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红色文化的生态意蕴
作者: 王梦黑龙江省地处祖国边疆,是一片具有光荣传统的红色沃土。这片土地见证了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卓绝,社会主义建设的无私奉献、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光辉历程。回顾历史,黑龙江省不仅孕育了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还是全国重要的绿色生态资源大省。“红色基因”与“绿色生态”是黑龙江省两张亮眼名片,龙江红色文化与生态文明理念深度融合,是推动龙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一、龙江红色文化蕴含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辩证逻辑
龙江红色文化精神是“人定胜天”的奋斗意志与“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的有机结合,蕴含着独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一是自然生存策略。在抗战时期,东北抗联在密林游击战实践中形成了“依托自然、保护自然”的生存策略,开创了“利用—反哺”的原始生态平衡模式。二是生态垦殖智慧。北大荒开发建设进程中实施“排灌配套、林田同建”,这种“大农业—大生态”协同推进的实践,突破“开发即破坏”的线性思维,验证了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共轭演化的可能性。三是工业生态探索。大庆油田开发初期的“地下采油、地表复绿”模式,充分体现了工业生态化的探索实践。四是生态价值转化实践。黑龙江省积极开发“红色文旅+生态经济”综合实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这些实践的本质是将红色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升华为代际生态责任,把艰苦奋斗的对象从“改造自然”转向“人与自然共同发展”,最终形成“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增值”的实践方法论,为资源型地区实现转型发展提供了中国式解决方案。
二、龙江红色文化深化尊重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龙江红色文化有着独特的生态哲学观与集体实践智慧。一是自然敬畏观。东北抗联在极端生存环境中,将自然视为生存共同体。这种对自然规律的深刻体认,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原始精神基因。二是生态节制观。北大荒开发建设时期形成的“量地力而耕”原则,将集体主义精神延伸至代际公平维度,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三是生态共生观。大庆油田开发建设过程中以“地下黑色黄金,地上绿色银行”的辩证思维,通过“采油树”与“生态树”并置的具象符号,构建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对话范式。四是代际传承机制。黑龙江省特有的“火炕夜话”“垦荒故事会”等传播形式,将生态智慧编码为“寒地生存口诀”,如“三九不砍林,惊蛰不捕鱼”,通过代际叙事完成生态认知的社会化再生产。
三、龙江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生态赋能,推动红色文化绿色转型。将生态伦理融入红色遗产保护与开发,优先采用生态修复技术保护革命遗迹,同时促进生态系统自我修复。构建“红绿交织”的展览体系,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实现革命精神与生态意识的双重渗透。建立全域联动的生态文化网络,创建“红色生态文化廊道”,开发综合性产品,突破传统红色景区同质化问题,通过绿色实践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青年参与,增添基层文化治理活力。建立红色文化青年志愿服务队伍,招募志愿者参与红色遗址保护和生态文化宣讲,打造“红绿融合”服务品牌。完善激励机制,将青年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纳入社会实践学分和志愿服务积分体系,增强青年参与感、获得感、责任感。新媒体传播赋能,鼓励青年创作新媒体内容,挖掘“红色文化+生态保护”故事。跨界融合实践,组织青年参与红色文化IP设计,推动红色文旅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社区红色文化驿站设立青年主导的红色文化空间,通过开展“红色读书会”和“生态微课堂”等活动,促进红色精神与环保理念扎根基层。
制度创新,健全长效保障机制体系。完善红色文化生态化发展法规体系。明确红色遗址保护与生态修复的权责边界,建立革命文物环境影响评估制度。探索建立红色文化遗产生态补偿机制。对因保护需要限制开发的区域给予财政补贴与政策倾斜,平衡文化保护与地方发展的现实矛盾。构建动态化效能评估机制。设计“红色文化精神培育—生态效益”双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将碳汇增量、生物多样性指数等生态指标与红色教育人次、文化传播效果等文化指标共同纳入考核范畴。
科技赋能,构建数字红色文化矩阵。建立黑龙江省红色文化遗产数据库,实现文献、文物的数字化采集与存储,并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红色文化数字档案。开发跨平台红色文化云展馆和AR(增强现实)导览系统,让游客体验时空叠加效果。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开发“红色文化+生态保护”智能监测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保护风险,自动生成保护预案。
龙江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对地域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更是实现红色基因传承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的重要路径。未来应把握时代发展潮流,持续探索融合路径,凸显黑龙江省地域特色,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与实践方向。
本文系2024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以红色文化精神培育龙江生态文化内核研究”(2023C013)成果;东北农业大学东农学者计划项目思政课教师专项培育计划(21SZ02)成果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