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漫步悠着点
作者: 林依婷 曲峰 周敬滨自由探索中的“小烦恼”
夏季天公作美,早晚25-28℃的宜人温度,加上长达15小时的充足日照,简直是专门为人们步行定制的黄金时段。Citywalk也借此火爆出圈,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新宠。他们像开“街区盲盒”一样探索未知,打卡音乐节、网红小店,Citywalk俨然成了社交圈里的“硬通货”。
“日行两万步,朋友圈晒图”,风光背后,可能藏着健康隐患。不少参与者反映,Citywalk后经历了持续约3天的肌肉酸痛,但许多人选择“咬牙坚持”。更值得警惕的是超过一半的受伤者坦言:“没想到走路也能‘翻车’” 这恰恰暴露了大众对步行潜在风险的普遍忽视,也是夏日运动中最大的健康盲区之一。
警惕5种常见不适
据北京朝阳医院运动与康复医学科门诊统计:今年5月至6月因旅游、步行导致的损伤中,足踝问题独占鳌头,占比39%。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穿着流行“厚底老爹鞋”、拖鞋、薄地鞋的朋友,受伤风险远高于带缓冲减震的专业运动鞋。今年薄底鞋流行,鞋子虽好,但在支撑保护足部方面可能“掉线”。
健康漫步“五件套”
热身别偷懒,3分钟“关节唤醒操”

1. 脚踝画圈: 顺时针、逆时针各画15秒,给脚踝“上点润滑油”。
2. 螃蟹横行: 像小螃蟹一样左右横移30步,灵活髋关节。
警惕5种常见不适


3. 高抬腿变速: 慢快交替抬腿各1分钟,让心脏“热热身”。

小秘诀:感觉身体微微发热,关节活动更顺畅了,再出发。
走路有姿态,抬头挺胸向前看。
目光锁定前方10米,减少低头刷手机。低头时脖子负担激增300%,堪比“头顶西瓜”。而且,走路时玩手机、看导航、回消息这些不看路的行为,会减低对危险的感知,更容易发生崴脚。现在,许多智能手表可以充当“行走姿势监督员”,实时提醒姿势异常,把损伤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步数非王道,走出质量更重要
和大家说个冷知识,“日行万步”其实源于1964年东京奥运会期间日本一家计步器公司的营销口号,“万”在日语中象征圆满,便于推广营销,并非基于现代医学研究。事实上,对于65岁以上的长者,7500步左右的健康收益已达“天花板”。对于年轻人,20分钟快走,心率提升的效果远胜于漫无目的“刷步数”。
对于即将实施Citywalk计划的朋友,我们推荐逐步增加步数,以避免损伤。
目标步数 = 平常的日均步数 × 1.5。比如平时走4000步,Citywalk目标别超6000步,给身体一个适应期。
装备“红绿灯”,不可掉以轻心

防患于未然,Citywalk不懊悔
在了解了夏日漫步中可能遭遇的5种常见不适后,我们需要了解采取什么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尽情享受漫步的乐趣。

针对肌肉疲劳过度:漫步前要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全身关节,尤其是下肢关节。漫步过程中,注意控制步数和速度,避免突然增加运动量。可以每走一段时间就稍作休息,进行简单的拉伸放松,如小腿肌肉牵拉、大腿前侧肌肉牵拉等,帮助缓解肌肉紧张。
预防足底筋膜炎:选择合适的鞋子是关键。应选择鞋底有良好支撑和缓冲性能的鞋子,避免穿平底鞋或鞋底过薄的鞋子。可以经常泡脚,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足底筋膜的柔韧。漫步时尽量选择平坦、柔软的路面,减少对足底的冲击。
防止足踝扭伤:Citywalk前除了做好热身,还可以进行脚踝的力量训练,如踮脚尖、脚踝画圈等。行走过程中,要注意脚下路面情况,避开坑洼、障碍物。如果不慎扭伤,应立即停止活动,进行冰敷和加压包扎。
预防膝盖“抗议”:平时要注意加强腿部肌肉力量训练,如深蹲、靠墙静蹲等。Citywalk时警惕长时间连续爬坡或下坡。如果必须行走这样的路段,可以放慢速度,减小步幅。
预防热射病风险:高温时段尽量避免长时间户外漫步。若必须出行,要采取防晒措施,如戴遮阳帽等。同时,要携带足够的水分,定时补充,防止脱水。
突发状况不要慌,打开你的“急救包”
晒伤:冷水温和冲淋后,厚涂芦荟胶“灭火”。切记:别用冰块直接敷,小心“雪上加霜”刺激皮肤。
扭伤:牢记原则:保护伤处, 适当负重,在无痛或微痛范围内活动, 冰敷, 加压包扎,抬高患处。如果持续不好,还是要及时就医。
肌肉酸痛: 48小时内,用泡沫轴温柔按摩放松,或用筋膜枪局部放松3分钟,可轻柔牵伸1分钟,坚决拒绝暴力拉伸,小心伤上加伤。
智能漫步的黄金守则
小黄是25岁办公室久坐族,基础步数约4000步/天。对他来说,合理的防损伤进阶式步行计划如下:
第1周:每周3次,选择悠闲步速,约100步/分钟,每次30分钟,选择平坦路段。
第3周:每周4次,加入2段小冲刺,心率提到每分钟120左右,每次45分钟。
第6周:挑战坡度小于5°的缓坡,单次步数不超过8000步,需量力而行。
在此提醒大家:1、行走路线尽量避开崎岖不平的路面。这样的路面可能加重踝关节及距下关节磨损,还会增加扭伤的风险。平坦路面利于保护踝关节。2、如果扭伤后超过2周还不消肿,提示损伤涉及韧带、软骨等结构,切勿掉以轻心,务必去看专病门诊。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运动医学与康复医学中心)
责编 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