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务质态改善趋势向好上市险企大类资产配置稳定
作者: 杨千截至2025年6月9日,申万保险行业指数上涨5.9%,较同期上涨1.7%的沪深300指数,实现4.2个百分点的超额收益。保险板块在2025年3月中旬至4月初跟随大盘深度回调,一度录得年内最大跌幅,但在4月中旬后迅速收复失地并转为正增长,“探底—企稳—修复”的节奏已基本完成。保险板块震荡走强、年内跑赢大盘的背后,既有市场情绪的自然修复,也离不开基本面与政策面的合力推动。
寿险延续修复势头 价值提质拐点或现
从人身险来看,分红险占比有望提升,渠道质量进一步夯实保费增长,新单保费预计继续承压,结构质态有望改善,NBV预计延续正增长。
在新单保费方面,预计2025年主要上市险企整体仍将承压,新单保费增速或分化,主要受到个险渠道持续清虚以及2024年3%的预定利率产品切换等影响。同时,从2025年起,主要上市险企普遍开始切换分红险,短期产品节奏上有所调整。在总保费方面,由于有过去续期保费的支撑,预计将继续维持稳健增长。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2025年1-4月,寿险、健康险保费收入为16061亿元、32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2.4%;4月单月寿险、健康险保费收入为 2229亿元、614亿元,同比分别变动16.8%、-2.9%。寿险累计增速由负转正,得益于4月分红险、年金险等产品集中上市,以及“报行合一”实施后银保渠道资源进一步向期缴、中长期储蓄型产品倾斜。
年初时,由于2024年同期较高基数以及各大险企切换分红险,寿险保费规模同比承压,伴随市场利率的持续下行,保险产品需求有望凭借“保障+投资收益共享”的特点而持续复苏。
在渠道端,银保延续亮眼表现,个险人力有望筑底企稳,“报行合一”有望提升渠道质态表现。头部上市险企个险渠道经过持续清虚改革,目前新增人力质态持续向好,存量代理人规模基本稳定,整体呈现“规模企稳、结构改善、产能提升”的良好态势, 截至2024年年末,五大上市险企平安人寿、中国人寿、太保寿险、人保寿险和新华保险的人身险个险总销售人力合计为138.52万人,较2023年同期下滑2.71%,下滑速度趋缓。2025年一季度,头部上市险企个险渠道人力继续保持向好态势,预计2025年下半年头部上市险企个险渠道人力规模有望实现季度环比正增长,人均产能有望继续提升。
中国人寿:公司销售队伍基本盘保持稳固,一季度稳步推进营销体系改革,持续推动个险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和综合化转型,截至一季度末,公司个险销售人力为59.6万人,同比下降4.2%,队伍规模总体保持稳定,队伍优增率、留存率同比有效提升,新型营销模式试点有序推进,“种子计划”在前期改革基础上持续深耕。
中国平安:平安寿险持续深化转型,推动队伍发展体系构建,聚焦“做优、增优、育优”三优平台建设,激发队伍产能并牵引个险队伍阶梯式向上发展,一季度个险NBV同比增长11.5%,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4%。
中国太保:太保寿险一季度个险总人力规模企稳正增,截至一季度末,公司个险人力规模为18.8万人,同比增长1.1%,实现同比企稳回升,同时,公司核心人力队伍产能保持稳定,一季度核心人力月人均首年规模保费8.3万元,新人招募和留存成效显著,一季度增员人数同比增长18.9%,13个月新人留存率同比增长4.8个百分点。公司以个险渠道队伍为落脚点,强化绩优团队建设,夯实代理人招募和培育,带动队伍能力提升,尤其是核心人力规模稳中有升,有望带动公司NBV持续增长。
新华保险:公司个险渠道聚焦长期险首年期交业务增长,以绩优人力为核心、以优增为重点,升级绩效荣誉体系,依托“XIN一代”计划,加快推动营销队伍高质量转型发展,绩优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公司一季度月均绩优人力及万C人力同比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同时聚焦期交业务增长,一季度公司绩优人力人均期交保费占比同比实现翻番,新基本法带动下的个险渠道质态改善有望持续。
银保深化渠道合作,成为同步贡献规模和价值的重要渠道,银保新业务价值率(NBVM)有望持续提升,重视银保渠道的价值贡献。受益于“报行合一”政策,银保渠道保险产品手续费透明化有望压缩险企费用支出,产品费用执行进一步趋严,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有望提升,同时在银行挂牌利率不断下行的背景下,银保渠道产品需求有望保持旺盛,其中,分红险有望凭借“保障+分红”的机制获得险企投资收益和保障功能,健康险和年金险等产品有望在老龄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下不断释放需求。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有望持续提升,一季度新华保险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67.9%,中国平安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70.8%。
从产品结构来看,在利率下行的背景下,应对潜在利差损需求上升,分红险占比预计将持续提升。从分红险的机制来看,保险公司每年根据实际经营的“三差”(死差、利差和费差)的盈余,按照一定的比例向保单持有人进行分享,对于保单持有人来说,分红险的收益来自于“保证收益”(预定利率)和“浮动收益”(“三差”盈余)两部分,同时险企需要将至少70%的运营收益跟保单持有人进行分享。
对于险企来说,在长端利率下行、投资端“资产荒”加剧、负债成本逐步走高和投资收益率波动较大的背景下,分红险可以凭借较低的预定利率降低险企的刚性负债成本,有利于险企应对潜在“利差损”风险。
截至2024年年末,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中国人保、中国太平的分红险保费占比分别为10.3%、21.3%、16.6%、31.1%、15.4%,传统寿险保费占比分别为33.3%、65.9%、30.8%、31.1%、48%,传统寿险仍占据主流,各大险企分红险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保险新“国十条”提出推动保险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支持浮动收益型产品的发展,分红险作为浮动收益率产品的代表,保费规模和保费占比有望持续提升。
财险延续稳健增长 承保盈利继续改善
财险负债端延续稳健增长,承保盈利继续改善,从负债端来看,车险增速有望保持稳健,非车险有望实现较快增长,预计2025年车险将实现稳健增长,车险保费收入稳健增长,新能源车成为保费增长的核心驱动因素。
2025年前4个月,车险保费收入为2967亿元,同比增长4.3%;4月单月车险保费收入为733 亿元,同比增长4.5%。车险保费增长主要依赖于机动车保有量的提升以及新能源车险渗透率的提升,叠加新能源车专属险平均保费高于传统燃油车、车险 “报行合一”持续规范费用率执行以及渠道费用管控成效显现,预计财险行业全年车险保费将保持约4%-6%的稳健增速,保费规模有望在2025年年末接近1万亿元,为财险板块提供稳健的负债端支撑。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披露的数据,2025年前4个月,中国乘用车和新能源车销量持续高增,分别为863.9万辆、429.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4%、46.2%,带来车险承保量的快速提升。在汽车保有量方面,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已升至3.58亿辆;全国新注册汽车2690万辆,同比增长9.53%。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8.9%;全年新注册登记1125万辆,占新注册汽车的41.8%,较2023年增加382万辆,同比增长51.5%,延续高速增长态势。
庞大的汽车存量基数和保有量的持续增长,叠加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提升,将持续抬升车险承保规模;同时,新能源车平均保费水平显著高于传统燃油车,预计将成为驱动车险保费收入在2025年实现增长的关键动能。
政策支持新能源车险购置税减免延长至2027年,新能源车销量有望保持高速增长。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联合公告,截至2025年12月31日免征车辆购置税,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免税额不超过3万元。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
非车险增速预计继续高于车险,政策性业务和创新型业务有望促进共同渠道非车险保费的较快增长。各大险企持续提升非车险综合经营能力,伴随着政策的支持,下半年非车险保费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增速高于车险。在重点险种方面,农险、意健险和创新型险种等有望驱动非车险保费增长。
农险预计围绕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等政策支持,持续推动农险扩面、增加产品供给、提升产品赔付标准等,农险保费增速有望伴随农险覆盖率的提升实现高增。健康险头部上市险企有望围绕“1+3+N”多层次医保体系建设,在老龄化背景下不断丰富产品供给,同时伴随车驾意外险市场渗透率的提升,保费有望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此外,伴随政策的支持,创新型险种如低空经济保险、网络安全保险、宠物险等新需求有望持续释放。非车险分险种来看,短期健康险仍是带动财险行业保费扩张的核心动力之一。
人保财险:2024年非车险保险服务收入达1905.2亿元,同比增长8.8%,规模仍居行业首位且继续跑赢行业平均。业务结构以政策性与高频场景险种为核心,呈现更均衡、多元的发展态势。农业险凭借财政补贴与乡村振兴需求稳增4.9%至554.7亿元,提供稳固保费基盘。意外伤害与健康险在团险渠道和场景化产品驱动下大增11.8%至489.2亿元,占非车险保险服务收入比重升至26%,成为增量主引擎。责任险受雇主责任险、安全生产责任险推广带动,同比增长12.8%至371.1亿元,占比约为19%;企业财产险随制造业投资修复回暖至180.4亿元,增速为4.7%,风险收益更平衡;“其他”险种在风险出清后恢复增长9.3%至309.8亿元。多点开花的非车险版图叠加人保在费用与赔付管控上的既有优势,为公司承保盈利持续领先奠定了坚实基础。
平安产险2024年非车险保费收入达631.4亿元,同比增长11.3%,保持快于行业平均的增速与较高的规模优势。业务结构从以责任险为主向多元化演进:责任险仍以242.3亿元位居第一,但增速仅为4.4%,其在非车险中的占比已降至38.4%;健康险在集团医疗生态场景和互联网渠道拉动下实现38.3%的高增至183.3亿元,成为新的增长引擎;意外伤害险与农业险分别以20.2%和32.4%的增速增至122.1亿元和107.2亿元,两者合计占比接近四成,为公司带来稳定且分散的风险收益;保证险则因公司主动收缩高风险业务、加大不良退出力度出现23.5亿元的负保费,继续拖累结构贡献。
整体来看,非车险板块在健康险与农业险的带动下保持两位数增长,业务组合更加均衡,多依赖政策及场景驱动、赔付波动相对可控的险种,有助于平安产险在费用率与赔付率双重改善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综合成本率和承保盈利质量。
太保产险2024年非车险保费收入达939.4亿元,同比增长10.7%。业务结构呈现“多点开花”:责任险、健康险、农业险三大板块分别贡献222.1亿元、202.9亿元和192.8亿元,合计占比逾65%,其中,健康险依托政保合作与零售场景渗透实现16.9%的高增速;责任险受雇主责任险、安全生产责任险推广拉动增长13%;农业险在财政补贴与农田建设项目带动下稳增8.8%。企业财产险随制造业投资修复升至78.4亿元,同比增长15%,成为新的增量亮点;“其他”险种保费收入达243.3亿元,同比增长4.5%。多元化组合显著降低单一险种波动对业绩的影响,叠加公司推进费用精细化管控和理赔数字化升级,预计太保产险非车险板块仍将保持高增速,为综合成本率和承保盈利持续改善奠定坚实基础。
阳光财险2024年非车险保费收入211.1亿元,同比增长16.7%,增速远高于头部财险公司和行业平均。增长动能主要来自意外伤害与健康险(71.7亿元,同比增长28.5%)、责任险(38.7亿元,同比增长19.8%)及“其他”(企业财产险等35.8亿元,同比增长36.8%),三类业务合计贡献逾七成新增保费,结构更趋均衡。货运险随贸易回暖小幅增至 24.8亿元,同比增长5.3%;保证险受风险出清与业务收缩影响下滑6.9%至40.2亿元。整体来看,公司凭借数字化渠道扩张与责任、意健险场景渗透实现规模与结构双优化,为后续承保盈利提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