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国家往事

作者: 九边

阿根廷国家往事0

阿根廷所在的地方叫“南锥体”,因为南美洲整体形状像个大锥子,阿根廷就是那个锥子头。

从某种程度上说,南美洲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比北美洲的还要好,种什么长什么。从16世纪到19世纪的几百年中,南美洲在许多方面都胜过北美洲,但正是因为南美洲环境太好了,一直没有寻求走一条更加长久的路,所以在工业革命之后,南美洲越来越落后,资源慢慢成了诅咒。

“资源诅咒”这事并不是只在南美洲发生,美国内部也发生过——美国的南方州也是走了跟南美洲一样种棉花、种烟草的道路。

美国北方州的农业生产条件比不上南方州的。比如马萨诸塞州,这里种地收成不太好,但鳕鱼资源丰富,人们只好打鱼。打鱼就得造船,想造船就得掌握挖矿、冶铁、造模具等技能,当地居民从此慢慢开启了工业之路。

与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过日子相比,走工业之路是很痛苦的,来钱慢还不体面,但是时间长了收效惊人。首先,工业有自我繁殖的功能,工人们有了钱就可以买东西,工厂主就可以扩大再生产,继续雇佣更多的工人。其次,工人还可以升级,熟练的技术工人拿到的钱多一些,购买力提高,促进工业继续升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工业对知识是有要求的,发展工业就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改进技术。所以,我们说,技术是经济的发动机。

阿根廷就是这样一个“家里有矿”的国家。可问题是,阿根廷的矿主富得流油,矿工穷得除了吃的什么都买不起。

尽管南美洲和北美洲都以商业起家,但是差别越来越大。

随后南美洲的波托西发现了银矿,南美洲的贸易很大一部分是围绕这个银矿展开的。波托西银矿在山里,把银子运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港需要大量的骡子。挖矿需要大量的工人,当时提炼银子需要水银,所以西班牙人从欧洲拉着一船又一船的骡子和水银到达布宜诺斯艾利斯。同时,他们还贩卖黑奴。然后,西班牙人把这些物资和黑奴送到波托西银矿,再用骡子把银子驮到港口,用船运回欧洲。

后来西班牙发现将潘帕斯草原作为牧场也挺好的,就开始大规模放牧,往往是一个西班牙人承包下几千亩牧场,让一堆奴隶和牧民给他养牛,然后再把牛肉卖回欧洲。从那时候起,西班牙就是一个高度外向型的国家,自己能生产的东西不多,很多商品依赖进口;生产出来的东西自己又消费不了,大部分销往海外。

西班牙在阿根廷的殖民统治大概维持到法国大革命之后。拿破仑的出现对于整个欧洲和美洲的影响都是翻天覆地的,西班牙在欧洲被拿破仑打得落花流水,国王都被法军俘虏了。消息传来,殖民地一片哗然,殖民地的上层开始纳闷,这么虚弱的一个宗主国,我们还有必要把一船接一船的银子给它运回去吗?

法国击败西班牙后,还要给阿根廷派总督。阿根廷的离心力越来越大,终于在1810年爆发革命,随后独立建国了。

不过这一过程还顺便放出了大恶魔,那就是军头。之前尽管南美洲也乱,但是有西班牙和葡萄牙管着。现在超级权威没了,大家都是权威,互相不服,所以就打了起来。这仗一打就没完没了,持续了几十年。

也就在这段时间里,繁荣了两三百年的白银矿迅速枯竭,南美洲开始转向大家都熟悉的羊毛和畜牧类业务。经营模式跟那种挖矿模式有点像,往往是一个农场主有上百万亩农场,下边一堆人给他放牧。等到薅了羊毛或者牲畜被宰杀,就拉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港,装船送往欧洲,再运回来各种工业品。上层富得流油,底层凑合着过,没有太多中层,社会极其不稳定。

到了1880年,阿根廷进入一个新时期,因为仗终于打完了。罗加将军从欧洲和美国拿到了新式武器,一股脑儿灭掉了国内的其他武装势力,终结了战争,阿根廷也就稳定下来了。

稳定下来就得发展经济,怎么发展呢?当时英国正在鼓吹自由贸易,美国也在发展自由市场。阿根廷人看了一圈,没看到别的模式,于是也开始实行市场经济。具体路径并不复杂,阿根廷国内的地主和寡头把整个国家的资源命脉,比如草原、矿山、耕地等资源型生产要素都把持住,剩下的让外资尽情地投资,修铁路、建工厂。阿根廷当时人力不足,所以敞开胸怀从全世界引进移民。铁路和工厂大都是英国人修的,英国投资家在阿根廷获得了巨量财富。

纵横交叉的铁路明显提升了运输效率,把更多的牛羊运到海外,为上层赚取了大量的财富。英国1/3的肉类都是阿根廷供应的,阿根廷的地主和寡头们一个个变得富可敌国。

虽然财富总量急剧上升,但那个老问题依然存在,社会阶层过于分明,最上层的地主和寡头拿走了阿根廷的绝大部分财富,底层一直变化不大。那段时间,阿根廷富豪在海外一掷千金,所以大家以为每一个阿根廷人都很有钱。然而阿根廷的底层民众非常穷——一片繁荣的背景下,风险正在酝酿。

“一战”时期,阿根廷的人均收入已经向美英等国家的看齐,阿根廷也被认为是发达国家,但其实阿根廷当时的贫富两极化现象非常严重,而且愈演愈烈。

“一战”开打后,尽管阿根廷没参战,但是一直给阿根廷供应各种工业器材的英国开始自顾不暇。当时英国军队和德国军队在法国的土地上打仗,经常是一天要消耗上百万枚炮弹,英国把整个国家的人都组织起来去生产军火,老人、小孩、女人都上了生产线造炮弹。英国可供出口的物资必然变少,按照供求关系,那些物资也变贵了,随后在阿根廷引发了剧烈的通货膨胀,一下子各种矛盾都被引爆了。

阿根廷人强烈要求政府不再引进移民,因为移民抢了他们的工作,随后全国性的骚乱屡禁不止。那几年,阿根廷一直处在混乱中。雪上加霜的是,“一战”刚结束,就迎来了1929年爆发的“大萧条”。

“大萧条”改变了整个世界。

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都实行高关税,打起了贸易战,依靠出口的阿根廷遭到重创,引发通货膨胀。企业大规模裁员,原本剧烈的阶级对抗彻底白热化,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难。

当时阿根廷的老百姓跟其他国家的一样,觉得当前问题的根源是政府无能,官员懒惰腐败,解决不了问题。政局越来越不稳定,军队觉得自己必须站出来解决问题。1930年,也就是经济危机爆发一年后,军队推翻了总统的统治。从此,阿根廷进入了军事政变的循环中,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也就彻底完蛋了。当时美国开了个坏头,成为最早搞贸易保护的国家,甚至完全不从阿根廷进口肉类,以保护美国本国的农民。

一直倡导自由贸易的英国也大幅削减阿根廷的农作物进口量,阿根廷为了保护本国农民,也开始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从那时候起,阿根廷就开始不信任英国和美国,并且成了德国的好搭档。阿根廷的军队服装都是模仿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并且学着德国发展起了国防工业,用生产武器来带动就业。

在阿根廷乱哄哄地闹了十几年之后,贝隆上校沿袭了阿根廷军人的传统,又一次发动政变。这位将军带领军官团,推翻政府,并随后在大选中当选总统。

贝隆当时做了几乎所有人都要求他做的一件事,那就是大规模变革所有制。为什么这么做呢?很好理解,比如,铁路是很赚钱的,但是以前的利润都被资本家赚走了,所有制变革之后铁路公司就不以营利为目的了,可以给工人多发点工资。而且他还学习美国,实行物价管控。有人肯定要问了,贝隆不这么干行吗?其实是不行的,阿根廷当时已经成了一个火药桶,如果不按照民众的要求改革,接下来等待贝隆的又是一场政变。

但是阿根廷显然没有国有化改革的经验,所有制变革之后好处不明显,毛病却全出来了,人浮于事、内部腐败等问题越来越严重。比如顾客让电话公司装一部电话,得等两年,而且电话装好后还经常串线。

所有制变革没能拯救阿根廷,阿根廷继续衰退,老百姓继续闹,军队继续参与政局。终于在1955年再次发生政变,贝隆被迫辞职。贝隆辞职后,政府开始朝着“去贝隆化”的方向猛踩油门,也就是贝隆颁布的政策被新政府全部废除。

从1930年到1983年,阿根廷换了25位总统。这还不是最过分的,最过分的是具体负责经济的部长,平均每年换一次,偶尔一年换3次。阿根廷的经济政策乱成什么样大家可想而知。

阿根廷的经济越来越差。后来阿根廷又出了一个问题:跨国集团借钱给阿根廷,然后挖阿根廷的资源,资源挖完之后这些跨国集团全身而退,阿根廷还得继续还钱。大家肯定很纳闷,这太不可思议了,阿根廷怎么这么笨?其实不是笨,它是在犯很多人或者国家容易犯的错——越没钱,越容易干一些为了短期利益去伤害长期利益的事,干得越多,越缓不过劲来,逐步掉进坑里了。

(归 谣摘自台海出版社《西方博弈往事》一书,本刊节选,肖文津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