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狂徒:CrossFit与当代美国宗教文化

作者: 王腾远

健身狂徒:CrossFit与当代美国宗教文化0
相比一般健身房的窗明几净甚至斯文的风格,CrossFit显现出的是斯巴达式的尚武、严酷与禁欲。

当主流健身房纷纷以明亮、洁净和科技感作为卖点时,有一类健身场馆却反其道而行之地上铺着黑黢黢的马厩垫子,墙壁甚至都未经粉刷,没有浴室桑拿,没有电视和其他屏幕,甚至都没有一面镜子。在空旷如同厂房一般的空间中,它有的仅仅是杠铃、单杠、深蹲架,体操吊环甚至是巨大的卡车轮胎。一走进去,简陋而粗砺的视觉冲击扑面而来,加之杠铃片激烈的碰撞声和人们力竭的嘶吼,令初次接触者望而生畏。

可就是这样一种健身房,2001年第一次出现在美国后,迅速风靡全美,截至2016年,已经有1.2万家分支场馆遍布全球6大洲,162个国家和地区,这就是CrossFit——混合健身。

一种微观的宗教形式

CrossFit并非只是一种健身场所的名称或经营风格,它更是一套独特的健身体系、一个商业品牌和一种经营模式。这种训练体系混合了举重、健美操和体操等元素,并直指末日求生和军事行动,声称训练会员就如同训练海豹突击队为灾难、战争和末日浩劫作准备一样。因此,CrossFit并非致力于打造优美的肌肉线条,而在于锻炼一个人的综合体能,以应对极端和危险的境遇。相比一般健身房的窗明几净甚至斯文的风格,CrossFit显现出的是斯巴达式的尚武、严酷与禁欲。

CrossFit不但吸引了商业人士的关注,也同样引起了文化学者的兴趣,文化人类学家凯蒂·罗斯·赫特曼内克(Katie Rose Hejtmanek)便是其中之一。为同时获得内部和外部的观察视角,赫特曼内克进行了参与式田野调查,作为一名训练者亲身参与其中。曾是一名短跑运动员的她也被CrossFit苦行一般的训练折磨得想要改变课题,但她坚持了下来。从2016年到2018年,她穿梭于纽约的三家CrossFit健身馆,在锻炼中观察和调研,最终还通过了一级培训课程,拿到教练资质。她采访健身者、教练、老板,并到澳大利亚、印度、中国香港等地,加入当地的CrossFit团体,进行跨文化的比较,2025年,终于出版了著作 《狂热的混合健身——基督教与当代美国运动文化》(The Cult of CrossFit—Christianity and the American Exercise Phenomenon)。书籍介绍 在书中,赫特曼内克将CrossFit作为一个窥探美国文化的窗口,揭示了历史的魅影如何在当代社会“找到买家”。全书基于这样一个观点:在美国社会,CrossFit是基督教文化在当代的“转生”(afterlives)。

作者借鉴了美国历史学家赛迪亚·哈特曼(Saidiya Hartman)对于“转生”概念的理解。哈特曼指出,尽管美国早已废除了奴隶制,但奴隶制所确立的生命价值等级观念却从未真正消亡,而是以一种“转生”的方式持续扭曲着当代美国社会。赫特曼内克将这一概念运用到基督教意识形态分析,认为在当代美国,基督教虽然早已不再具有形式上的统治力,但完成了一种“世俗的转生” ,潜移默化地左右着美国人的行为和日常。

理论框架上,作者借鉴了布尔迪厄、福柯和马塞尔·莫斯有关文化与身体的论述,认为文化实践通过对身体的规训形成惯习(habits),因而在某一特定的文化场域中,社会规范、价值观和历史可以体现在我们的身体和行为中。此外,她还借鉴了人类学家托马斯·科索达斯(Thomas Csordas)和布兰达·法奈尔(Brenda Farnell)的具身性理论(embodiment), 认为人类通过身体关注世界,身体也就成了文化存在的基础。布兰达甚至提出了一个有趣但也很有说服力的观点 “我动故我在(I move, therefore I am)”——身体的动作是一种交流媒介, 也只有在运动中身体才能进行文化表达。CrossFit正是这样一种当代美国人身体和文化基督教交流互动的具身化。

CrossFit与宗教的关系

第一章中,作者呈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CrossFit与基督教会的关系日益紧密。据报道,有些教会开展以信仰为基础的健身项目,来鞭策教徒保持健康。有些教堂正在增设健身房。而在俄亥俄州的一间教堂,主日礼拜活动就是做一次CrossFit。这一教会形式的转变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 “新思想运动”(New Thought Movement)。这是一场由新教发起的宗教运动,意在提倡“心灵高于物质”的理念。这一理念认为,信徒可以通过健康饮食、禁欲和锻炼在身体中找到救赎。CrossFit的出现,重新唤起了这一信念。CrossFit健身馆中,每个人都在狂热地讨论与这一运动有关的一切。从这一意义上来说,CrossFit健身馆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家庭与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间。陌生人因为超越性的信念而相互联结,形成了独特的社区。

第二章中,作者通过呈现瑞秋的故事,突出了CrossFit的“拯救”主题。瑞秋曾患有暴食症,对垃圾食品有着难以控制的依赖。在朋友的推荐下,她尝试了CrossFit。痛苦的极限体能训练让她逐渐摆脱了垃圾食品的诱惑。在基督教文化中,从耶稣受难开始,身体上的痛苦就与真理保持着某种神秘的连接——忍耐与恒心是得救所必须的。因此,赫特曼内克认为CrossFit的“救赎”情节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必须要克服恐惧走进训练馆的门;其次,训练必须是痛苦的、挑战极限的;最后,必须通过交朋友和找到社群来抵御训练的痛苦和挑战。

CrossFit的创始人克雷格·格拉斯曼(Greg Glassman)曾是一名普通的健身爱好者,但由于他夸张的锻炼方式和大喊大叫的行为,先后被6家健身房驱逐。于是,2001年,他在车库中创造了适合自己的健身场所和训练系统。第三章详细剖析了创始人格拉斯曼的商业模式及其中的基督教含义。格拉斯曼自称是一位自由主义者,所以不想以特许经营模式进行“租金盘剥”。如果有人想开一家CrossFit健身馆,只需要给他写一封信,真诚分享自己的故事以及为社区服务的意愿,经过短期培训课程成为教练,就可以开馆了。之后每年只需向格拉斯曼支付1000到3000美元不等的费用。他将这种附属体系称为“神圣契约”,坚信在道德上高于其他类型的健身房。尽管他声称并非以赚钱为目的,但他的公司估值已经超过1亿美元,于2017年成为全球增速第七的连锁品牌。

CrossFit的流行背后,也有着美国民族精神的作用。这种精神尤其体现在“边疆”(Frontier)概念中,并与基督教文化相互交织。本书第四章探讨了基督教、国家神话和边疆的关系,以及这一关系如何驱使美国民众追捧CrossFit。在18至19世纪的美国西进运动中,美国开始探索西部资源,将国家的边疆不断向西扩张。美国的国家神话就是建立在边疆和天定命运的观念之上,即基督教向西征服,美国的制度和国民性就是由这条“边疆线”塑造而成的。如今,CrossFit健身馆成了某种边疆前哨的当代变体和象征,粗犷的训练方式唤起了向荒野拓进的精神。而社群团结的需要,强化了对民族共同体的想象。它甚至给予了人们一种心理补偿——在现实中愈加遥远的美国梦,可以在自己的身体上实现。

健身狂徒:CrossFit与当代美国宗教文化1
健身狂徒:CrossFit与当代美国宗教文化2
CrossFit的创始人克雷格·格拉斯曼(GregGlassman)曾是一名普通的健身爱好者,但由于他夸张的锻炼方式和大喊大叫的行为,被多家健身房驱逐。于是他在车库中创造了适合自己的健身场所和训练系统。如果有人想开一家CrossFit健身馆,只需要给他写一封信,真诚分享自己的故事以及为社区服务的意愿,经过短期培训课程成为教练,就可以开馆了。

在第六章中,作者揭示了CrossFit背后的种族与性别问题。有调查数据显示,在美国,CrossFit的主要参与者是社会中的白人精英群体,其中40%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86%是白人,超过半数年收入在15万美元以上。这项运动昂贵的费用抬高了进入的门槛。田野调查的两年中,在享受教师折扣的情况下,赫特曼内克每月要为CrossFit支付275美元的会员费。此外,还有装备的开销,如价格不菲的举重鞋等。在CrossFit大赛实况转播中,目之所及几乎全是白人精英群体。最终的胜出者、被冠之以 “地球上最健壮的人” 称号的,同样也是白人。这有意或无意中强化了美国流行文化对于英雄想象的种族优越感。在性别方面,男女同台竞技,虽然强调了女性力量,并一定程度上挑战了性别规范带来的压迫,但研究表明人们对于女性的力量和优势依旧存在矛盾心理。比如在比赛中,当女性战胜了男性,相较于赞许女运动员的力量,人们首先关注的是男运动员是否表现出羞耻。

结论部分,赫特曼内克展示了跨文化田野调查的成果。在2018年的印度,CrossFit只是众多兴起的健身种类中的一种,且全无竞争和对抗色彩。同年在墨尔本,CrossFit健身馆的教练强调,他们主要服务于橄榄球和足球,并评价说美国的CrossFit过于军事化,过于狂热。而在法国、秘鲁、摩洛哥和中国香港,这项运动都呈现出与美国全然不同的性质,他们都注重高效训练和突破自我,没有任何的紧张感和暴戾之气。因此,作者总结道,“美国CrossFit的案例揭示了文化基督教如何在世俗社会中运作:军国主义、白人至上、父权制和资本主义,都是暴力新教主义的当代变体。”

(责编:刘婕)

具身性(embodiment):

健身狂徒:CrossFit与当代美国宗教文化3
文化人类学家凯蒂·罗斯·赫特曼内克。除了Crossfit健身房,她还研究儿童精神病院、力量运动团体、抗衰老诊所等。
健身狂徒:CrossFit与当代美国宗教文化4
《狂热的混合健身——基督教与当代美国运动文化》书中,赫特曼内克将CrossFit作为一个窥探美国文化的窗口,揭示了历史的魅影如何在当代社会“找到买家”。全书基于这样一个观点:在美国社会,CrossFit是基督教文化在当代的“转生”(afterlives)。

具身性的理论强调我们的思维并非与身体分离,而是紧密相连。因此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包括情感、认知以及社会互动,都源于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学中的“具身性” 理论源于对传统二元对立思维的批判。这种思维将人类框定在一个个对立范畴之内,如身体与精神、自然与文化、主体与客体等。在这种二元框架下,身体长期被归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20世纪70年代社会学开始关注身体表现,并向着“身体的人类学”进行理论转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