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足球出圈逻辑

作者: 郝清亮

比这个火热的夏天更热的,无疑是异常出圈的“苏超”。以致于中国男足在世界杯预选赛折戟之后,原本预料中狂风暴雨式的声讨,也被火爆的苏超各种出圈的话题所淹没。一个纯业余的省际足球联赛,缘何会这样出圈,这样暴走?

“苏超”全称为“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于今年5月正式上线。开赛以来,就制造了各种奇奇怪怪的口号,和许多啼笑皆非的梗,在互联网领域各种出圈,从而线上线下全方位互动,上演了指数级关注的神话,也让现场观赛的热情日益高涨:首轮南通主场1.2万人,第五轮苏州主场跃至4.3万人,前三轮吸引了超19万观众,场均上座率突破万人,远超同期中甲联赛水平。7月5日晚,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南京队迎战苏州队,更有惊人的60396名观众冒着38度的高温现场观战,上座率刷新了中国业余足球赛事纪录,距离2012年江苏舜天创造的中超上座率历史纪录仅差五千余人——开票两分钟即告售罄的盛况,使苏超的热度远超同期南京接近40度的高温天气,成为现象级话题。

草根足球出圈的背后蕴藏着怎样的逻辑呢?首先是地域认同。“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这句口号是苏超最初阶段席卷全网的热梗,看上去有点调侃玩笑戏谑。之所以能够成为苏超的宣传标语,在于在幽默中精准揭示了这个草根联赛的灵魂和初衷,很接地气,老百姓也喜欢。江苏特有的“散装十三太保”文化基因在此转化为在追逐运动中捍卫城市形象的澎湃激情,“散装”只是表象,“整装”才是内核。南京与苏州的“一哥之争”、苏北苏南的“楚汉对决”、无锡苏州的“太湖恩怨”,这些植根于历史文脉的地域叙事,将足球比赛升格为城市尊严之战,各地喜欢足球的普通大众奔走呼号,为自己的城市加油呐喊。

球员胸前的城市名字成为战斗号令。“每次比赛前更衣室里,教练第一句话永远是‘记住你们胸前的城市名字’”。当这些草根球员为家乡荣誉奔跑在赛场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竞技对抗,更是自身身份认同的投射。这种情感联结催生了现象级传播:截至7月中旬,苏超话题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突破3亿次;南京VS苏州的集锦视频72小时内获赞超200万;多家互联网平台高价购买直播权;一些高端赞助商也纷至沓来。苏超一时风光无俩。

其次,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全民体育嘉年华,群众体育路线的新模式。苏超的初衷就是让老百姓全民参与,走极致的亲民路线:10元门票破除观赛门槛、免费直播覆盖全省,常州甚至推出“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而这背后又蕴藏着政府主导的很智慧的“赛事+”模式,即体育+文化+旅游。常州输球后宣布端午景区对扬州市民免票,南京推出“跟着赛事游南京”覆盖200家商户,连云港打造“海鲜美食节”——球场胜负延伸为消费场景的共赢。相关数据显示,苏超期间江苏旅游订单量环比增50%,南京盐水鸭搜索量暴涨74%;盱眙龙虾宴3天消耗103吨小龙虾,销量同比增15%。一张球票化身“消费通行证”,实现从绿茵场到商业场的价值裂变——把一个体育赛事变成全民狂欢的商业闭环链。

群众路线的实质就是体育的返璞归真。这种“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模式,实现了体育文化价值的升华:让广大老百姓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让每一个观众成为城市的代言人;将地域张力转化为消费增量,苏超仅前三轮就带动19.57万人次现场消费;让体育从传统认知的竞技舞台回归的日常生活;让体育从精英符号转化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就是在这样的全民狂欢中,“散装”江苏在热热闹闹的竞技场中走向“整装”。

南京主场对苏州的比赛结果为0比0,场面也平平淡淡。但当终场哨响,南京奥体中心的六万人齐声高唱《蓝色梦想》,那阵仗分明是全情投入,全心享受。此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赛事的成功,更是体育生命力的真正彰显。当决策者学会俯身倾听市井声音,体育就在街头巷尾的呐喊声中。

上一篇: “入世”没有回头路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