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作者: 朱丹丹

只管耕耘,不问收获0

放学刚接到儿子米奇,他就紧紧地攥着我的手,眼睛亮晶晶的,兴奋地说道:“妈妈,今天我很棒,我上台讲故事了!”

“哇,真的呀?米奇你能上台讲故事了,太了不起了!”我蹲下来,认真地看着他,然后夸张地用拇指在他眉心点了一个赞。他的小眉头皱起来说:“但是,我觉得……没有别的小朋友讲得好。”我温柔地摸着他的头安慰道:“没关系,敢站上台,你就非常厉害了。”

我知道,米奇能有这个改变,真是来之不易。上学期,学校老师组织孩子们上台自我介绍、唱歌。我满怀期待地在班级群的活动视频里翻了又翻,却怎么也找不到米奇的身影。为此,我甚至和他闹了不愉快。他说害怕,不敢上台,我却固执地认为是他不愿意。

直到他含着泪,委屈地问我:“妈妈,为什么我不能在台下给小朋友拍手呢?”那一刻,仿佛有根针刺中心口,我才猛然惊觉,我的期待和强求已经变成了压在他稚嫩心头的负担。

从那以后,我开始放下那份“一定要站到台前”的执念。我依然会为他创造尝试的机会,但去不去,做不做,选择权真正在他。

每周六,我都有带米奇去户外徒步的习惯。每次去程的大巴上,领队都会组织大家轮流做自我介绍,互相认识。最初几次,轮到我们时,我总会问他:“米奇要不要和妈妈一起,让叔叔阿姨们认识一下你呀?”他总是把头摇得像拨浪鼓,说:“不要,不要!”他小小的身子使劲往座椅里缩,恨不得把自己藏起来。想起之前的不愉快,也理解他的害羞、敏感,我便不再坚持。

没想到,大概是第八次徒步时,当我照例问他,他竟然没有立刻拒绝,而是犹豫了一下,小声问:“妈妈,我跟你一起去……不说话,行吗?”“当然可以!谢谢你愿意陪妈妈。”我努力压抑住内心的惊喜,声音里却还是透露一丝激动。

我做完介绍,正准备带他回座位,他却轻轻拉了拉我的手,又指了指话筒。我心中一动,立刻蹲下身,把话筒凑到他嘴边。

“大家好,我叫米奇。”他的声音小小的,带着一丝怯意,但清晰地传了出来。

说完这句,他像完成了一个重大任务,飞快地把头一扭,将话筒塞回我手里,脸颊微微泛红。下一秒,车厢里响起了温暖而热烈的掌声。“哎呀,这孩子真棒!”“这么小就来徒步,还敢自我介绍,了不起!”

回座位的短短几步路,夸赞声包围了我们。几个年长的叔叔阿姨还忍不住伸出手,亲切地摸了摸他的头。回到座位,我能明显地看到米奇的满足和喜悦,以及一种悄然从身体里生出来的自信。

那次大巴上的“初试啼声”,像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在米奇心里漾开了圈圈涟漪。自那以后,他似乎真的多了一份勇气,不再那么抗拒展示自己。于是,便有了今天他在班级里讲故事的一幕。

养育孩子,或许正需要这份“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我们努力创造机会,带他们去见人、见事,见天地,让他们在一次次尝试中汲取成长的养分。至于他是否能长成我们期待的样子,不用去苛求。我相信,孩子的绽放会不期而至,给我们惊喜。

编辑|龙轲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