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纤维

作者: 樊慧文

膳食纤维在维持肠道健康方面的作用

膳食纤维作为植物性食物中无法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类物质,在维持肠道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膳食纤维可通过其强大的吸水性,增加粪便体积并软化大便,直接刺激肠道蠕动,从而有效预防和缓解便秘问题,降低痔疮和憩室病的风险。另一方面,膳食纤维作为益生元,能够选择性促进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有益菌群的繁殖,抑制致病菌生长,同时被肠道菌群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如丁酸)。这些代谢产物不仅能滋养肠黏膜细胞、增强肠道屏障功能,还具有抗炎和调节免疫的潜力,甚至可能通过“肠-脑轴”影响情绪和认知功能。

最新研究还发现,特定的膳食纤维类型(如抗性淀粉、β-葡聚糖)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间接影响宿主的代谢健康,包括血糖控制和体重管理等方面。

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引发诸多健康问题

随着人们饮食精细化程度的提高,全球范围内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已成为普遍现象。在现代饮食结构中,精制谷物替代全谷物、加工食品挤占新鲜蔬果的份额,导致我国居民日均纤维摄入量仅为建议量(25~30克)的50%~60%。这种“低纤维高脂肪”的饮食模式,会引发多重健康危机:短期表现为腹胀、便秘等肠道不适,长期则与肠道菌群紊乱、肠漏症、炎症性肠病风险上升密切相关。

更值得注意的是,低纤维饮食会减少短链脂肪酸的产生,从而削弱肠道免疫防御,与肥胖、2型糖尿病甚至结肠癌、直肠癌的发生存在显著关联。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膳食纤维摄入每增加10克/天,患结肠癌、直肠癌的风险就会下降10%。这也反向证明,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导致严重健康问题。

如何合理提升膳食纤维摄入量

改善膳食纤维的摄入,需要个人与社会层面的协同努力。

在个人饮食选择上,建议采用“渐进式替换法”:用全麦面包替代白面包、以豆类部分替代肉类、保证每日蔬果摄入500克以上(其中深色蔬菜占1/2),并优先选择带皮食用的果蔬(如苹果、土豆)。此外,营养学家特别推荐“饮食多样性法则”,因为不同来源的纤维(如燕麦中的β-葡聚糖、苹果中的果胶、奇亚籽中的可溶性纤维)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具有互补性。

在社会层面,食品工业需要开发更多高纤维便利食品(如强化纤维的谷物棒);医疗机构应推广“膳食纤维处方”概念;而政策制定者可通过修订食品标签法规、补贴全谷物生产等方式,引导消费者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例如,新加坡实施的“健康食堂计划”证明,在社区餐饮场所标注高纤维菜品,可使居民纤维摄入量提升15%~20%。

膳食纤维与肠道健康的关系,堪称人体生态系统的典范。膳食纤维这种不被吸收的物质通过物理作用和微生物代谢两条路径,深刻影响着肠道菌群的平衡与宿主健康。现代生活方式正在不可逆地改变人类的饮食模式,但刻意维持充足的纤维摄入,本质上是对进化形成的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尊重与维护。

现有的证据已足够支持一个行动建议:将膳食纤维视为日常饮食的“必需品”,而非“补充品”,这是每个人都能实践的肠道健康第一道防线。记住,当你选择一碗糙米饭而非白米饭时,你不仅是在喂养自己,更是在滋养一个关乎全身健康的微型生态系统。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编辑:冯士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