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弛的墙与紧绷的瓦
作者: 王苏辛有一段时间,为了纠正自己的坐姿,我在座位的一侧摆上一面穿衣镜。忙碌到想要休息的时候,就瞥一眼镜中的自己。那镜中的“我”,不似早晨试穿衣服时的舒展、从容,而总是满面严肃、愁态。总之,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镜子里的“我”非常古怪。感觉并非自己,而是某个平行世界里的NPC,不知道被谁操纵着。这样一种感受,和卢德坤中篇小说《角色扮演》里的女主人公薛冰的感受很像。只是薛冰感受到的“不是自己”是从男朋友余忠平的视频中。很多人或许也都有过这样的时刻,听那些自己发出的语音,看每一次他人抓拍的照片、视频,总觉得那拍的,仿佛不全是自己。有时候甚至与美丑无关,仅仅源自一种陌生。延续到小说中,仿佛是一种不易察觉的差异感通过他人抓拍的形式,被薛冰体察。而男友那仿佛一体、无差别的神色,又因此与她的不同形成一种隐约的较量。
通读《角色扮演》,这样的细节很多,尽管张力各有不同。甚至会觉得,这才是卢德坤真正想要写的。而作为背景的失败婚姻、茫然前途,或许在别的作家的作品中,往往承载着小说最主要的部分。可在卢德坤这里,它们仅仅只是细节的注脚,闪烁一下,发出含含糊糊的弦音。而小说的弓,真正的核,是薛冰用她的眼,带我们进入的那些过去与此刻交叉穿梭的神态,仿佛模糊实则清晰的夜晚风物。甚至连薛冰自己,也可以是一个或循环或升级中的NPC的某一个环节,那作为密友存在的苒苒也可以是另一个“她”,甚至不管她们到底是谁在“学”谁。如果把作为背景的弦比作“松弛的墙”,那卢德坤真正要写的,或许是这些“紧绷的瓦”。
很多时候,生活真正的冷酷,不会直接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甚至,人和人之间那最真实以至赤裸的细节,以及与之相应的仿佛属于生活本身的悲剧感,早就被我们作为常识接受了下来。再去写,不过是徒劳。卢德坤深谙这一点。所以从一开始,他就把《角色扮演》中,那激情、热烈的一面,压实成小说中最不会被提起的暗面。成熟的男女们,以试探性的包容,完善着自己的各种身体与语态反应。那些既自然又克制的表述,既配合又因偶然放肆而流露的真情,及其种种,显得似乎从未怀疑过那有时堪称剩余的真情实意。因此,作为阅读者,虽然难免会觉得这篇小说中的情义过于惨淡——编剧行业的潜规则,人与人之间因为接受的信息不同产生的仿佛无法跨越的鸿沟,情人之间的微微嫉妒和互相审视。可是,虚与委蛇中,撑着的体面中那包含着的一丝真的东西,又足以对人的内心产生一些震荡,左右着人的一些选择。好似一个人一边看到自己赤身裸体,一边又感受着作者给自己披衣服。松弛的墙似乎随时可以倒下,可是紧绷的瓦片却始终紧紧裹着它,因此,生活才一边惨淡又其实坚不可摧地进行了下去——这,才是真相。
卢德坤这些年的小说并不很多。拿出手的每一篇,却都足够细致、绵密,经得起阅读的审视。究其原因,或许是身为一个成熟的青年作家,下笔都试图携带着一个或许依然有限,却坚固且成熟的世界观。小说中所呈现的,是真正独立者的生活。因此,连那呈现出来的世故也是一种对自我的保护和对世界的理解。于是,尽管作者抓取的叙事空间小如芯片,可这个芯片,却可以在小说中不断弹跳,看似轻轻开合,又剧烈抖动着小说所有可能的活力。但作者无意去做生活的探险家或冒险者,他始终小心移动着自己的布局,不让它进入任何不真实的想象。宛若重影的人,只少量出现的二次元女孩,也有其出路和安排。阅读者看到的也不是心细如发与抽丝剥茧的破局与入局,而是被内心波段团绕的身体的微微起伏,以及小说形象们仿若照镜子般试图捕捉、重新认识和平衡的自我。因此,卢德坤小说中的生活,是在世俗之中却又破除了世俗偏见的,对底色变化的捕捉。尽管其呈现状态,都是仿若碎片式的,是和脚步一起行进的地面,是浓和淡的夜色一起捕捞的影像。只要这隐匿的波段一直在发射信号,小说就能延续下去。这样一种需要耐心才能体会和欣赏的曲线,构成卢德坤小说的情节起伏,也完成着小说人物之间的观察、试探、犹豫和决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