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湿地生长记
作者: 张静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深圳地处南海之滨,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水文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资源。全市湿地面积347.88平方公里,其中滨海湿地占比约77%,拥有红树林、滨海滩涂、珊瑚礁、河口、海湾等南亚热带典型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也是深受深圳市民喜爱的户外休闲乐园和自然疗愈胜地。
从深圳湾滨海湿地、华侨城湿地,到大沙河、茅洲河、西涌沙滩等湿地,近年来,深圳实施了一系列湿地修复工程,取得显著成效。
今年4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海洋发展局联合印发实施的《深圳市湿地保护规划(2025—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规划至2030年,建成国际湿地城市”“到2035年,湿地保护管理高质量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实现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湿地生态功能和综合效益充分发挥、湿地保护管理水平全球领先,建成国际一流的滨海湿地城市”。
深圳正不断蝶变,诗意栖居,“深”生不息。
湿地修复焕新
位于南山区的大沙河生态长廊,作为深圳首条山海连城通廊,已成为深圳市民骑行的热门目的地。本刊记者沿着大沙河生态长廊骑行时看到,大沙河水体清澈、岸边风景宜人、植物景观错落有致。这是大沙河近年来生态修复后的成果。
大沙河生态长廊从长岭陂水库泄洪口延伸至大沙河入海口,全长约13.7千米,总面积约95万平方米。大沙河以往是以城市排洪调蓄为主的功能性渠道,通过水资源修复、生态栖息地营造、景观空间提升,现在集城市景观、生态保护、水上文化和防洪安全于一体,生态宜居,美丽宜游。
河两岸是南山区科创企业聚集地,成为深圳的一张“对外名片”。大沙河生态长廊连通深圳湾滨海休闲带、深圳人才公园,成为深圳最大的滨水慢行系统,堪称媲美塞纳河的最美景观河。
作为滨海城市,深圳市湿地资源有着显著的地区特色。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邓金杰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深圳湿地占比高,类型丰富。全市湿地率为15.67%,高于国际湿地城市10%的要求。深圳市湿地资源共有4类20型,以滨海湿地为主,面积26654.59公顷,主要分布在西部海域的珠江口、深圳湾,在东部海域的白沙湾及龙岐湾亦有少量分布。
深圳湿地斑块小,分布零散,与建成区紧密交织。全市8公顷以下的湿地斑块占比高达91%,内陆湿地斑块尤为细碎,零散分布于全市。河流普遍呈现干流短、径流小的特征,分散于各个区域。人工湿地以水库和景观水面为主,平均斑块面积仅为1公顷,水库以小型水库为主。
深圳滨海湿地在全球尺度具有重要生态区位价值。滨海湿地集中分布于西部海域的珠江口及深圳湾,拥有南亚热带边缘河口海湾、滨海滩涂典型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中转站”,也是全球黑脸琵鹭主要越冬地之一。东部滨海湿地规模较小,拥有珊瑚礁生态系统以及我国最完整、树龄最长的天然古银叶树群落。
近年来,深圳在湿地保护管理上展开了许多工作,也积累了一定经验,成功探索了红树林湿地与城市共生路径。近十年来,深圳市红树林面积增加了120.48公顷。保留了全国唯一一个位于城市腹地的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了全国第一条鸟类保护隔音墙。
深圳开展治水提质工程,全市310条河流水质全面提升,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建设清湖等一批人工湿地,融尾水深度处理和亲水休闲活动于一体。
经过生态修复后的观澜河,人工湿地变身“净水工厂”,每天深度处理龙华水质净化厂尾水4.5万立方米。河畔还有大片的风车草、芦苇、香根草,美如油画,成为市民锻炼休闲的好去处。
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恩上湿地是广东省首批小微湿地示范点、深圳唯一高山湿地。这里群山环绕、古树葱茏、草地开阔,一棵200多岁古朴树成为“梧桐山森林会客厅”地标。

湖光树影里的办公间
如今,深圳市民不仅能随时进入大沙河生态长廊这种湿地连廊,社区里的小微湿地、产业园中湿地营造的绿色生态办公环境也随处可见。
在深圳市宝安区航城街道固戍开发区航空路与顺昌路交汇处,有一处花园式的办公园区——泰华梧桐岛。一个工作日的中午,本刊记者进入园区,不仅看到午休散步的企业员工,还看到亲子家庭在人工湖岸边观察植物和小动物。这里没有办公园区浓浓的“班味儿”,而是呈现一幅轻松闲适、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好图景。
为建成国际一流的滨海湿地城市,深圳正充分发挥生态保护组织队伍强大的优势,探索湿地公益治理。
梧桐岛设计师彭黎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梧桐岛围绕“让自然回到城市,让人回到自然”的核心理念,构建一个令人身心放松的生态办公空间。24栋象征二十四节气的建筑围绕着大湖,外圈是消防路径和完整的跑步路径,内圈路径穿过每一栋节气建筑的架空花园,与连通湖上野岛的木栈道,营造自然的生态群落和山水关系。“这里的企业主更愿意走外挂梯到达办公空间,一路能感受到空气的温度、湿度,闻到花香,感受到植物一年四季的变化,是一种很享受的过程。”彭黎说。
在梧桐岛的中央,有一片两万平方米的人工生态湖。生态湖不仅是梧桐岛的景观,也是鸟虫、鱼鸭、花草的家。因为有了湖,形成了温差,就带来了风,从而构成岛内微循环气候环境。即使盛夏之时,岛外部天气闷热难忍,梧桐岛上却能凉风习习。
据彭黎介绍,人工湖水体生态维护的核心原则是不允许使用任何药物。“如果水体生态出现问题,我们就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做改善;如果发现水流有问题,就用自然的手法重新打通。湖内的自然要素是一体的,要给它们留足空间,包括给鸟、小兔子、松鼠、鸭子和鹅等小动物留出安静的栖息空间。”
在和谐平衡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梧桐岛的企业主被称为“岛主”,他们来自科创企业、服务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梧桐岛不定期举办梧桐市集、CEO早茶会等活动。自然原生态的湿地环境激发了创新灵感,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创造力和产出效能。
人人都是湿地守护者
在湿地治理上,“志愿者之城”深圳开创了国内湿地公益治理先河。
我国首家由民间发起的环保公募基金会——红树林基金会已在全球红树林、水鸟保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深圳将福田红树林湿地公园委托给红树林基金会管理,开启了公益组织管理公园的新模式。
深圳诞生一批生态保护公益组织。其中,华侨城湿地培养了800多位环保志愿教师,红树林基金会共有1399名注册志愿者。这些志愿者积极踊跃参加鸟类调查、湿地修复、自然教育等工作。
“我们想吸引鼓励志愿者以公益的方式深度参与湿地治理,如鸟类和植被调查观测、外来物种清理、自然教育等,一方面让市民充分了解湿地保育知识,提升全社会的湿地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降低政府成本,同时也为市民充分实现自我社会价值提供了一种途径。”邓金杰说。
《规划》创新提出社会公益治理湿地、社区共建湿地等公众深度参与治理形式,系统性建立“调查监测—规划计划—保护救护—生态修复—自然教育—公众监督—资金保障”全过程社会参与机制,着力营造全民共建共享的湿地治理新格局。
邓金杰介绍,目前,校园、产业园、居住社区里和周边有很多小微湿地,自我维持能力比较差,提供生境支持的功能有限,景观野趣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可以学习梧桐岛这种湿地治理模式,引导社区居民充分参与湿地的保护修复、景观提升、日常维护,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的同时提升了社区景观野趣,还提升了全社会的湿地保护意识和获得感、价值感,一举多得。”
同时,他建议,在湿地保护管理的全过程中,可建立公众参与的机制,包括政策和规划计划的制定、调查监测、保护救护、生态修复、自然教育,群众可以发现问题并及时向管理部门反映,资金保障这种工作也可以吸引企业和公益组织参加。
为建成国际一流的滨海湿地城市,深圳正充分发挥生态保护组织队伍强大的优势,探索湿地公益治理。引导社会多元主体(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等)以公益方式参与湿地治理,长期参与调查、巡护监测、生态修复、科普宣教等保护管理工作。
邓金杰举例,结合深圳湿地紧邻建成区的特征,可在校园、产业园、居住区内具备一定生态功能及保护提升意义的湿地,布局建设社区共建湿地,由在地社区负责管理或协同参与保护。在社区充分参与的前提下,开展保护修复和景观提升,提升保护效果的同时强化社区的参与感、体验感,同时增进社区生态福祉,实现保护与发展互促。

“湿城共荣”
深圳城市人口密度比较高,邓金杰认为,在保护好湿地的同时,深圳还要营造游憩体系,让湿地充分发挥景观和游憩的作用。人可以进入湿地,将人的活动和湿地连接起来,这是深圳湿地保护的一个显著特点。
“保护利用湿地能促进产业发展,高品质的湿地会吸引高端人才,现在人们对居住环境追求比较高,梧桐岛就是一个典型,人工湖已经成了它的名片,也吸引了与绿色产业相关的企业入驻。营造这种非正式的轻松愉悦的交流空间,对产业发展是有帮助的,这是一种隐形的招商福利增值。这种模式也可以复制到社区,建设社区湿地。”邓金杰说。
《规划》提出“湿城共荣”,打造富有活力的湿地滨水游憩体系,规划1条滨海湿地活力带、10条滨河湿地活力带、9处湿地游憩活力中心;激活“湿地+”绿色产业,营建西涌等9处“湿地+旅游”特色区,3处“湿地+文化”体验区。
据介绍,深圳将结合湿地及旅游资源景点分布,打造“湿地+旅游”场景,挖潜并统筹各类功能空间,建设景观特色突出、活动形式丰富的高品质湿地生态旅游空间。规划东西涌、大小梅沙、深圳湾—前海湾、西湾红树林等滨海湿地特色旅游区,进一步提升滨海湿地生态及景观质量,完善旅游设施,提升冲浪、潜水等海洋旅游体验,打造深圳滨海旅游名片。依托阳台山、梧桐山、马峦山、凤凰山等山地的森林湿地资源,规划山林湿地特色旅游区,在保护湿地环境的基础上,开展自然探险、溪流观测等生态旅游活动。
在建设“湿地+文化”场景上,深圳依托湿地及周边文化资源,如渔业文化、客家文化、海防文化等,规划了坪山湿地客家文化体验场景、观澜河湿地文化体验场景、清平古墟湿地文化体验场景,通过完善文化服务设施,丰富湿地文化体验,策划传统民俗体验、影视文化体验、赛事文化体验等活动,提升湿地文化体验。
科创是深圳特色,深圳还将依托湿地及创新产业集聚区、高新区,规划建设泰华梧桐岛产业园、光明科学城、坝光国际生物谷以及深圳湾、大沙河、茅洲河、海洋新城、深圳河、坪山河等“湿地+科创”场景,以高品质湿地营造创新人才交流空间场景,激发创新活力,吸引科创企业向高品质滨水空间集聚,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未来,深圳将以“湿地+”创新湿地产业融合发展,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为全球湿地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深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