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监测:糖尿病的预警器
作者: 罗建梅 刘俊在健康话题备受关注的当下,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看似与常人无异,身体里却有一颗“定时炸弹”——血糖水平正悄然越过正常红线,却又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微妙状态,就是糖尿病前期。若不及时干预,随时可能发展为糖尿病,进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通过早期筛查和干预,糖尿病前期患者可以有效逆转或延缓病情,避免其发展为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是介于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一种中间代谢状态,此时血糖水平高于正常范围,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代表着机体血糖调节功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异常。糖尿病前期的具体表现为:①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范围为6.1~7.0mmol/L,但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7.8mmol/L)。②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正常(<6.1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后血糖在7.8~11.0mmol/L。③以上两者兼具。即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之间,同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后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
谁需要做糖尿病前期筛查
糖尿病前期筛查并非人人需要,但以下高危人群应特别重视。
超重或肥胖者 体重指数(BMI)≥24kg/m2和(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超重与肥胖是导致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发生的关键风险因素。
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糖尿病具有遗传倾向,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患病风险更大。
年龄等于大于35岁者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代谢功能逐渐减弱,血糖调节功能也减弱,导致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有高血压、高血脂或心血管疾病史者 这些疾病与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密切相关,常伴随代谢综合征。
有妊娠糖尿病史或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有妊娠糖尿病史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未来患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久坐不动或缺乏运动者 缺乏运动会导致体重增加和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使糖尿病前期的风险增高。
皮肤异常者 脖子、腋下、腹股沟出现“黑棘皮”(皮肤增厚、色素沉着)或反复长疖肿、受霉菌感染者。
有高血压病史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的人 存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或正在进行调脂治疗,以及既往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者,容易罹患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筛查的最佳时机
糖尿病前期筛查的时机应根据个人情况而定,以下是具体建议。
首次筛查时间 高危人群宜尽早开始进行糖尿病筛查;普通人群建议从35岁开始筛查。
复查频率 筛查结果正常的高危人群建议每3年复查1次。筛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建议每年复查1次。
特殊情况 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女性应在产后6~12周进行筛查,之后每1~3年复查1次。体重显著增加或出现糖尿病症状者无论年龄,应及时筛查。
糖尿病前期常用的筛查方法
空腹血糖检测 空腹8小时后测量血糖。正常值会小于6.1mmol/L,而糖尿病前期范围在6.1~7.0mmol/L。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空腹测量血糖后,口服75克葡萄糖,2小时后再次测量血糖。正常值小于7.8mmol/L,糖尿病前期范围在7.8~11.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值一般小于5.7%,糖尿病前期范围为5.7%~6.4%。
糖尿病前期的治疗手段
如果筛查结果显示为糖尿病前期,以下干预措施可以帮助逆转或延缓病情。
生活方式干预 建议采取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每日碳水化合物占45%~60%,脂肪占25%~35%(优先选用植物油及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蛋白质占15%~20%。需严格限制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适当增加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重,并确保所有食物均计入每日总热量控制。对于饮食模式选择,虽不强制特定膳食方式,但短期采用低脂饮食、间歇性禁食、地中海饮食或素食等干预措施时,必须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并同步监测血脂、肾功能及体脂分布等指标。同时需控制食盐摄入(每日<5g),原则上不建议饮酒,若饮酒则需严格计量(按酒精热卡7kcal/g计算纳入总热量),所有饮食调整均应结合定期代谢评估在专业指导下实施。
运动管理 建议通过科学运动改善糖代谢。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能直接提升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肌肉的葡萄糖摄取,推荐每周进行不少于150分钟的中等强度锻炼。同时,抗阻训练(如哑铃、杠铃等)可通过增加肌肉质量来增强葡萄糖摄取能力,建议每周至少2次(间隔1~2天,每周3次更佳),每次完成2~3组、每组8~10次重复动作,组间休息2~3分钟。还需注意增加日常非锻炼性活动,减少静坐时间,避免久坐行为。各种运动方式各具特性,建议结合实施以获得协同效益。
管理体重与代谢 对于超重或肥胖人群,建议将减重3%~5%作为基础目标,并根据个体情况设定更严格的减重标准。理想目标是使体重指数(BMI)达到或接近23kg/m²,或实现至少7%的体重下降。同时,男性腰围应控制在85cm以下,女性腰围控制在80cm以下,腰围身高比维持在0.49以内,并需要长期保持这些指标。体重管理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建议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制定可持续的减重方案。
药物治疗 在药物干预方面,多种降糖药物和减重药物均被证实可有效降低糖尿病前期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具体可选药物包括: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具有多重降糖机制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以及通过抑制脂肪吸收发挥减重作用的奥利司他等。临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定期监测 需要定期监测血糖,主要监测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其中,空腹血糖可反映基础胰岛素功能,餐后血糖可评估糖负荷处理能力,监测频率应根据个体风险程度制定。另外,建议每年接受包含血压、血脂及肾功能等关键指标检测的全面健康体检,以做好糖尿病的早期监测。
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而言,早期开展糖尿病前期筛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筛查可及时发现糖代谢异常,为早期干预赢得关键时间。在此阶段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改善血糖代谢,部分患者可实现病情逆转,多数患者可延缓疾病进展。需要强调的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始终是防控基石,配合规范的筛查监测机制,可实现糖尿病的一级预防。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做好监测,就能在这场与糖尿病的较量中占据主动,让生命的列车在健康的轨道上平稳驶向远方。
编辑|张辰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