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入群”
作者: 达珍2025年5月中旬,韩国延世大学的科研团队在《职业与环境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核心结论是,长时间过劳工作,会对大脑造成损害。文章认定的过劳标准,是每周工作52小时以上。
说到这儿,就引出了这样两个问题:过劳现象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又该怎么避免呢?
新技术的另一面
按照通常的理解,之所以会出现过劳,要么是因为企业压榨员工,要么是行业竞争太激烈,不延长工作时长不行。
这些情况当然都有可能存在。但是,关于过劳这个问题,美国学者卡尔·纽波特有个特别的解释。他说,多数人之所以觉得工作太累,不是因为刚性任务太多,而是因为通信软件太发达。
为什么通信软件发达会导致职场过劳呢?按理说这些软件应该让工作变得更方便,缩短工作时间。卡尔·纽波特说,这是因为通信软件会带来一个叫“过度互联”的副产品。
过度互联,指的就是同事间的沟通过于便捷,导致很多本来没必要沟通的事情,大家也忍不住要开个会,“对齐一下颗粒度”。
这仅仅是最表面的现象。而卡尔·纽波特认为,在这背后还有3个更麻烦的问题。
第一,积少成多。
琐碎的沟通累积到一起,就造成巨大的消耗。根据相关统计,现在的职场白领,大概每6分钟就要查看一次电子邮件或者其他通信软件。
第二,屏蔽重要任务。
当一个人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七零八碎的沟通上,他就没时间去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了。而且更麻烦的是,在面对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时,这些琐事还可能会变成避风港。有的人在面对一个艰难的任务,找不到解决办法时,就不停地做一些琐事,比如回复无关紧要的信息,在客户的动态下面点个赞之类,并且告诉自己,我并没有浪费时间,毕竟这些也都是工作。
这不就是自我麻痹吗?
其实,早在1959年,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就说过,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未来会出现一类人,他们的工作需要创意,且无法被量化。因此,人们就会选择将工作时间变得更长、参加更多会议、回复更多消息等可视化的方式,来证明自身的价值。
第三,模糊工作与生活的界限。
通信技术不发达的时候,工作和生活之间是有明确界限的。哪怕我一天要工作12小时,只要下了班,那么与工作有关的消息我一概看不见。单位与家庭,是两个彼此隔开的空间。
但是,当通信软件普及之后,这个界限消失了。不管什么时候,工作群里总有人发消息。
换句话说,新技术并不一定会带来效率的提升。
卡尔·纽波特认为,过度互联就等于过度分散,你的时间、精力、能量,通通被拆得稀碎。你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但很难出成果。
如何应对过度互联
针对这些问题,卡尔·纽波特给了3个应对的行动原则。
第一,注意力资本原则。
假如你有一大笔钱,你会用它做什么?很明显,假如一块一块地拆散花掉,就只能买一大堆零零碎碎的小物件,价值不大。但是,假如把它们一次性花出去,就能买到很重要的东西,比如车子、房子。
对待注意力也一样。把注意力分散使用,只能做一些零碎的小事。只有集中精力,才能办成大事。因此,卡尔·纽波特建议,我们可以算一笔账,把注意力想象成金币,然后评估每项任务需要消耗多少金币,并且算算这些任务的性价比。划算的就做,不划算的就放在一边。
卡尔·纽波特举了一个例子,德国企业家拉赛·莱茵冈茨在公司内实行5小时工作制。没错,一天只工作5小时。那么,怎么保证员工在5小时内干完8小时的活呢?他的方法就是,对通信软件做严格限制,不要没事老看信息,效率自然就上来了。
第二,过程原则。
也就是给自己设计一套高效率的工作流程。什么样的流程是高效的?卡尔·纽波特说,它要具备两个特征,一是清晰,二是可更新。清晰,指的是事先设计好每个环节,减少中间的临时沟通。可更新,指的是建立“任务看板”之类的机制,每个人发现问题后都可以随时改进。
第三,协议原则。
也就是给自己设置明确的时间使用规则。比如,每天把回复消息的时间集中在两到三个时间段内。再比如,每周固定一个“禅定时刻”,让自己的大脑完全放空。要知道,人的大脑有两套系统,一套是专注系统,另一套是联想系统。专注系统负责聚焦问题,而联想系统负责发散、想象、创新。怎么启动联想系统?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自己放空。
假如我们在平常工作的基础上,给自己制定一个小小的工作原则,你会发现自己的整个工作环境都变好了。而这个改变,或许可以从减少被拉入工作群开始。
(春 和摘自微信公众号“罗辑思维”,小黑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