳友权所言:“网络创作是在线漫游的文学网民在‘赛博空间’里演绎虚拟真实,网络文学作品就是对这种虚拟真实的文化表达。”同样,以页面为特质的赛博空间随意投射、交错衍生的特性,构成了网络小说,尤其是男频文书写中空间的任意性(穿越)、交错性(无限流)等,体现了网络文学世界观层面的空间取向。同样,网络文学的故事编织中,有着鲜明的“图式化”色彩,即以“地图”作为基础的结构要素。和游戏一样,男频文的故事往往是基于“地图”而建构的,其区域、场景与行为有着鲜明的对应关系。例如,在《凡人修仙传》的“人界篇”中,主人公韩立其实是在三块大陆(地图)之间来回穿梭,这形成了故事的缘起;而大陆每一个特定的区域又各具功能,构成了主人公修仙的基本行为机制。
在以故事为主的网络文学中,这种空间取向虽然不能颠覆其基本的时间性,但也带来了深刻的后果。相对于传统文学作品围绕事件和人物的紧密呈现,男频文的结构往往较为松散,空间和相应的时间跨度较大,叙事密度相对较低。空间可以无限衍生的特性,决定了男频文,尤其是修仙小说等特定文类叙事上的延展性,这往往带来了网络男频小说宏阔的世界观和惊人的篇幅。在IP化过程中,男频文的这些结构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改编的难度。例如,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武动乾坤》字数分别达到了五百三十二万字和三百九十三万字,叙事节奏也相对缓慢,即使时下电视剧长度不断增加,对此类网络文学进行还原依然是一个近乎不可能的任务,令“原著党”不满的精简改编成为一种必然。事实上,无论是《斗破苍穹》《武动乾坤》抑或是《莽荒纪》的影视剧改编都对原著进行了精简,这导致了影视剧难以充分匹配原小说的剧情。与之相比,男频IP的动漫改编则则以分季播出的方式,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这是男频文动漫改编更能获得原著党认可的一大原因。电视剧《将夜》《庆余年》《赘婿》等都开始逐步采用分季播出的形式,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益探索。
网络文学的空间转向导致了其整体层面结构与篇幅的“巨大化”;但如果深入到网络文学的内部,则又呈现出微观视角上的“数据库”模式。“数据库模式”来自于日本学者东浩纪的论述,指的是故事的形态从传统的情节与人物刻画,走向情节、设定等各种叙事要素搭配与结合。“从现代往后现代发展的潮流中,我们的世界观原本是被故事化的且电影化的世界视线所支撑,转为被资料库式的、界面式的搜索引擎所读取,出现了极大的改变。”东浩纪以日本二次元文化、轻小说为例来说明其对于“萌”的数据库式呈现,这与中国网络文学逐渐兴起的二次元写作形成了直接的对应关系。不过,在中国网络进入类型文时期之后,网络文学场域以其写作的套路化、模式化,呈现了普遍的“数据库”倾向。对于男频文来说,无论是情节、设定还是与时代文化语境相契合的“玩梗”,都构成了网络文学数据库式写作的鲜明内涵:“‘文字’、‘情节’或‘梗’,同样能够以数据库的方式进行解读。”
以《斗破苍穹》为例,萧炎遭受屈辱退婚,而后发奋图强一雪前耻,这形成了所谓的“退婚流”。就数据库模式而言,它既是一种设定,也是一个“梗”,成为了其他玄幻修仙小说可以借鉴和参考的写作模式。数据库模式冲击了传统文学的表述机制,构成了网络文学微观层面对于线性叙事的解构,并显现出与宏观层面相契合的空间指向,韩模永在《超文本场景:网络文学的空间转向》中说:“这种数据库写作使得作者创造不再讲究情节和叙事的时间性和完整性,‘类型文’作为时间艺术的特性被弱化,类型要素之间的跳跃和组合则变得更加丰富和灵活,作品的空间性增强。”当下,数据库模式对于男频文IP的改编显现出愈发深刻的影响力。一方面,“设定”“玩梗”等数据库式表达,已经为男频文改编带来了新的可能。具有二次元文本特性的IP剧《从前有座灵剑山》的相对成功,就在于对于“玩梗”的熟练掌握,拓展了男频文IP改编的美学空间。另一方面,数据库模式对于传统文学叙事模式的颠覆,进一步显现了男频文叙事结构的离散,这必然带来了男频文IP改编的深刻困境。为了克服男频文结构上与传统影视剧表意模式的不协调感,男频文IP化往往要对其结构、内容进行改编,但这种改编又不能兼顾男频文的自身特色,遂造成了原著党与影视制作方的持久矛盾。例如,IP剧《斗破苍穹》《武动乾坤》用传统线性叙事的方式进行表述,完全丧失了男频文的文本特色,这是其改编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与之对应,《长安十二时辰》的成功,恰恰在于作者马伯庸借鉴美剧的模式,建构了时空高度凝练和压缩的文体结构,这给故事的影视化改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网络文学乃至男频文“空间化”取向的第三个特点,在于其高度图像化、场景化的文字表述方式。传统文学有着对于思想性、艺术性的追求,其对于场景的描写与刻画只是手段;而网络文学追求表达的直观化和形象化,大量运用场景描写、人物对话等方式,追求表达的代入感,使得读者获得如临其境的感觉,而避免对于人物心理、故事内涵的深度表达与呈现,最终实现“图像化”的呈现效果。在当下的资本语境中,网络文学的IP开发价值已经占据了越发重要的地位,这一文字的“图像化”呈现也逐渐成为一种深刻的写作伦理。
吊诡的是,这种文字的图像化呈现对男频文IP改编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一方面,正如周宪在《视觉文化的转向》中所言,当代文化具有鲜明的“视觉转向”之特质:“一个可以经验到的发展趋势是,当代文化的各个层面越来越倾向于高度的视觉化。”网络文学的图像化呈现,这一文化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文学IP化的过程,则是进一步凸显其视觉文化气质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文学的图像化写作方式,尤其是男频小说中关于场景、画面的丰富绚烂的想象力以及相应的视觉冲击力,不仅使其具有影视剧改编在叙事层面的便利性,同时也成为其文本IP化的显著优势。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场景、画面具有构筑男频文世界观的本体意义,男频文的视觉特效就具有了格外重要的地位。而由于男频文的异托邦想象过于宏大,导致了其进行影像化呈现的技术难题。目前,国内电视剧的特效运用规模和水平,远远无法呈现男频文宏大而瑰丽的世界观与场景设定,这成为了男频文IP改编屡屡失败的重要原因。经典男频文《斗破苍穹》的同名电视剧之所以恶评如潮,首要原因在于特效水平无法支撑其世界观建构。《回到明朝当王爷之杨凌传》的失败,同样是因为电视剧无法呈现原著宏伟的地理视野和世界观。这一问题,几乎困扰着以玄幻修仙文为代表的所有男频幻想小说的影视剧改编。而《将夜》的成功,亦首先在于场景和特效运用的相对成功。与之相比,动漫作品在这一方面显然具有显著的优势。《斗破苍穹》《斗罗大陆》《凡人修仙传》也的确在动漫改编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口碑,在男频文影视化制作技术和资本都不够充分的当下,动漫改编是一种新的思路和趋势。
网络文学基于其空间转向的审美新变,出现了与传统文学完全不同的文体结构与书写方式,这使得其在IP化呈现方面出现了一些全新的特质。目前国内的男频文IP开发,大多未能适应男频文的全新美学形态,采用传统的影视剧制作理念和方式削足适履,这是男频文IP改编屡屡引发原著党激烈反对的一大原因。当然,反过来,男频文IP化过程需要更为成熟的改编理念和模式,以使得其能够克服文字呈现和影视文化之间的媒介壁垒。
爽文体系:男频文的价值视野
在结构之外,男频文的价值取向也是男频文IP改编的重要视野。网络文学重视图像呈现和在场感的文字风格,往往带来了其思想性和意义感不足的问题。尽管在网络空间中,绝大部分网络小说以提供阅读“爽感”为主,其思想内涵的不足并不是一个问题。但在影视剧制作过程中,作为更加大众化的文化媒介,考虑到外因的限制和女性观众的影响力,单纯的“爽”剧路线很难包打天下。但是,在爽文化盛行的当下,对于爽文模式的改动亦往往会改变原著的内核,造成原著粉丝的流失,也会削弱IP剧的市场效应。故而,就目前而言,男频文的IP改编需要在其“爽文”路线和其价值观的延展当中取得有效的平衡,这形成了男频文IP改编在内容层面的重要视角。
在这里,女频文的IP化样态可以为男频文改编的提供有益思考。一方面,从玛丽苏剧、甜宠剧乃至当下的耽美剧与CP概念的火热,女频文的IP改编将情感视为核心的快感机制,并与市场机制达到了紧密的结合。换言之,女性小说IP改编对于其“爽”点有着鲜明的认知和呈现,这构成了女频IP剧吸引受众、形成市场效应的基础。不过,无论是类似《何以笙箫默》这样有着极致浪漫想象的玛丽苏剧,还是像《延禧攻略》这样具有鲜明爽文化取向的宫斗剧,虽然都取得了颇为成功的市场效应,但因其过于直露的爽文化观念,并没有赢得长久的口碑。就女频文的价值观建构而言,女频IP剧体量巨大,样态繁杂,难以一一列举归类。但是,“大女主剧”作为一种塑造女性主体性的文化想象,显然是一种颇为宽泛的归纳机制,并成为2010年以来女频小说IP改编最为核心的线索。几乎所有的宫斗剧、宅斗剧,以及绝大部分仙侠古偶剧都可以纳入其中。在此,“大女主剧”彰显了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女性主义的觉醒。尽管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大女主剧”并未充分实现其创作理想,但至少赋予了女频文IP改编在爽文化之外的广泛价值视野。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才诞生了《甄嬛传》等新时代的大众文化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