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消暑冷品知多少

作者: 景志祥

古代消暑冷品知多少0

每年的夏日,当我们走入各大商场,琳琅满目的冷饮、冰激凌,花样多不胜数,看得我们这些现代人总是想当然地以为,这种经过一定的工艺流程加工而成的消暑食品只有近现代才有。

但根据史料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开始用最原始的办法制冰了——将冬日之冰藏于冰窖之中,至夏日盛暑时取用。到了周朝,这种制冰的方法又更进一步,皇宫之内设有“凌人”,专门负责藏冰之务,主掌斩冰、藏冰、启冰、颁冰诸事,手底下足足有八十几号人。由此可见,我国很早就注意到冰对夏日的重要性。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入凌阴”的记述,这里的“凌”即指冰,“凌阴”即指冰窖。而《周礼》中有云:“祭祀供冰鉴。”这就是将冬日之冰盛在冰鉴内,以供夏日宴请宾客和祭祀用。

这里的“冰鉴”可不是晚清中兴之臣曾国藩著述的书籍,而是冰箱的雏形。聪明的古人用大型冰块制作成类似现在的瓮的模样,制作好后,再把各种酒水放在里面冷藏,和现在的冰箱作用差不多。可以这么说,“冰鉴”算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冷饮不再局限于皇宫。随着生产力迅速提高,制作冷饮的技术也相对提高。于是,这种往日高不可攀的冷饮开始走向贵族,许多诸侯的宴会上出现了冰镇米酒。

经过秦皇汉武大一统,冷饮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到了三国时期,冷饮制作已达到很高水平。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魏武帝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以北建造了冰井台,高八丈,有一百四十间屋子,上有冰室,室有数口深井,用来藏冰。其子魏文帝曹丕相对于曹操更懂得享受,在其作品《与朝歌令吴质书》中就记录了夏日用冷水浸泡瓜果解暑消夏的乐事。其中,“浮甘瓜于清泉”指的是将甜瓜放在清冽的泉水中漂浮清洗,“沉朱李于寒水”则是指将红色的李子放入冷水中浸泡。时至今日,我们读这段文字,依旧可以想象得出,在千年前的三国时期,每年夏日曹操和曹丕在冰井台上避暑,享用冰镇瓜果的场景。

三国魏晋时期的冷饮,因数量少,价格高,还只是皇室和诸侯的专利,平民还无法享受这个待遇。这种情况一直到唐代才得以突破。彼时凿冰、藏冰技术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技术和储备量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所以民间肆坊开始出现土冰库,用冰储藏食品、制造食品。

据隋炀帝的尚食直长谢讽所归类的“四时饮”称,春有扶芳饮、桂饮、荠苨饮、竹叶饮、桃花饮;夏有酪饮、乌梅饮、加蜜沙糖饮、姜饮;秋有莲房饮、瓜饮、香茅饮、加沙糖茶饮、麦门冬饮、葛花饮、槟榔饮;冬有茶饮、枸杞饮、人参饮等,其冷饮的花样较之今时今日丝毫不差。酪饮是高档冷饮,里面加入了羊奶、牛奶等乳制品,口感和今日的冷饮相比,想来也不会差太多。

随着藏冰技术的越发成熟,唐朝时市面上还出现了一种名曰“酥山”的冷饮。这种高档货一般先将“酥”(一种乳制品,类似于今日的奶油、黄油)加热到近乎融化、非常柔软的状态,然后向盘子一类的器皿上滴淋,一边淋一边做出山峦的造型,最后将其整个器皿放到冰窖里冷冻,等到定型后,即可端上餐桌食用。有心灵手巧的专业人士还刻意进行一番打造,比如当时最为文人墨客称赞的荔枝酥山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这种高端的冷饮先将新鲜的荔枝剥壳去核,舂捣取汁,再与牛乳和蛋黄同煎,用火煎成酥酪,将冰块磨粉,堆如蓬莱仙山,最后将制作的荔枝酥酪浇到冰山之上。

唐代太子校书郎王泠然就专门为酥山写了《苏和山赋》,这篇不长的赋文为世人留下了“味兼金房之蜜,势尽美人之情。素手淋沥而象起,玄冬涸沍而体成”的美好想象。对于口感,王泠然又说“触皓齿而便消,是津是润”。这种丝滑口感,丝毫不亚于今时今日的冰激凌。

相比隋唐,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冷饮也开始向民间普及,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一种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的冷饮。

南宋杭州城的集市上,冷饮可谓多种多样,据《西湖老人繁胜录》《梦梁录》《东京梦华录》等书记载,荔枝膏水、杨梅渴水、紫苏饮、香薷饮、绿豆水、甘豆汤等种类繁多的饮料都出现在杭州城的集市上,许多的冷饮铺子要到深夜才收摊,可见当时冷饮已经日益平民化了。

元代开始流行奶冰,就是将果浆、牛奶加入冰后放入冰库冷冻,口感和今天的冰激凌相差无几。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就十分喜欢这种奶冰,在其口述的《东方见闻录》一书中就以一种羡慕的口吻写道:“东方的黄金国里,居民们喜欢吃奶冰。”据史料记载,这种奶冰的秘方还是元世祖忽必烈告诉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委托,护送一位名叫阔阔真的蒙古公主从泉州出海到波斯成婚。因护送有功,等到马可·波罗离开中国时,忽必烈破例将奶冰的制作秘方告诉了他。马可·波罗返回意大利后,将这个秘方献给了意大利的国王,只是意大利国王并没有放在心上。直到公元1500年,这张秘方流落到法国,法国人在奶冰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新配料,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冰激凌。后来冰激凌经法国传入英国、美国,逐渐被世人熟知。

至明清时,往日高不可攀的冰块彻底走向民间,相比隋唐宋元花样百出的冷饮,明朝似乎更注重实际。这个时候诞生了一种叫作“荔枝膏”的冷饮,这种冷饮除了生津止渴外还能治病,由此还衍生出荔枝膏汤、荔枝香、荔枝汤。

而清代的冰已经成了街头巷尾的冷饮必需品,普通人普遍能享受冰带来的丝丝凉意。清代严缁生《忆京都词》中写道,冰窖开后,儿童舁卖(抬着卖)于市。只需数文钱,购一巨冰,置之室中,顿觉火宅生凉。短短几句,夏日的凉爽之情跃然纸上,宛如今时今日的我们一样。

清代百姓还很喜欢吃一种名叫“冰果”的冷饮,这种著名的冷饮和唐代的酥山有些类似,制作十分考究。据《清稗类钞》记载,光是瓜果就有甜瓜、果藕、百合、莲子、杏仁、桂圆、葡萄、胡桃等。甜瓜去籽,藕切片,葡萄干浸蜜,鲜桃去嫩皮后,浇葡萄汁,再经过冰镇,味道清爽鲜凉。

中国古代多样的食冰之法,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与巧妙运用,更彰显了其追求生活品质、享受自然之美的生活哲学。于今观之,仍令人叹为观止,心生向往。

编辑|张辰玥

上一篇: 舌尖上的小龙虾
下一篇: 紫韵桑葚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