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玩具,从游戏做起
作者: 郑华丽一
儿子康康今年五岁,上幼儿园大班。每天晚饭后,客厅就成了他的欢乐小天地,他总会兴致勃勃地摆弄他心爱的玩具。可每次玩尽兴后,客厅里就宛如经历了一场“玩具风暴”。
以前,我总觉得康康还小,收拾玩具就由我代劳。可渐渐地,我发现了一个让我有些失落的现象:每当我弯腰收拾时,康康就像个局外人一样,要么远远地站在一旁,要么跑到另一个房间去玩,对我的辛苦付出完全视而不见。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收拾玩具不仅是为了让家里变得整洁有序,更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和责任心的绝佳契机。我需要让康康明白,收拾玩具是他自己的事,不能总是心安理得地依赖父母。为了帮康康养成收拾玩具的好习惯,我决定设计一个既有趣又能增进亲子互动的游戏。
那天临睡前,康康像往常一样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我走过去,蹲下身,温柔地说:“康康,妈妈今天想到一个超有趣的游戏,要不要一起玩呀?”康康一听有游戏玩,眼睛瞬间亮起来,兴奋地跳起来说:“好呀好呀,妈妈快开始吧!”我清了清嗓子,宣布游戏规则:“咱们来玩一场收纳大比拼,把玩具收到收纳筐里,谁在5分钟内收的玩具多,谁就能得到一颗甜甜的巧克力球作为奖励哦!”巧克力球是康康的心头好,不过我怕他吃多了长蛀牙,平时都严格控制,他一周只能吃上两三颗。果然,这个奖品对康康来说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他兴奋得直拍手,眼睛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我把闹钟放在客厅的小桌子上,递给康康一个收纳筐,自己手里也拿着一个,然后调好5分钟的倒计时。随着我一声清脆的“开始”,康康就像个小火箭一样冲了出去,迅速抓起脚边的几个积木丢进收纳筐,接着又急忙俯身去拿别的玩具。我也不甘示弱,迅速拿起地上的玩具往筐里放。
不过,康康毕竟年纪小,个头也不高,收纳筐对他来说有点大,他根本拿不动,只能把它放在地上。刚开始的时候,他为了抢速度,每次手上都抓好几个玩具,然后急匆匆地跑回来丢进收纳筐。没跑几趟,他就累得气喘吁吁了。他停下来,歪着脑袋,小眼睛转着,好像在思考什么。突然,他眼睛一亮,迅速调整策略。只见他先把地上的玩具用手一点点地收拢起来,堆成几小堆,然后一堆堆地抱着玩具往收纳筐跑。
“叮”的一声,5分钟到了。我和康康气喘吁吁地站在收纳筐旁,看着各自的“战利品”。我先认真地数了数康康收纳的玩具,居然有35个。再数了数自己的,只有32个。我激动地对康康竖起大拇指,大声夸赞道:“康康太棒啦!你赢了!”康康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我心里也乐开了花。
二
接下来的几天,我和康康每天都兴致勃勃地玩这个游戏。可没过多久,问题就来了。康康玩了一段时间后,渐渐对这个游戏失去兴趣,因为奖品太单一,巧克力球对他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了。
而且,我还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康康虽然开始收拾玩具了,但都是胡乱地往收纳筐里一扔,根本没有分类。等到下次他想玩玩具的时候,就得在收纳筐里翻来覆去地找半天,有时候甚至会把筐里的玩具都倒出来找。玩完之后又要重新收拾,既费神又费力,还浪费了不少时间。看来,我得对康康进行分类收纳的训练,同时换个奖励方式,升级一下游戏才行。
经过几天的冥思苦想,我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这个游戏叫“送玩具回家”,既能培养康康的收纳习惯,又能锻炼他的分类能力。
在游戏开始前,我和康康一起为收纳筐贴上充满童趣的分类标签。比如“毛绒玩具之家”,标签上画着一只抱着爱心、憨态可掬的棕色小熊;“积木城堡”标签是五颜六色的积木塔楼,仿佛一座梦幻的城堡;“小车车库”标签则是一辆红色的酷炫小汽车,仿佛在召唤着小汽车们回家。
康康好奇地看着这些标签,眨着眼睛问:“妈妈,这个游戏怎么玩呀?”我笑着说:“玩具们在外面玩了一天,都迷路找不到家啦,我们一起按照标签帮它们找到自己的家,好不好?”康康听了,兴致勃勃地点点头。我拿起一个毛绒恐龙,做出一副疑惑的表情,说:“快帮妈妈看看,恐龙的家在哪里呀?”康康抢着回答道:“在‘毛绒玩具之家’!”我竖起大拇指,赞道:“真聪明!恐龙宝宝可开心啦,快把它送回家吧!”康康拿起恐龙玩具,小心翼翼地放进“毛绒玩具之家”收纳箱。
接下来,还没等我引导,康康自己已经玩得不亦乐乎了。他拿起一个小汽车玩具,自言自语道:“小汽车,我知道你的家在哪里,你的家在‘小车车库’……”玩了一会儿,他不小心把一块积木错放进了“小车车库”。我笑着提醒他:“哇,这块积木想开车去兜风吗?”康康发现后,不好意思地笑了,然后赶紧把积木放回正确的位置。
游戏结束后,康康玩得满头大汗,他像个小炮弹一样扑过来,给了我一个充满汗味的熊抱。我一边用毛巾给他擦汗,一边称赞他:“这么快就把所有玩具都送回家了,康康真棒!”
后来,我把他收拾玩具的过程制作成了一个有趣的视频,发到微信朋友圈。没想到,收获了很多点赞和评论。我把手机拿给康康看,他特别高兴,小胸脯挺得高高的,骄傲地说:“当然啦,我是最棒的!”看着他脸上自豪的笑容,我心里也充满成就感。
三
为了让康康更有动力玩游戏,我还升级了奖励机制。我拿出一张精心准备的打卡表格和一叠可爱的小红星贴纸,对康康说:“宝贝,如果每天都能成功帮玩具们回家,就可以得到一颗小红星。小红星集满一定数量,就可以兑换奖品啦!”康康一脸期待地问:“我可以兑换什么奖品呢?”我笑着说:“一个月完成8次打卡,就可以换一张愿望兑换券,用它可以兑换一个零食或者新玩具哦。要是一个月完成15次打卡,就可以兑换一张全家周末出游券,去你一直想去的游乐园玩!”
还没等康康回答,我又卖了个关子:“不过……如果已经兑换了愿望,那么用于兑换的8次打卡小红星就清零啦,需要重新计算。怎么样,要不要试一试?”康康想了一下,坚定地说:“妈妈说话算话哦,我要挑战15次的打卡,我想去游乐园玩!”我拍着胸脯保证道:“一言为定,只要在这个月完成15次打卡,爸爸妈妈一定带你去游乐园玩个痛快!”
“送玩具回家”游戏刚开始的时候,我还会陪着他一起收拾玩具。慢慢地,我发现他越来越熟练,已经不需要我陪着了,可以自己独立完成游戏。而且,他收拾玩具的效率也在逐步提高,变得轻松自如。
接下来的日子,康康继续坚持打卡。他先用打满的8次卡兑换了一个他一直想买的小玩具,然后又用了两周多的时间,完成了15次打卡的挑战。我和老公也兑现了承诺,周末带他到游乐园痛痛快快地玩了一天。看着他在游乐园里开心得又蹦又跳的样子,我心里十分欣慰。
我鼓励康康:“如果每个月都能打满20天以上的卡,就可以获得一个勋章,还可以更改下个月的愿望清单哦。”在亲子游戏的激励下,勋章墙上渐渐挂满了小星星、小火箭等各种各样的勋章,康康也越来越乐于完成每天的打卡任务。
现在,收拾玩具对他来说不再是件苦差事,而变成了一件充满乐趣的事。将收拾玩具化作趣味游戏,以鼓励代替指责,用奖励激发动力,能让孩子在欢声笑语中,逐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此,孩子收获的不仅是整洁的环境,更是受益终身的自律与担当。
编辑|张辰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