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青苔一样
作者: 陈萍暑假远赴南京参加培训,我和妻子需要离家两周,家中植物没办法照料。培训归来后,只见家里满目凄凉,踱步到阳台,看到的更是一片枯败景象,就连耐旱的仙人掌都干得像一只僵死的刺猬。我扶着窗台蹲下身,本想将它们清理扔掉,却瞥见花盆的缝隙里蜷着一团茸绿,再蹲低一些,便能看见一片青苔缀着晨露,在角落的缝隙里肆意生长。
古城墙面、旧屋瓦上、老井壁、僻径旁、溪水边……越是人迹罕至被人遗忘的阴暗角落,越容易寻到青苔的踪迹。它们仿佛天生就不在乎是否能被人看见,不需要沃土千里,不依仗阳光垂怜,只要有一滴夜露和几粒尘土,便能生根发芽。它们从不因自己的弱小而放弃生命的绽放,一片片、一丛丛,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变幻着,撑起满眼绿意可人的青色,悄无声息地装扮着你我的生活。
青苔千姿百态,各具芳华,有状如羽毛的羽苔,有层层叠叠的叶苔,有的细长如蓬松的毛发,有的像一丛丛小型松柏……青苔犹如一个微型的森林,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着生命的灿烂。
唐初王勃在《青苔赋》一文中写道:“宜其背阳就阴,违喧处静。不根不蒂,无华无影。耻桃李之暂芳,笑兰桂之非永。故顺时而不竞,每乘幽而自整。”青苔常年悄无声息,择地而栖,默默奉献着自己的绿。它弱小、卑微、低矮、普通,生命力却极其顽强。在幽暗潮湿的地方,它不声不响地生长着,秉持着独立个性,葳蕤而蓬勃,生机又盎然,活出了自己的风采。
而以青苔自喻,托青苔言志者,也不乏其人。宋代江淹《青苔赋》一文中写道:“遂能崎屈上生,班驳下布。异人贵其贞精,道士悦其回趣。咀松屑以高想,捧丹经而永慕。若其在水,则镜带湖沼,锦匝池林,春塘秀色,阳鸟好音。”他以青苔自喻,表达自己不被赏识的抑郁心情。唐初的杨炯在其《青苔赋》中则写青苔谦让温和,达而不显,穷而不沉,己能舒卷任浮云,不惜流光让明月。虽写青苔,实乃自喻。
自古以来,青苔都是一种生命宣言——无论境遇如何,都要活在当下,活好每一分每一秒,专注自己,将荒芜当作沃土,把绝境视为乐园,在伤口处长出柔韧的生命。稻盛和夫在《活法》里写道:人生就是一台戏,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公。我们皆应如青苔那般,于尘世舞台上,精准且笃定地演绎好属于自己的角色。青苔从不张扬,以平淡之姿隐匿于时光角落,凭借着持久且坚韧的生命力,在岁月长河中静静扎根、蔓延。它无需阳光的偏爱,不苛求雨露的慷慨,即便置身于阴暗潮湿、环境恶劣之地,依然能以一种近乎倔强的姿态,缓慢而坚定地生长。
人生恰似一场充满未知的旅程,我们难免会遭遇艰难险阻,陷入困境泥沼。但只要我们拥有青苔般的生命力,秉持着平淡从容的心态,不抱怨、不气馁,在困境中默默积蓄力量,在磨难中不断砥砺前行,那么,无论此刻的境遇多么艰难,困难都会如潮水般缓缓退去。
我扪心自问:我是主人公吗?我是的!哪怕我是青苔,是别人生命里的配角,但我也是我自己人生的主人公,应当做我热爱的事情,走我想走的人生道路。我的从教路上并非没有遇到过烦恼,但这些都融释在我淡然的笑容里。就像在无月无风的暗夜,苔草也会诗意自在地舞蹈。不慕鸳鸯也不慕仙,不做大树也不做百花,平凡的我就想做一丛青苔,活出那份属于我自己的自信和风骨、美丽和精彩!
编辑|张辰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