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肿别忽视!骨科患者预防血栓指南
作者: 孔孟香想象一下,你的腿犹如一条高速公路,血液如同车流,在正常情况下畅通无阻,确保氧气和营养及时送达。然而,你若在病房里“躺平”数日,这条高速公路可能就会因为“车流”缓慢而“拥堵”。这时,危险的“交通事故”——血栓,便会悄然降临。若不及时疏通“堵点”,血块还可能顺着血液跑到肺部,引发“主干道堵塞”,后果不堪设想。如何守住这条“生命高速公路”,防止“堵车”,避开“事故”呢?
什么是深静脉血栓?
血栓是怎么形成的? 人体的血管就像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河道,血液则是其中永不停息的水流。但你若在病房里“躺”得太久,这条河就不再奔腾,血流会变慢,加上手术带来的“河堤损伤”,身体处于“高凝”状态,水里的泥沙会越来越多,这些因素叠加,就容易在血管某一处形成淤堵,也就是我们说的血栓。
血栓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如果我们的腿部出现水肿,千万要重视,因为它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报”。如果哪条腿突然肿胀、变得紧绷沉重,就像气球被悄悄吹大,而且按压疼痛、皮肤发热、颜色变深,说明“内部交通”已经出现堵点。这个“堵点”上的血块如果跑到肺里,还会引发“主干道堵塞”——也就是肺栓塞,表现为胸口闷、喘不过气,甚至有生命危险。因此,一旦身体出现这些异常信号,就要立即去医院检查,别等小问题变成大事故。
如何科学预防血栓?
药物预防手段 在预防血栓这件事上,药物就像给血管内壁涂了一层“防粘涂层”,能有效防止血液中的“颗粒”抱团形成血栓。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手术类型、基础疾病等情况量身定制药物方案,常见的有低分子肝素注射或者口服抗凝药物,让患者血液不黏稠,保持轻盈流动的状态。但这个“涂层”不是随便抹的——药量多少、多久吃一次,都必须严格按医嘱来。另外,在用药期间,定期抽血检查凝血指标也很关键,这相当于对“防线”做例行巡检,及时发现风险。这些操作,都是为了让血液在体内这张“高速公路网”中安全、畅通、平稳流动。
非药物干预措施 血液就像河流,人一旦久坐不动,流速就容易变慢,“河水”就会变稠,最终形成“淤泥”,也就是血栓。因此,除了药物,动起来是最经济实用的护命法宝。术后,医生常说“能动就别躺”,哪怕只是在床边活动、脚踝转圈,都能唤醒身体的“微循环引擎”。如果暂时无法下床,也别担心,还有“神器”来帮忙。例如,气压循环泵,可以为腿部进行节奏按摩;弹力袜,可以为静脉穿上紧身衣,促使血液加速回流。
同时,日常生活中的“小动作”也不能忽视:多喝水是加“润滑剂”,避免久坐是“防堵塞”,动动脚趾是“启动泵”。这些动作看似简单,却能让血管保持畅通。血栓防控,不在于动作的幅度大小,而在于持续、科学的坚持。
预防血栓,就像守护城市里的交通系统,我们既要做到有章可循,又要做到动静结合。腿肿不是小问题,它可能是“堵车”的信号灯在闪烁。因此,发现腿肿时,我们就要像城市里的交通指挥中心一样,提前部署交通引导,比如按时用药、科学运动、定期体检,以有效防止“堵点”升级成“大事故”。尤其对于骨科患者来说,每一步护理都是在为身体铺设绿色通道,有助于减少风险,让康复这条路更平稳、更安全。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夏州人民医院)
【编辑: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