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七绝压卷之争

作者: 孙绍振

关于这个话题,我可能要讲一个学期都讲不完的,因为这样笼统地提这样一个问题呢,是非常难以回答的。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我就必须从最简单、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常的现象讲起。最简单、最平常、最常见的现象里边恰恰就隐藏着唐诗它最深邃的奥秘。

我从一个现象讲起,就是唐诗的,家喻户晓的一首诗。从我最近的感觉开始。我有个孙女,她才一岁半,她的妈妈就叫她背唐诗。她居然也能背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她根本就不懂怎么回事。她也会背这个:“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最近有进步,又背上了一首:“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她肯定不懂什么意思,因为她话还讲不清楚。而且她讲话的特点是,叠词特别多,哥哥,姐姐,爷爷,奶奶。啊,这个“手”叫“手手”,“脚”叫“脚脚”。(同学笑)根本不知道诗是什么意思,但是她背得非常溜。这说明它有一种魅力。但是教她讲话,她不能讲超过七个字,但是她背诗可以保证超过七个字。这小孩都能够非常顺溜地背下来,但她不理解,那么大人理解不理解呢?当然,我们说我们理解,那真正理解了吗?真能理解我今天就不用讲了。不理解,我不客气地说你们还不大理解,我更不客气地说,不仅你们不大理解,你们中学的老师也不大理解,好多是错的。不仅你们中学的老师理解有错误,连大学的教授,理解的都很少。连北京大学专门研究唐诗的教授也有错,而且错得很厉害。那,有时候我感觉到,全世界真正理解唐诗的艺术奥秘的人不多,当然外国人肯定不理解。中国北京大学的头牌教授都未能免俗,那剩下还有谁理解呢?剩下的只有我来试一试了。(众笑,鼓掌)

好吧,闲言少叙,言归正传。我们从一首最简单、最平常、我们最熟悉的一首诗讲起,贺知章写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它好在哪里呢?叫专门研究唐诗,年纪比我大一岁,头发比我白的这位教授来讲,呃,我觉得简直是胡言乱语。他说,第一,“碧玉妆成一树高”,表现了柳树的总体印象。这个没错。第二,“万条垂下绿丝绦”,具体到柳丝的茂密。这也没错。然后,他下了一个结论,好在哪里呢?好在,“最能反映柳树的特征”了。那么,这句话,我一看就糟了。大错特错!诗以什么动人?他说以反映了柳树的特征动人。那不是说明文吗?诗以什么动人?你们说!(学生:以情动人)他就错了,还是大教授。好吧,我们暂时不去追究。他的第二点呢,说这首诗不但歌颂柳树,而且歌颂春天。这个呢,我觉得也没错。他加了一句话,说这首诗最生动的是最后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两句精彩在哪里呢?两点。第一点,不但歌颂了春天而且歌颂了创造性的劳动。你们听了以后是一个什么感觉?是不是有点离谱了?小小的离谱。待会儿再说。第二,这首诗还好在,“不知细叶谁裁岀,二月春风似剪刀”,好在哪里呢?好在这是个比喻。比喻好在哪里呢?很巧妙。那我当时看了这句就想了,我看你的文章就希望从中找到答案,找到巧妙在哪里。你不告诉我巧妙在哪里,你告诉我说“十分巧妙”,这不是忽悠人吗?因为他是我的同学嘛,比我早两年毕业。当年我留下来当研究生的时候,他是助教,毕业后在北大当了教授。他说“二月春风似剪刀”比喻十分巧妙,那我就心里跟他抬杠。我说比喻不巧妙,春天的风怎么像剪刀呢?春天的风是非常柔和的,有的人形容春天的风像爱情一样柔和。那么,似剪刀,剪刀是锋利的。当然,我替他辩护,因为是二月春风,才能是长安的春风。北方的春风,春寒料峭,所以有刀一样锋利的感觉,对不对?因而比喻十分巧妙。那么我再反思,刀很多啊,刀的品种多得不得了啊。剪刀是刀,那么还有别的刀啊,比如菜刀。“二月春风似菜刀”,非常有意思。二月春风似屠刀呢?(众笑)那就太可怕了。说明他没读懂嘛。我再替他回答,为什么“二月春风似剪刀”非常好,“二月春风似菜刀”不好呢?没有诗意呢?因为,我再念一下你们就知道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听懂了没有?因为前面埋伏下一个“裁”,后面有一个“剪”。因为是“裁”,联想到“剪”。因为是“裁”,就不能用“菜刀”。把“裁”和“剪”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固定的联想,是伟大的汉语的一个特点。如果是英语,是两个词,连不到一起的。如果是“剪”的话是“cut”。如果加上“裁”,就是“design”,设计。这两个字连不到一起的。这是一个非常惊险的比喻,但是呢,贺知章就利用了这个惊险的比喻,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是一个基本的、一个非常精致的常识。这个比喻啊,要怎么样巧妙呢?要巧妙到不但表面的词义是和谐的,而且是联想的、暗示的,引申的语义要非常和谐。这是第一。我觉得我的师兄如果光这点考虑不周,那问题还不大,问题更大的是,他说,这首诗“二月春风似剪刀”,非常好啊,这歌颂了劳动啊,而且是“创造性的劳动”。这就太离谱了。这个唐朝的贵族,这个贺知章,他脑袋里会有劳动这种观念吗?他脑袋里会想到创造性的劳动吗?我看他做梦都不会。为什么?据我的考证,劳动这两个字在古代,在唐朝,不是今天的劳动的意思,而是“劳动躯体”的意思,此言岀于我们共同的老师,王力先生。我是王力先生的学生,我仔细地把它给记住了。他也是王力先生的学生,他忘掉了。这个事,你看,该不该打屁股。(众笑)第二,劳动这个词有今天的意义。它是从英语和法语翻译过来的,是从英语的“work”和“labor”翻译过来的,它不是“劳动大驾”的意思,而是创造财富,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创造世界,甚至于创造人自己。劳动一词有这样一个一系列的话语和意识形态的隐含义在里面,在唐朝是不可能有这个词句的。有一个学术会议的论文说,是经日本人翻译过来,大概是在一百多年以前,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意义。因而他把脑子里的今天的创造性劳动强加于贺知章,这是糊涂。

那么,再回过头来——他说这首诗的好处是反映了“柳树的特征”,他也没看懂。他说,第一句是整体地写柳树的印象,第二句是写柳枝的茂密。这是柳树的特征吗?是贺知章的艺术创造吗?实际上,贺知章写的柳树的特征并不是教授想的那样。“万条垂下绿丝绦”固然是柳条的一个表现,但是更精彩的是什么?是“不知细叶谁裁岀”中那个精细的、纤巧的、精致的柳芽,跟这个茂密的柳丝相对比,这才使诗人感到激动,这么漂亮。因为什么呢?春天来了,一般的树,枝繁叶茂,对不对?可是柳树的特点是什么?枝繁叶不茂,这才叫柳树的特征。万千柳丝垂下来,但柳芽非常精致纤巧,诗人的锦心绣口就激发出来了。

这么一首简单的诗,连大学教授,终身研究唐诗,研究唐诗到头发都白了,现在是北京大学的国学院的院长,学问比我高得多,他都读得不太懂。那么,我们怎么去比较,去探究唐诗哪一首最好呢?那么,我的师兄,这里暴露了他研究唐诗的时候,有几个方面的严重错误。第一个方面,他的美学思想,他认为一首诗,凭什么动人?不是由于人的感情。虽然他念过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论,像陆机的《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诗是由于感情用华彩的语言而表现的,是表达感情的,是抒情的,“诗言志”,“情”和“志”是统一的。但具体分析的时候呢,他说这首诗的好处是反映了柳树的特征。他脑子里有一个机械反映论。诗就是客观地真实地反映了对象的特征,而不是表达了主观的感情,这是第一个错误。第二个错误,主观的感情是在主体,跟柳树是没有关系的。对不对?我喜欢柳树,柳树是柳树,我是我。但是要写成一首诗呢,必须把我的感情放到柳树里去。柳树原来是没有感情的,要让它变得有感情,变成我的感情,成为我感情的形象的表现,怎么办呢?要把它合成一个东西,把我和柳树结合在一起,把我对柳树的爱,对柳树的歌颂,变成柳树的形象。这个就不能够仅仅是柳树的真、柳树的特征,同时要让它有我的感情、我的感情的特征,这两个东西结合在一起。一个客观的一个主观的,要让这两个在一起统一、和谐、动人,怎么办?就不能完全是真的。这就要进入一个想象的境界,假定的境界,虚拟的境界;要把我的感情,对柳树的爱,对柳树的歌颂,对柳树的珍贵的感情,变成柳树本身的性质。所以说,就不是说表现了柳树的真实。同时,拿我的感情去改变柳树的特征。怎么改变?“碧玉妆成一树高”,柳树是不是玉啊?不是玉。不是玉,要说它是玉。“万条垂下绿丝绦”,柳树是不是丝织品啊?不是,我要说它是丝织品。这叫用主观的情感去改变客观事物的特征。以我情感的性质来为它定性,当然也是它本身一种性质的变异。不是剪刀,要说它是剪刀。以丝和玉的贵重,来表现我对柳树的贵重的感情。然后,“不知细叶谁裁出”不是更美吗?如果是反映特征的话,客观地说,那柳树的柳枝茂密与柳叶的纤细和精巧,是什么让它和别的树不同?是大自然,是柳树的遗传基因,是气候和温度、湿度的提高,导致了柳树的这样特别的形象,是很美好的,是吧?但是如果光是这样,说客观的、自然的,不够。然后,诗人觉得这个太美了,美到不仅仅是大自然的美好;而且美好得比大自然都美,一定是有人设计过的。天工加人美,比自然美更美。他被这种春天的、柳树的形象所激动,他用这样的感情,以至于说这个柳树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才这么美的。这不是客观的,这是主体的情感的表现,这叫“以情动人”。那么,“以情动人”,他进入了一个假定的境界、想象的境界,才能把感情抒发得这样美。

它既然不是反映柳树特征的,那它有什么价值呢?反映柳树特征,是科学的。这个柳树的遗传基因,在春天的温度和湿度提高了以后,长成了茂密的柳丝和精致的柳芽,这是科学。但是美要超越科学,就是不科学。那么,不科学有没有价值呢?在我这个师兄看来,没有价值,你这想象虚拟假定有什么用?一点用处都没有。因而他要给它一个价值,什么价值?创造性的劳动。他有一种思想,艺术的美就是反映了生活的真。对不对?反映了生活的真有什么好处呢?帮助你认识生活。认识了生活的目的是干吗呢?叫改造生活,创造新世界。如果是认识社会的话,就是改造社会,就是革命,如果现在不是改造社会,而是认识大自然的话,那就是要创造财富,要有创造性的劳动。所以说,他的观念不仅仅是反映生活,而且是什么呢?而且是推动生活的创造,因而是一种实用价值。所以说他的艺术观念,第一点是反映现实,我给他一个帽子——机械反映论。第二点,艺术既能反映现实,又能帮助人认识现实,从而改造现实。所以说,艺术啊,它有功利价值,叫教育作用。要么是教育人革命,要么是什么呀?要么就是教育人劳动,而且呢是创造性劳动。我给它扣一个帽子,这叫狭隘功利性。为什么?享受着这首一千多年前的美好的诗还要想着创造性劳动,是不是太累了?我就是为春天的柳树之美而激动,这本身就有价值。这个价值叫情感价值。这个情感价值,就是审美价值。审美价值,它有的时候可以跟认识价值联系在一起,有的时候跟什么?跟这个教育价值联系。有的时候在这样短短的诗歌里,它没有认识价值,它也没有功利价值。它超越了认识,它不是真的。它超越了功利,它没有教育作用。它仅仅使我激动。这个激动本身就有价值,这叫审美价值。

所以说我们在研究这个唐诗之前必须要懂得一个最起码的道理。就是说,读唐诗不能用反映现实——用功利的,还有教育价值去硬套,去强加于它,我们只能从文本中分析岀来。

正好那位北大教授,我的师兄,他在一篇文章里又分析了一首诗,正好我的孙女刚刚背下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他怎么分析呢?好在哪里呢?好在省略了出征以后究竟胜绩如何,在严酷寒冷的环境中,表现了英雄主义的气概。出征以后,省略了,所以很精练。有没有道理呢?好像应该说有一点道理。的确有英雄气概,但问题在于表现英雄气概的诗很多啊,这首诗的特点是什么?王昌龄写过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不是更英雄吗?敌人逃跑,你去追,追上没有?没有下文,这样的英雄太便宜了吧?这首诗特点是什么?英雄在哪里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月黑雁飞高”。你想想看,大雁在夜里会飞起来吗?不会飞起来,除非有特殊原因。对不对?第二,大雁在夜里,夜色很黑的情况下,没有月亮的情况下,飞得很高,你看得见吗?不可能看得见。是吧?既不可能飞,也不能看见,但是他写了“月黑雁飞高”,好就好在这个地方。“单于夜遁逃”,他没看懂这里有一个因果关系。大雁一般情况下,是在这儿站着休息的,飞起来我看不见,但是我知道它飞起来了。为什么?有唰唰的声音啊。一定是有人惊动了。谁惊动?单于。敌人在逃跑时惊动了大雁。这里隐含着这个英雄的敏锐的听觉:趁着夜里敌人跑了,但大雁一飞,我警觉了,这帮王八蛋要溜。下边这句,“欲将轻骑逐”,不用派很多兵,我派几个兵,骑着马,轻骑呀,就可以手到擒来,很有胜利把握,很轻松。但是突然发现,什么啊?“大雪满弓刀”,雪下在哪里?雪一般要下在地上的,居然下在弓上,下在刀上,面积很小。可见什么呢?雪下得有多大。弓上都是雪,刀背上都有雪,说明下得非常大。可知前方征途上积雪之深。因而,要战胜这样的敌人并不那么轻松。原来估计是那么容易的,心理一个转化,英雄的心里原来是“轻骑逐”,想得太简单了。大雪一落,整个的沙漠上都是这么深的雪,骑兵将迎来多么大的困难。心里这么一震颤,这叫“诗”,这叫“以情动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