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非洲开超市

作者: 贾梦雅

我在非洲开超市0

孙悦从广州出发,中转迪拜,最后的目的地是非洲的几内亚共和国首都科纳克里。

尽管这样一趟行程会花掉孙悦漫长的20个小时,但她欢呼雀跃、满心期待,因为那是她丈夫的日用百货批发超市的所在地。

孙悦的丈夫在大学毕业创业失败后,受朋友之邀来到几内亚,从事日用百货批发贸易,至今已经在非洲闯荡近十年。

由于市场进入早,无论是营收还是影响力,这家批发超市在同品类店铺里均排名靠前。不过更令人惊讶的是,它每年的营收都超过了 100万元。

在非洲,传统超市仍是连接当地生活与经济的重要纽带。数据显示,非洲消费者仍从当地超过250万家小型独立超市购买70%以上的食品、饮料和个人护理产品。

中国的制造和供应链优势带来的低成本,混合了非洲的高物价,这往往意味着,非洲市场具有较高的利润空间。

只有出国才能改变命运?

孙悦这次去非洲,随身只带一个行李箱,里面装了几件夏装、些许药品和一顶蚊帐。相较于杂七杂八的身外之物,对全然陌生的土地的好奇和激情对孙悦而言更为重要。然而,更早一批前往非洲的“淘金者”,往往并无这样的心情。

比如,庄兰花。她是不得已才来非洲的。

庄兰花来自福建省福清市江阴镇,那里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侨乡,意味着很多家庭都有在海外发展的亲戚,想挣钱的年轻人大都会出海找机会。

庄兰花回忆,当时,她有亲戚在安哥拉,一个位于非洲大陆西南部的国家。亲戚说,那里每天走街串巷卖皮鞋的,能挣七八百元人民币。只是环境很差,有不少老乡待不到一周就会回国。

庄兰花还是选择了安哥拉,她说:“当时就觉得,只有出国才能改变命运,哪怕再苦再累,能让日子过好,一切都值。”

原本,庄兰花的超市是安哥拉北隆达省里唯一的超市。然而,随着城区的人口越来越多,如今周边超市数量扩充到了30多家,竞争者大都来自印度洋岛国毛里求斯。

其他人的超市里不出售啤酒,作为30多家店铺里唯一的中国老板,庄兰花则不用顾忌这些,因此,啤酒成了她店里的热销品。

没人一上来就敢涉足超市

即便竞争并未实质性到来,即便已是当地的头部同品类批发商,仅是非洲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的事实,就足以让人居安思危。

孙悦夫妻就是一个例子。

孙悦把当下生意还不错的原因归结于:入局早、熟悉当地市场并且有一定的资金实力。

而对于资金并不雄厚的赴非投资者,没人一上来就敢涉足超市。

来自福建的徐元燕夫妇,在非洲东南部马拉维共和国开超市前,就先后做过服装和二手手机生意。由于初期资本投入少且风险低,他们在非洲的亲戚,几乎人人都是从服装零售贸易起家。

2007年,马拉维与中国刚刚建交,物资匮乏,那时“只要有货就能卖出去,供不应求”。

2009年,徐元燕和丈夫只花了几千元,就开起了第一家服装店,店铺面积约50平方米。

随着当地经济发展,加之二手服装市场的冲击,服装店的利润逐渐见顶。徐元燕的丈夫发现了更高利润的商机:二手手机,一个早期并不需要多少本钱的生意。

靠着1.5万元的本金,做二手手机的那几年,夫妻俩赚了七八十万元。后来,由于缺少好的货源,加上没能及时顺应市场的喜好,二手手机的生意也难以为继。

当时,刚好有开超市的老乡要转手货物,终于有了本金的夫妻俩,决定花30万元接手,随后,他们又投了50万元用来扩店、装修、进货和招人。

王刚是这几年才开始做批发超市生意的,他此前也是先开了服装店,进而开了超市卖当地的零食、酒水,随后又转型做批发超市生意,兼顾零售;投资成本随之越来越高,从一二十万元,到五六十万元,再到三四百万元。光是回本,王刚就花了四五年的时间。

统统吃过汇率的亏

在海外做生意,能不能挣到钱很大程度上还要看汇率。

近两年,南非兰特相对于美元的汇率经历了一定程度的波动,价值下降了22.66%。这意味着,伴随着通货膨胀,本地商品成本和售价上升的同时消费者的购买力却在下降。

“现在生意不好做了,越来越不好做了。”王刚反复说道。他估算,受汇率影响加之同期竞争者增多,从去年12月到今年3月,同期营业额减少了近30%。

在非洲做生意的中国人,几乎都吃过汇率下跌的亏。

年轻时总有回家的想法,但时间久了,庄兰花不再想了。她现在的想法是,等到干不动了就回国。

回去还是留下?“新来者”孙悦暂时还没认真想过这个问题。目前来看,她非常喜欢这里的生活。

孙悦坦言,在非洲经商有其残酷的一面,听闻不少人血本无归。只是当下,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仍寄托了孙悦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摘自《南风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