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得与相妒

作者: 叶春雷

《呻吟语》有句名言,我很欣赏:“古人名望相近则相得,今人名望相近则相妒。”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言:“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可见“相妒”易,“相得”难。

“相妒”有个典型例子,就是李斯和韩非子。他俩同为荀子的弟子,都辅佐秦王,笃信法家。按理说,同窗之谊,应该“相得”才对。但李斯偏偏嫉妒韩非子的才华,想把他挤走,自己独得秦王宠爱,他也真的做到了。韩非子既被害死,李斯是否就天下独步了呢?非也。他依然无法逃脱被赵高害死的命运。

庞涓和孙膑,也是一样。两人亦是同窗,同向鬼谷子学习兵法。设想下,假如两人能相互欣赏,彼此包容,那么两强联合,还不天下无敌?但是庞涓偏偏气量狭小,看不得孙膑比他强。“孙子膑脚”,一直被作为励志的楷模,但据说就是被老同学害的。庞涓以为挖掉了孙膑的膝盖骨,这个人也就废了,没想到坐在小车上,孙膑照样可以出神入化地指挥战争。齐魏马陵之战,庞涓中了孙膑的埋伏,被乱箭射死。庞涓本来是可以不死的,但他对老同学太残忍,所以他的死,归根结底,是“自作孽,不可活”。

说了“相妒”的例子,转过来,说说“相得”。我想历史上,没有比“管鲍之交”更让人感动的了。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管仲辅佐公子纠,公子小白在同公子纠的内斗中取胜当了王,鲍叔牙自然而然该为大相才对。但鲍叔牙说自己的才华不如管仲,硬要把这个相位让给管仲,这样的胸怀,一般人是没有的。但事实证明,鲍叔牙知人,齐桓公善任,一旦管仲做了相位,君臣相得,一段霸业也就这样成就了。所以管仲有才,并不出奇,出奇的是鲍叔牙有肚量,主动让贤,这种高贵的品格,怎么赞扬都不过分。

自然,名望都有,先相妒,后相得,也是有的。历史上,负荆请罪,就是一个典型。廉颇先是嫉妒蔺相如声望比自己大,接着明白了蔺相如并不看重声望,看重的是国家利益,这下廉颇清醒了,主动到蔺相如门前谢罪,相妒,然后变成相得。这个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太真实了。嫉妒之心,人皆有之,但可贵的是,能够克服,这就太不简单了。孔子谈论“仁”,有个著名定义:“克己复礼曰仁。”放到这个例子中,克服自己的嫉妒之心,恢复到忍让宽容之心,这就像把镜子上的灰尘擦干净,恢复镜子照人的功能是一样的。

有声望的人,为何相得比相妒好?这就像一个是剑,一个是磨刀石。剑有了磨刀石,就会变得更加锋利。两个有声望的人,都可以互相做对方的磨刀石,你磨我一下,我磨你一下,那么彼此的才、学、识、气度、涵养、肚量等,不都像宝剑一样,越磨越锋利吗?历史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就是这样吗?他们互相欣赏,互相砥砺,恰如陶渊明所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样的人生,不是一种美的极致吗?

(编辑    高倩/图    槿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