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会经济:曲终人不散的“泼天富贵”
作者: 青推青年者,国家之魂。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青年读者,为奋斗者铺路,为年轻人鼓劲,持续宣传普及新知识、新见解,《新青年》编辑部精心策划推出“新知‘青’播客”版块。选取广大青年读者感兴趣、想知道、用得上的新知识、新概念,由辛晓青、董新智两位主播与大家一起畅所欲言。
辛晓青:今年“五一”假期,各地演唱会、音乐节再掀热潮。全国多场音乐节轮番上演,不仅覆盖北京、成都、武汉等一线城市,许多中小城市也纷纷公布了近期演唱会的售票信息。我的小伙伴最近一直关注“五月天”哈尔滨演唱会的消息,我也准备抢票到现场挥舞荧光棒,致敬炽热青春。
董新智:时下,“一场演出,带火一座城”的现象成为近年来国内文旅消费市场常态。演唱会经济作为“行走的GDP”,正成为拉动城市消费的新引擎,既催化了表演艺术与旅游行业的整合,又形成了新兴的文化旅游融合模式,二者的“联姻”被视作有效激发地方经济活力的消费驱动因素,为城市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说到演唱会经济,我们不得不先说说“霉霉经济学”,这一概念源于歌手泰勒·斯威夫特巡回演出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尽管其并非严格定义下的经济学名词,但这一概念的实质可以概括为:在泰勒巡演所至的城市中,地方政府积极提供便利措施以吸引粉丝群体前来消费,使消费者不仅支付演唱会门票,同时在交通住宿、旅游餐饮等方面产生额外支出,从而对城市整体经济形成积极促进作用。
辛晓青:看场演唱会居然能带火一座城,这真是让我感到意外,越来越多的演唱会让人应接不暇。今年“五一”假期,音乐节、演唱会周边吃住玩套餐订单量就同比增长180%。我一直关注的北京草莓音乐节、元气森林音乐节以及武汉仙人掌音乐节、天津泡泡岛音乐节都场面火爆,让传统旅游城市再掀起一场“双向奔赴”的热潮。
董新智:演唱会、音乐节现场万人合唱释放的多巴胺、产生的边际效益远超同价位实物消费。相关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大型演唱会跨城观演比例为64.2%,有41.5%的观众会在演出地停留2天,在演出地停留3天及以上的跨城观众占比达到37.0%。也就是说,一场演唱会给一座城市带来的不只是几小时的热度,也不只是可观的门票消费,更是一场可持续数日,带动数万人吃、住、行、游、购、娱的消费热潮。2024年4月,周杰伦“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4天4场带动消费13亿元,外来游客超470万人次,创当月峰值;2024年“五一”假期间,张杰4天4场演唱会吸引了全国各地15.5万歌迷涌向杭州,带动萧山区和滨江区消费分别增长了34.8%和16.3%。而演唱会市场爆红以来,许多二三线城市也通过举办明星演唱会成功“出圈”,晋升为网红城市,为城市文旅带来增量。例如在演出市场曾经默默无闻的太原,因蔡依林、任贤齐、薛之谦、许嵩、王心凌、周华健等明星的演唱会在这座城市轮番上演,让历史底蕴深厚的古城摇身一变成为青春涌动的“歌迷之城”。
辛晓青:如此说来,办好一场演唱会,留住一群人,是非常考验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能不能提供周到的服务,有没有可持续性的特色消费更是我们年轻人关注的地方。一个城市如何接住演唱会经济带来的“泼天的流量”,要在哪些方面用力?


董新智:在多链条、多环节的连锁反应下,演唱会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容小觑。作为一种具有强烈聚集效应的文娱活动,大型演唱会往往能带动周边住宿、餐饮的生意。一房难求、一桌难订,已经成为常态,城市交通也会迎来一波又一波的人流高峰。但在演唱会市场持续火爆的同时,吐槽声也越来越大,演唱会视线不良等反馈更是成为投诉热点之一。这个现象背后值得思考的是演唱会经济如何实现从“一时火”到“一直火”的转化——将演唱会沉淀为城市气质和形象,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再凭其杠杆效应和溢出效应,成为城市文旅新流量密码。随着大众消费态度越来越理性,其对演唱会的整体质量也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从演唱歌手到音响照明、从舞台美术到售后服务,各个环节均需与相对较高的票价相匹配,确保物有所值。此外,还要不断提升城市的整体服务水平,整合演唱会与城市旅游的综合产品线路,实施多元化的消费优惠措施,发挥明星效应与新媒体平台作用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与美誉度,为大众提供更加丰富的娱乐旅行体验。
辛晓青:在我看来,演唱会经济不应仅仅是“明星效应”,而应转向“内容重塑”。有的城市将演出经济简化为“明星IP+LED大屏”,承办演出只会“复制粘贴”,文化内核缺失,发展后劲不足。演唱会市场应该让每个城市都“生长”出值得奔赴的文化盛宴,成为自己的“流量担当”。
董新智:晓青同学的看法很有代表性,在演唱会热潮的推动之下,如何促进文旅产业从“流量经济”向“质量经济”转型,也成为时下各个城市的“必修课”。在太原,“歌迷接站+免费景区”充分延长消费链条;在厦门,音乐节现场摆起“沙茶面快闪摊”暖心又暖胃;在济南,为歌迷定制泉水茶包缓解浓浓暑意。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歌迷的体验,也留下了对城市美好的回忆,从而激发他们的消费热情。同样,歌迷觉得来到哪座城市看演唱会更舒心、更开心,自然也会影响到歌手以及主办方的决策。将短暂“流量”转化为城市独特的情感记忆,让人们从“为一场演出赴一座城”到“因一场演出恋一座城”,才能形成持久竞争力。可以说,演唱会经济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潜力巨大,要协同发力、相互赋能,共同把“演出热”转化为持久的“文化热”。
辛晓青:“跟着演唱会去旅行”已经成为新潮流,我身边有不少小伙伴在“五一”假期连续观看了4场演唱会,总共花费超过2万元。虽然为了看演唱会把自己变成了‘特种兵’,但她感觉非常值得,看来看演唱会也是提振消费的一个重要手段。
董新智:都说现在的年轻人是最会精打细算的,对各种比价、满减、凑单、团购的攻略都了如指掌,年轻人愿意在音乐节上花钱,和平常省吃俭用并不矛盾,与年轻人参与音乐节、演唱会而产生的消费热情,也不矛盾。年轻人成为演唱会消费的主力军,他们舍得花钱的背后是“悦己消费”的理念。他们愿意为自己喜欢的东西花钱,而演唱会这种精神文化消费、服务业消费,已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在阿那亚,没有顶流明星的海边戏剧节凌晨三点开演,门票秒空;在成都,本土剧团用菜市场改造的《人间烟火剧场》场场爆满。要吸引年轻人目光,应改进和提升演唱会本身的质量与体验。一方面,演唱会上的音乐、舞台艺术的表达升级,离不开新感官媒介科技的赋能,如探索数字化技术,使用AR(增强现实)或VR(虚拟现实)技术,为观众提供更丰富的互动体验和更有层次的视觉、听觉享受,营造优质观演环境,让广大歌迷看得开心、玩得放心、住得舒心。另一方面,演艺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市场升级,相关部门可通过优化审批流程、鼓励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扩建场地促进常态化演出、减少场地租赁费用、培育本土舞台艺术家等方式来吸引更多优质演出。
辛晓青:打一个响指,尽情歌唱,尽情舞。如何将短暂的演唱会效应延伸为可持续的城市吸引力,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通过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收获“行走的GDP”,使演唱会经济的后续影响如“余音绕梁”,持续存在并产生长远效益成为每一个城市管理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崭新课题。小伙伴们如果近期在火热的演唱会中充分释放激情,享受快乐,不妨加入我们的讨论,继续关注演唱会经济背后的故事。我们下期再会!
(编辑·谢奇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