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诚请王国维

作者: 胡文洲

1925年,清华学校启动改制计划,筹备升级为国立清华大学。为提升学术实力,校方决定创立国学研究院,参照宋元书院模式,延聘四大导师。经多方举荐,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进入最终名单。其中,说服王国维出山成为最大难题。

时年48岁的王国维正以“南书房行走”身份为逊帝溥仪讲学。这位前清遗老坚持蓄辫明志,每月初一、十五必向紫禁城方向行三跪九叩大礼。当清华校长曹云祥携聘书登门时,王氏在日记中写道:“来人西装革履,言语间多涉西学,非吾道中人。”拒绝之坚决,令曹云祥无功而返。

转机出现在清华研究院主任吴宓身上。这位31岁的名校硕士深谙传统礼仪,他先向陈寅恪请教清宫礼制,又查阅《清史稿》中翰林院仪注。1925年2月13日,吴宓改穿深灰长衫,携特制仿古聘书再访王府。据当日目击者回忆,吴宓入门即行三鞠躬礼,开口称“先生”而非时兴的“教授”,这份执礼甚恭的态度终令王国维动容。

王国维在致罗振玉信中透露转变缘由:“吴君未谈待遇薪酬,唯论经史考据,其诚可感。”实际上,吴宓事先精研王氏《观堂集林》,对其甲骨文研究如数家珍。两人从青铜器铭文谈到敦煌写卷,竟畅谈三小时有余。后来,王国维在聘书上亲笔签署“静安”二字。

1925年9月,王国维在清华开设《古史新证》课程,首倡“二重证据法”,将地下文物与文献记载互证的研究范式推向成熟。他每日授课必携黄杨木镇纸,板书工整如钟鼎文,引得北平各校学子竞相旁听。吴宓不仅每课必到,更将课堂笔记整理成《王静安先生讲演录》,现存清华大学档案馆。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自沉昆明湖,遗书特别注明“书籍托陈、吴二君整理”。吴宓耗时三月清点其藏书,发现大量批注本中夹着研究手札,遂编成《海宁王忠悫公遗书》。现存王国维1925年日记显示,他特意保存着当年吴宓送聘时用的紫檀拜帖,上书“晚学吴宓谨拜”六字,足见两人知遇之深。

这段往事在1992年清华大学档案馆整理史料时获得新证。吴宓之女吴学昭捐赠的父亲日记里,详细记录了筹备聘礼过程:“购宁绸一匹制衣,访琉璃厂定制洒金笺,凡七易其稿方成聘书。”而王国维1925年履历表“推荐人”一栏,赫然填着“泾阳吴宓雨僧”。

如今清华校史馆特设“四大导师”专柜,吴宓手拟的聘书草稿与王国维授课讲义并排陈列。这段跨越新旧文明的聘师佳话,不仅成就了中国现代学术的高峰,更留下知识分子相知相敬的永恒典范。

(编辑 兔咪/图    雨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