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2025年度颁奖活动综述
2025年5月11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河南日报社、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举办的“2025当代文学之夜”在河南郑州隆重举办,揭晓并颁发了2024年度长篇小说五佳与《当代》文学拉力赛各奖项。
本次活动通过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媒体矩阵、合作媒体的新媒体矩阵以及河南当地全媒体同步联播,全网总观看量达1100万次,活动得到了抖音、快手等多家新媒体平台大力支持。该活动相关短视频、话题总传播量近十亿次。
《当代》作为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品牌文学刊物,创刊四十多年来,坚持刊名“当代”二字所指向的广阔道路,“以文学记录中国”,不仅刊发过众多产生巨大影响的名篇佳作,还通过1999年创办的《当代》文学拉力赛和2004年启动的长篇小说年度论坛,建立了传播文学价值的综合性平台,并不断丰富内容和传播手段,让具有公正性、专业性的年度奖项,成为研判动态、引领创作的风向标,推动更多优秀作家作品进入大众视野的聚光灯。
继2023年、2024年两度在郑州举办颁奖盛典后,这一活动今年第三次来到这座文脉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河南艺术中心举办的“2025当代文学之夜”现场,来自全国文学界、出版界及社会各界的代表与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迎接属于文学的荣光时刻。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常勃出席活动并致辞,他指出,面对时代提供的新机遇、提出的新课题,文学出版工作者需要以“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的智慧,主动回应变革,唯有识变、应变、胜变,以“新”破局,方能赓续文脉、焕发新生。文学名刊《当代》的年度盛典作为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有力举措,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标杆意义,也给文学出版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实证。文学出版应以“新路径”拓展传播疆域,以“新形态”激活表达潜能,以“新队伍”培育新生力量,以“新对话”架设沟通桥梁。他表示,中国出版集团会继续为作家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传播生态,全力推广并及时褒扬优秀作品,在固本培元中促进创作繁荣。
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黄玉国在致辞中对各位作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当代》杂志年度活动,始终坚守文学初心,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年是连续第三年落地河南,活动的成功举办必将进一步提升这一品牌的影响力,助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也为河南文化强省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本次颁发的“年度长篇五佳”系从过去一年全国范围内出版的众多长篇佳作中评出。经过《当代》长篇小说年度论坛评委会认真评议,汇总全国评论家、作家线上投票和大众读者网络投票的结果,产生了最终的2024年度长篇五佳:张炜《去老万玉家》、邱华栋《空城纪》、王安忆《儿女风云录》、李修文《猛虎下山》、张楚《云落》。
活动现场,评委会主任阎晶明(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和评委代表潘凯雄(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徐坤(《小说选刊》主编)、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何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上台揭晓长篇五佳入选作品,通过专业点评,介绍了这几部长篇小说为何能从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
在获奖感言中,张炜深情回顾了自首部长篇《古船》以来,他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杂志长达四十多年的合作关系,并表示“一直想写一部个人最好的作品”,他不断积蓄力量、投入饱满的生命,反复修改打磨,终于推出了《去老万玉家》;邱华栋认为,文学在今天依然有力量,就在于拥有可以穿越时间的想象力,如同《空城纪》中提到的汉代琵琶,经过岁月沧桑,今天仍旧能发出独特的声音;李修文表示,中断小说创作多年之后,《猛虎下山》的写作,唤醒了那种在生命力被磨损后重新奔跑的愿望,也唤醒了他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认识;张楚表示,《云落》书写的是县城,县城作为城市和乡村的交叉点,传统习俗和时代风潮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真实的“县城生活”,与时代发展呈现出一种亲密的镜像关系。因故未能到场的获奖者王安忆也委托《儿女风云录》一书责任编辑杜晗宣读了获奖感言,其中提到创作初衷:“我的‘儿女’担不起历史存照,却是为小说而生,至于‘风云’,虽然是草芥一般的人生,可也逃不出动荡的世事,只不过是沉底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写的就是他们。”
第二十六届《当代》文学拉力赛基于读者从每期刊物所发作品中票选出的分站冠军,评出的2024年度奖项,也在当晚揭晓:姚鄂梅《不会飞的海燕》获年度长篇小说,肖克凡《父亲和雕像》、七堇年《火空海》获年度中篇小说,东君《为张晚风点灯》、艾玛《房间里的伏尔泰椅》获年度短篇小说,王树增《天著春秋》获年度纪实作品,鲍尔吉·原野“天地稀声”专栏获年度散文作品,杜梨、杜峤获年度青年作家。
获得本次《当代》年度奖项的作品,在“文学记录中国”的现实主义追求基础上,显现了兼收并蓄的多元面貌。题材上,或洞察历史人心,或凝视自然万物,从女性、工业、探险等不同维度观照时代生活;艺术上,有的思辨深邃,有的气韵绵长,有的新锐犀利,特别是荣获年度青年作家的“90后”杜梨和“00后”杜峤,展露了重新激活现实经验的无限可能性,也体现着《当代》不断发掘、推举新人的努力与勇气。
活动现场,文学拉力赛各奖项得主分享了获奖感言,回顾创作经历,描述文学愿景,表示愿继续在《当代》杂志的陪伴下,更加深入地书写现实,攀登文学高峰。
当晚隆重颁发了具有特殊意义的奖项,将“年度致敬作家”授予文学大家宗璞。宗璞生于1928年,承南阳冯氏一脉文心,得中外文化经典熏染。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便以沉潜、俊逸的创作风度,名动文坛。她始终奉“诚”“雅”二字为圭臬,外观于世、内观于心,用散文、小说、童话、诗歌、翻译等各类创作,参与了新中国文学的全过程;晚年更以长篇巨制《野葫芦引》记录下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漂泊与守望,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影响深远。宗璞曾在《当代》杂志发表童话《贝叶》等杰作。2024年,《宗璞文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皇皇十卷,尽显独特的“兰气息,玉精神”,展现了一位文学大家八十年来的创作成就与艺术追求。
九十七岁高龄的宗璞先生,通过视频方式表达了对主办方的谢意,并委托与她合作长达三十年的编辑杨柳代领奖项。杨柳表示,宗璞的许多重要作品,是克服了视力障碍,以口述方式代替书写完成的,其创作过程异常艰难,宗璞对于创作的坚持、对于细节的考究和对于文学的强烈责任感,都令人心生敬意。
本次“当代文学之夜”活动邀请多位获得过《当代》奖项的文坛名家作为揭晓与颁奖嘉宾,他们也在现场分享了关于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的真知灼见。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表达了对于“世界因文学而美好”这一主题的理解;广西文联主席、广西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东西结合创作心得,分析了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的文体特质;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邵丽以个人经历为例,讲述一本文学杂志对于作家成长的特殊意义,并向青年写作者发出呼唤,“要走《当代》这条道路”;最后登场的特邀嘉宾、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震云用幽默而睿智的语言,引古论今,阐释了河南深厚、深刻的文化底蕴,现场笑声、掌声不断。
本次“当代文学之夜”邀请著名主持人张蕾担纲,她与获奖作家进行了精彩互动,金句不断。开场的三人舞《象形之“中”》等文艺节目,紧扣活动主题,让现场观众沉浸于既厚实又鲜活的文化气息之中。
活动最后,主办方领导分别致答谢辞。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表示,人民文学出版社肩负“出版国家队”的责任和使命,把“为时代建立文学出版的标杆”作为不变的追求,这是对读者的承诺,也是对作者的邀约,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当代》杂志会继续用真心和诚心团结作者,用耐心和细心服务作者,用工匠之心将作者托付的心血之作打造成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方启雄表示,作为联系服务各位作家、艺术家的桥梁纽带,河南省文联将持续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希望有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本诞生在河南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河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雅鸣在致辞中回顾了河南日报社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合作举办当代文学活动的历程,对各位获奖作家表示祝贺,并诚邀作家们多到河南走一走、看一看,在山川秀丽、人文圣美中打开文学创作的新天地。
本次“当代文学之夜”举办前后,主办方还精心安排了系列文化活动。梁晓声、邱华栋、东西、李修文、石一枫、姚鄂梅、七堇年等,走进知名读书博主赵健的直播间,围绕当代文学的独特意义展开对谈。谢有顺、肖克凡、张楚、艾玛在郑州黄河滩地公园南裹头观景点举行的“顶端无界文化沙龙”上,以黄河为幕、文学作舟,展开对话交流。张炜、潘凯雄、东西、李修文、肖克凡、何平、张楚、东君、杜梨等还分别走进郑州图书馆、中原图书大厦、郑州大学文学院及多所学校,举办文学对谈和阅读分享活动,受到各年龄段文学爱好者的热烈欢迎。形式丰富、内容充实的一场场活动,让浓浓的书香飘散中原大地,让文学的声音向四面八方传播。
张炜《去老万玉家》
(《当代》2024年第2期,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3月版)
《去老万玉家》,在这个看上去十分家常的标题下面展开故事的小说,其实是一部关于大历史的寓言之书,是一部魅性和诗性互为表里的小说。它有传奇人生的精彩叙述,人性力量、生命元气在其中得以张扬,同时又有对宏大历史的强烈折射。这是一部带有少年气、英雄气的作品,同时又有对人生磨难以及在磨难中坚持的书写。这里还有对特定地域自然风貌与人间烟火的生动描写。自然和历史在魅惑与诗性之间不断转换、生成,烘托出一个别样的人生世界。
张炜要提供给读者的,绝不仅仅是一面回望历史的镜子,更不是靠传奇故事来吸引目光。小说体现出作家自觉的现代意识以及强烈的现代性。大历史在小说中由一种无处不在的气氛构成。从岭南到胶东,我们看到前现代的暗夜慢慢地出现现代的黎明曙光,甚至包含着现代在未来某个隐约时刻的样貌。丰富而又浑浊,渴求强烈而又前程未卜。小说因此充满了动感和张力。
《去老万玉家》对历史材料、历史背景的处理非常扎实,对地域风情的呈现非常结实,对传奇故事的叙述非常生动,同时它无疑是一部有着强烈现代意识的现代小说。
——阎晶明
邱华栋《空城纪》
(译林出版社2024年7月版)
长篇小说《空城纪》写了西域历史上的六座城市:龟兹、高昌、尼雅、楼兰、于阗、敦煌。空间上,这是环塔里木盆地文化带的六座城,你也许知道它们的名字,但是它们又是西域史上已经消失的城;时间上,它写的是从汉唐至今的一些人与故事,试图记录一个民族最强盛、最具世界主义视野的重要时刻,以及它在今天的回响。这种巨大的时空跨越,在过往的小说中是不多见的。
这是一种有雄心的写作。六座古城,也可以说是故城、亡灵之城、消失之城,它的文明被沙土所掩埋,只剩一些零星的遗存。这是时间的遗址,一个废墟,一个空无。但作者邱华栋有一种雄心,要让那些历史上存在或不存在的人和故事,让那些想象中的人格与精神在废墟上站立起来。因此,这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写作,是想象力强劲生长的写作。有历史学家说,复现一段历史,必须从战争、移民、贸易、语言和宗教这五个方面入手,这部小说在这些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呈现,某种意义说,作者不仅是在写小说,更是在用文学的方式为我们重建了这六座城市,意义非凡。
这是一种有难度的写作。小说既写历史,又穿越到现在,小说叙事者“我”,不断变换和闪回,“我”既是历史中的人物,也可能是现实中的人物,甚至还可能是一个钱币、一个佛像的头颅。让历史和当下,纪实、虚构和想象融汇在一起,这是有难度的。很多人都知道,这六座城,存留的史料并不多,可以依凭的证据很少,多数的时候,无论是人物的塑造还是故事的建构,靠的就是作家那蓬勃的想象力,他只能以想象为城创世。另外一个难度是在结构上。作者发明了一种“石榴籽”式的结构方式,他写的六座城,你可以当作六个中篇小说来读,这六个中篇小说里面,各包含几个短篇小说,而六个中篇,三十多个短篇,又抱在一起构成了一部恢宏的长篇。可以说,作家既是在写小说,也是在组装小说,这是一种全新的结构方式。作为读者,你可以从头读到尾,也可以抽取其中一个中篇读,或者抽取其中的一个短篇来读,它们是独立的,又是关联的。这是一种全新的阅读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