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偷听”的手机

作者: 猫薄荷北

会“偷听”的手机0

你有没有觉得,这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巧合?

每次不经意间看手机,时间显示总是11:11或者22:22,又或者是其他特殊的数字。

你早上刚学会一个生僻的英文单词,晚上就从美剧里听到了它。

刚刚和朋友聊完极其小众的话题,点开某款生活类App(应用程序),就发现这个话题已经在搜索栏的搜索建议里等着你了。

这些瞬间,让你不禁产生一种怀疑:我的手机是不是在监视我?

在网上随便搜一下“我的手机在监视我”这类话题,就能看到很多类似的评论。

有的网友觉得,自己的手机甚至会读心术:“我上午脑子里想到了‘六尺巷’的典故,没有说出来,也没有搜索,可App就给我推送了相关信息。这种事情发生好几回了。”

今天,我们来聊聊手机有没有“偷听”这件事。为什么有时候刚刚聊过某个话题,甚至只是在心里想了一下,相关推荐就会出现在各种社交媒体的首页?

这种现象最早被称为“巴德尔-迈因霍夫现象”。不过,巴德尔-迈因霍夫并不是某位认知科学家的名字,而是德国的一个军事组织。

事情要从20世纪90年代说起。当时,美国《圣保罗先锋报》的在线论坛上,一位读者分享了自己的一段奇怪的经历:他第一次听说德国军事组织“巴德尔-迈因霍夫集团”后,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竟然又在完全无关的场合下,再次看到了这个非常生僻的名词。

这个故事引发了人们的强烈共鸣。无数读者留言评论,分享自己类似的巧合经历。最终,这一现象以该组织的名称广为人知。

直到2006年,斯坦福大学的语言学教授阿诺德·兹维基才终于研究了这种现象,并将其命名为“频率错觉”。

阿诺德·兹维基教授指出,这种大脑的认知偏差,实际上是两个心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分别是“选择性注意”和“确认偏误”。

选择性注意就好比大脑自带的聚光灯,会把某些受到关注的信息照亮,同时让其他信息留在黑暗里。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我们大脑的认知资源,从输入的繁杂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

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在非常嘈杂的环境中听到朋友讲话。这种“鸡尾酒会效应”,正是我们在听觉上对朋友的语音特征选择性注意的结果。

而每当我们刚学会新单词时,大脑就会给它们打上重点标记,让我们无意识地在英剧美剧、书籍报刊上更容易注意到它们。这也正是学习语言的好时机。

再回到“看时间”的例子。我们每天要看上百次手机,而除去睡眠时间,清醒的时间并不算特别长。在这样的比例下,看到手机上显示的时间是11:11或者22:22再正常不过了。更何况,这些时间点也常常是大家吃饭、刷手机的时间。

最重要的是,在这上百次眼睛扫到显示屏的时刻里,我们只会牢牢记住那几次看到特殊数字的时刻。其余普通的时间点,很快就被抛诸脑后了。

确认偏误则是指,我们会倾向于关注和接受符合自己原有信念的信息,而忽视或否定与之矛盾的证据。这种认知偏差会让我们常常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不是客观评估所有信息。

比如,你怀疑手机在监听你和其他人的对话,可能就会对那几次刚聊完天就收到相关信息推送的情况印象深刻。可事实上,更多的时候,你聊完天之后,手机毫无反应。这些没有动静的时刻却被你完全忽略了。

所以,我的手机到底有没有监视我?

如今,无处不在的算法自然也会利用这些认知偏差来“围攻”我们的大脑。

如果有一天,你和朋友出去玩,朋友提到有人在冰岛发了微信朋友圈。第二天,你就在生活类App上刷到了有关冰岛的旅行攻略,视频网站也给你推送了冰岛旅拍的视频。你从来没有搜索过“冰岛”两个字,可是全世界都仿佛知道,你那天和朋友聊过冰岛。

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知道,到底是频率错觉,还是手机真的在“偷听”呢?

从商业逻辑来看,处理大量实时语音信息,需要较高的成本。通常,各种App会首先考虑通过处理成本较低的信息(如浏览信息、搜索信息、定位信息、购买记录等)来为你量身定制推送内容。

手机监测到你对冰岛感兴趣,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你的朋友,甚至是邻桌听到你们谈话的陌生人搜索了去冰岛的攻略,而你们使用了同一家餐厅的Wi-Fi。或许,你昨天刚搜索过北欧旅游,后台数据认为你喜欢冰岛。还有可能,正因为你刚刚聊过这个话题,不小心在第一次收到有关冰岛的推送内容时多看了一会儿,其他相关推送信息也接踵而至。

通过精准的跨平台推送,让特定的人群从各个渠道反复接受相同的信息,产生某种事物非常流行的幻觉,这也是大数据为我们量身定制的频率错觉。

不过,手机确实可能会有“偷听”的情况,但通常不是实时录音,而是通过关键词激活。如果排除了其他途径,你仍然觉得手机知道得太多,也可以用小众话题做一些测试。

无论如何,关闭不必要的麦克风权限、定位信息等,都对保护自己的隐私非常重要。

(如 梦摘自微信公众号“语言学午餐Ling-Lunch”,邱炯图)

上一篇: 拒绝“入群”
下一篇: 什么是好产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