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治战的全域链条构建

作者: 徐能武 王倩 牛昊

美国政治战的全域链条构建0

在全球化深度交融与单极霸权衰退的历史拐点,美国政治战正经历从传统军事对抗到“全领域霸权护持”的范式转型。2022年,美联合西方盟友对俄罗斯实施“金融核爆”,冻结其一定数量美元外汇储备并切断部分俄罗斯银行与环球银行间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联系,将美元体系异化为经济主权绞杀的工具;2023年,借“民主峰会”之名构建意识形态同盟,试图以“价值观霸权”重构全球权力秩序;2025年,以“对等关税”政策对其贸易伙伴实施“10%基准关税”,试图通过这一政策扭转长期形成的贸易逆差,重构全球贸易体系。这些行动表面披着“维护自由民主”的合法性外衣,实则是以“新帝国主义”逻辑对国家主权的系统性侵蚀。

政治战与国家主权的概念重构

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政治战呈现“全领域渗透”特征,综合军事干预、经济制裁、意识形态输出及科技垄断等手段,系统解构他国主权合法性。

政治战的内涵扩展与战略本质 传统意义上的政治战常被等同于“心理战”或“宣传战”,但随着全球化与技术革命推进,其内涵已扩展为国家综合运用军事、经济、意识形态、科技等非和平手段,以动摇对手政治合法性、重构国际权力秩序为目标的系统性战略。美国政治战实践呈现鲜明的“全领域渗透”特征:在军事领域表现为“人道主义干预”与代理人战争,在经济领域体现为金融制裁与产业链封锁,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为价值观输出与媒体操控,在科技领域则表现为标准垄断与技术脱钩。这种多维协同的战略设计,本质是通过制造目标国的治理合法性危机,为霸权扩张创造条件。

全球化时代国家主权的双重挑战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的“主权平等”原则,在全球化进程中遭遇美国“主权例外论”的严峻挑战。一方面,美国通过“人权高于主权”等话术,将自身定位为“全球价值守护者”,为军事干预和政权更迭寻找合法性依据。另一方面,数字时代的到来使主权范畴从领土、领海等物理空间,延伸至数据、技术、产业链等虚拟空间,美国凭借技术优势与制度霸权,对他国“数字主权”“创新主权”实施隐性侵蚀,形成对传统主权概念的现代性解构。

霸权逻辑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悖论 美国政治战实践依托霸权稳定论,声称其霸权地位有助于维护全球秩序稳定,将自身利益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绑定。例如,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WTO多边贸易机制,本质是美国主导的“制度霸权”,通过规则设计确立对世界经济的支配权。然而,这种霸权逻辑存在根本悖论:当多边机制不符合美国利益时,便转向“退群”或“另起炉灶”,如退出《巴黎协定》《伊核协议》,组建“四边安全对话”(QUAD)、“印太经济框架”(IPEF)等“小多边”体系,暴露其“规则实用主义”本质。所谓“国际秩序”,不过是其霸权护持的工具。

军事干预的合法性异化

美国在军事干预中异化“保护的责任”,通过资助NGO搞代理人战争,依托技术霸权搞监听、网络攻击,其本质是以“规则例外”践踏主权,重塑不平等国际秩序。

“保护的责任”的滥用与主权颠覆 2001年,国际干预与国家主权委员会(ICISS)提出“保护的责任”原则,本意是解决“主权与人权”的冲突,但美国将其异化为军事干预的合法性工具。2011年,联合国以“防止卡扎菲政权屠杀平民”为由,推动安理会通过第1973号决议,授权“设立禁飞区”“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平民”。但北约军事行动超出决议范围,借机实施空中打击并支持反政府武装推翻合法政权,是典型的“人道主义干预”导致主权国家解体的案例。这种“越界执行”打破了联合国宪章确立的“不干涉内政”原则,实质是“新殖民主义”的军事翻版——通过制造地区动荡,为美国驻军、资源控制创造条件(如战后利比亚石油开采权落入西方公司手中)。

代理人战争与颜色革命 美国通过资助非政府组织(NGO)、扶持反对派势力,在目标国实施 “柔性政权更迭”,典型如2014年乌克兰“广场革命”、2019年委内瑞拉“临时政府”危机。国家民主基金会(NED)、国际共和研究所(IRI)等机构,每年向全球输出数亿美元资金,用于培训抗议领袖、操控社交媒体舆论。这种“代理人政治战”规避了直接军事介入的舆论风险,却实质侵犯了目标国的政治主权,导致多国陷入长期动荡。

美国政治战的全域链条构建1
美国对中国部分企业进行实体清单制裁

军事技术霸权 美国依托军事技术垄断,实施“低强度主权侵犯”,典型手段包括GPS信号操控或利用网络战武器攻击。2013年,美国前防务承包商雇员斯诺登曝光了美国国家安全局(NSA)代号为“棱镜”的全球秘密监听项目,引发轩然大波。2019年,伊朗核设施遭遇“震网”病毒攻击,上千台离心机损毁,暴露了数字时代物理主权的脆弱性——国家对领土内关键基础设施的控制,受制于他国网络攻击能力。此外,美国通过“网络司令部”实施常态化网络侦察,2021年被曝光长期监听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直接践踏他国信息主权。2023年3月,拜登政府颁布《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声称要建立所谓自由、民主、安全的网络空间,却在背地利用网络武器对中国、英国、德国、法国、波兰、日本等全球47个国家及地区开展网络攻击,并联合盟友破坏其他国家网络设施建设,制裁网络科技企业创新发展,以此设法建立美国为中心的全球网络霸权。这种“技术帝国主义”行径,使得中小国家在军事技术不对称格局下,面临“物理防御”与“数字防御”双重压力。

经济制裁的金融武器化

美国通过美元霸权与国内法工具化经济制裁,系统性侵犯他国经济主权,颠覆了国际金融秩序的公平性与稳定性。

单边制裁的“长臂管辖”与货币主权践踏 美国凭借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将《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海外账户税收合规法案》(FATCA)等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实施“长臂管辖”。2022年2月,美国径自鲸吞其先前冻结的阿富汗央行存放在美国的70亿美元外汇储备,导致阿富汗国内经济民生危机进一步恶化。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悍然对俄罗斯发动冻结海外美元储备、禁用SWIFT系统等意在摧毁俄金融体系的“金融核弹”级制裁,引爆的余震祸及高度关联的全球金融市场和全球价值链。这种行为打破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国际惯例,暴露了美元体系作为“金融核武器”的本质——美国可以随意冻结、没收他国资产,而无需承担国际法责任。

美国政治战的全域链条构建2
2025年,特朗普政府实施对等关税政策

次级制裁的外溢效应与经济主权间接控制 对伊朗、朝鲜的“次级制裁”(即制裁与目标国交易的第三国实体),实质是对全球产业链主权的粗暴干涉。2018年,法国能源巨头道达尔因在伊朗投资天然气项目,被美国罚款12亿美元,迫使企业在遵守美国法律与维护商业利益之间选择,最终导致道达尔退出伊朗市场。这种“治外法权”迫使第三国企业成为美国制裁的执行者,形成对他国经济主权的间接控制——即使未被直接制裁,各国企业也需服从美国的“经济霸权指令”,否则将面临巨额罚款或市场准入限制。

资源霸权与产业链封锁 《通胀削减法案》(IRA)是美国实施产业链主权侵犯的重要手段,其第45X条款要求电动车电池关键矿物的“本土化率”超过50%,并禁止使用“受关注外国实体”(主要指中国)的矿物与电池组件。2025年3月,现代汽车集团宣布将在美国投资210亿美元,以应对“关税壁垒”。分析认为,此举是针对美国总统特朗普利用高额关税作为吸引本土投资的策略而采取的先发制人措施,实质是将产业链决策权让渡给美国。这种“技术民族主义”政策,通过补贴与制裁双重手段,迫使盟友建立“去中国化”供应链,破坏了全球产业链的自然分工,侵犯了他国产业发展主权。

科技霸权的标准控制

美国通过技术封锁、标准垄断及数据掠夺构建科技霸权体系,这种霸权模式既违反WTO非歧视原则,更以“规则制定者”姿态压制技术生态多样性,实质是数字时代的新型殖民体系。

技术封锁与“脱钩断链” 2024年12月2日晚,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针对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布两项出口管制新规,即《补充外国直接生产规则以及修订先进计算和半导体制造物项管制措施》(简称《暂行最终规则》)和《实体清单的新增和修改及移出经验证最终用户》(简称《最终规则》)。《暂行最终规则》针对向中国出口芯片及设备进行管制,集中于先进计算、超级计算及半导体制造领域关键技术和设备,主要涉及高内存带宽密度HBM芯片等;《最终规则》新增140家中国半导体实体。主要目的是限制或延缓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倒逼国内企业硬啃技术自主化、供应链本地化。这种行为违反了WTO“非歧视原则”,本质是对他国“技术发展主权”的粗暴剥夺——美国试图垄断关键技术,阻止新兴国家通过创新实现产业升级。

标准霸权的规则绑架 美国通过主导IEEE、USB-IF、3GPP等国际标准组织,将技术标准转化为全球治理规则。在人工智能领域,2023年联合G7国家推出《人工智能风险评估框架》,要求各国企业采用美国定义的“可信AI”标准,实质是建立技术治理的“新殖民体系”。在5G领域,尽管中国拥有最多的必要专利,美国仍通过游说盟友排除华为设备,试图将“技术标准”与“地缘政治”绑定,确保其在数字时代的规则主导权。这种“标准霸权”使各国在技术创新中不得不遵循美国制定的“游戏规则”,严重制约了全球技术生态的多样性。

美国政治战的全域链条构建3
美国通过技术封锁、标准垄断及数据掠夺构建科技霸权体系
美国政治战的全域链条构建4
2025年6月1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将TikTok“不卖就禁用”法律执行宽限期延长90天,这是特朗普第三次给予该法律宽限期

数据主权的跨境掠夺 《澄清境外数据合法使用法案》(CLOUD Act)赋予美国政府直接获取境外数据的权力,从2020年迫使TikTok向甲骨文转让美国用户数据;到2024年国会通过《保护美国人免受外国对手控制应用程序侵害法案》,将中国等国家认定为竞争对手国家,禁止“竞争对手国家控制的应用程序”的发行或维护,TikTok被涵盖其中,针对TikTok的禁令于2025年1月19日生效;再到2025年4月发布TikTok延期75天的行政令,暴露了数字时代主权让渡的深层危机。这种“数字帝国主义”行径,使主权国家在数据存储、跨境流动中自主权受到侵害,沦为美国“数据霸权”的受害者。

美国政治战的全域链条构建5
“勇武派”组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