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丝路上的青花记忆,凤首扁壶
作者: 王春城青花瓷,是指在瓷胎上用含有氧化钴的颜料,在器物表面绘成图案,再施以明釉,然后经过1200-1300℃高温烧造出来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器物即呈现出白地蓝花,故称“青花”。青花凤首扁壶作为中国元代景德镇窑名瓷,目前仅见两件,分别由首都博物馆和伊犁州博物馆所藏。
图说首都博物馆馆藏元代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高18.7厘米,口径4厘米。壶的流,即出水口,成昂起的凤首状,凤鼻上顶着一枚宝珠。出水位置并不在凤嘴正前方,而是两侧各有一个小孔。颈部后方采用留白的方式,表现凤凰的羽毛。翅膀垂在壶身两侧,以卷起的凤尾作柄。凤首壶采用了多种制作工艺,壶嘴是模制成型,把手则是手工捏塑成型,而壶身是雕镶成型。分别成型后再组合为一体,工艺上有相当难度。


首博馆藏青花凤首扁壶
1970年,北京市标准件四厂的工人在旧鼓楼大街豁口的明清城墙下挖土时,发现了一处窖藏。北京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的黄秀纯和于杰立刻赶往现场,初步判定,这处窖藏所在的位置,是一片元代的居住遗址。窖藏瓷器多有破损,内有16件瓷器:元青花凤首扁壶、花卉纹盏托1对、龙纹碗2件、龙纹盘5件,影青高足碗2件、碗2件、带流小灯碗1件、高足小酒杯1件。其中2件影青碗碗底用墨书写八思巴文“张”或“章”。窖藏中最为精美别致的便是这件青花凤首扁壶。考古工作人员将青花凤首扁壶碎片从土中清理出来,当时由魏群先生用石膏对缺失的部分进行了第一次修复,并在修补处画出缺失的花纹。

2004年,首都博物馆将青花凤首扁壶送交修复专家蒋道银先生,蒋道银先生向我回忆:“在我修复的过程中,不论是器形、釉彩、纹饰图案,必须有科学依据,若无根据,宁缺毋滥。首先,要将器物置入超声波清洁机内,开机1小时左右粘接处脱胶,瓷器表面及不易清洗之处,均清洁干净,用纯净水过滤干净后拼接。青花凤首扁壶修复采用无色透明的环氧树脂胶进行粘接。粘接以后壶身仍残缺三分之一,孔洞17处,我用瓷粉加合成材料调和成补缺材料,然后补缺。此材料成型后,胎骨坚硬、细腻,敲击时有金属声,与原器瓷胎十分接近。此壶胎骨坚致,釉质肥厚,莹润,青花料浓艳青翠,略有晕散,有明显的铁锈斑特征。在修复时,均以原器为范本。青花色晕,绘画起笔落笔,甚至连薄厚不一的钴料斑、重叠处的铁锈斑、晕散,均需一一再现。然后作色,用喷枪绘底色,修复处宽度不大于0.2-0.4厘米,也就是目前国内外文物修复领域所提倡的最小干预原则,修复处越小越佳,不坏不损之处无需干预。最后一道工艺是用00号描线笔手工描绘图案,修复处光泽不够可用机械喷绘上釉技术罩光,完工后看不出任何人为加工痕迹。”青花凤首扁壶进行了历时13个月的修复,终于完整如初。
伊犁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在北京出土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的28年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芦草沟镇西宁庄村也出土了一件形制、纹饰、色调与之基本相同的青花凤首扁壶,1999年5月入藏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
图说 伊犁的元青花凤首扁壶,高18.4厘米,口径4.3厘米。壶身扁圆形,细颈小口,椭圆形矮圈足稍外撇。器物壶嘴上部稍有残缺,凤尾状执柄缺失,其他部位保存完好。腹部上部通体绘制展翅飞翔的凤凰,下部为缠枝牡丹纹,口沿及足壁绘制回纹。器物胎骨洁白,通体施白釉,釉质莹润,釉色白中泛青,色泽凝重鲜丽,有晕散现象,浓重处形成黑色结晶斑,触摸之有凹凸感。

伊犁的元青花凤首扁壶的出土地距离霍城县西北的阿力麻里古城很近。唐代时阿力麻里古城为葛逻禄部王城,据《新唐书》记载,阿力麻里古城始建于公元8世纪左右,在唐代处于丝绸之路北道,非常繁盛,曾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之地。元代成吉思汗的二儿子建察合台汗国于此,并以阿力麻里为察合台汗国的首都,被欧洲人称为“中央帝国之城”。
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通过多光谱遥感探测等高科技手段发现了阿力麻里古城,并探明了遗址的布局与规模。近年来,阿力麻里古城遗址亦有大量元代时期文物出土,如莲花纹青瓷、沧海舞龙青瓷盘等。
伊犁出土的元青花凤首扁壶釉色、胎质、青料与北京出土的凤首扁壶基本一致 ,结合形制、纹饰、工艺等外在形态上的表现,两件元青花凤首扁壶属于同一产地的瓷器。
这两件瓷器出现在相隔数千里的两个地方,除赏赐之外,更可能是贸易往来的结果。青花瓷器属于烧造等级较高的器物,作为民间自用瓷器的可能性较小。同时,由于元代的丝路贸易较为发达,青花成为对外贸易的大宗商品。就元青花凤首扁壶而言,其壶身的凤纹本身就属于等级较高的纹饰。据《元史·顺帝二》记载,至元二年(1336年)元廷下令:“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赫黄等服。”这表明元青花凤首扁壶并非惯常见到之物,应是地位较高的人所用之器。描绘元代后宫情状的《元氏掖庭记》记载:“淑妃龙瑞娇,贪而且妒,......帝尝赏赐金帛,比他妃有加,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万寿福寿字、赦黄等段,以巨万数。娇乃开市于左掖门内,发卖诸色锦缎……由是京师官族富民及四方商贾争相来买,其价增倍,岁得银数万。”这一方面说明元青花凤首扁壶的烧造等级之高,并非一般民窑可制;另一方面表明这种皇家的贡赐之物并非有绝对不可触碰界限,还是可以通过贸易的方式流通到民间。
2009年,首都博物馆举办了“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这是两件青花器物自景德镇一别之后的首次团聚。元代波斯的优质钴料通过丝路源源不断运往景德镇,再由景德镇的制瓷匠根据各地不同的审美习惯,生产出造型优美、色泽艳丽的青花瓷器,通过陆路、海上丝路运往世界各地。元青花凤首扁壶,融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于一体,又将中西文化结合于一壶,是元代丝绸之路各国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
(责编:马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