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清明

作者: 刘敏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年的清明节,唐代诗人杜牧描写清明的绝句勾起了我的遐想。

清明本指“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的物候特征,清明节既是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是公历4月5日前后,但清明节气一般指清明节前七天和清明节后八天,共半个月时间。最早的清明节相传是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争相效仿,在这一天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是亲人慎终追远、祭祀祖先的节日。

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扫墓、祭祀祖先的习俗。宋代诗人高在《清明日对酒》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诗中描写了清明这一天,扫墓人群之众,焚烧纸灰之多,亲人哭声之凄惨的景况。现在的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然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每年清明节,无论你身在家乡还是远在异地,无论你是身处要职还是平民百姓,都要回老家祭祀祖先。人们成群结队,扶老携幼,相约前往祖先坟莹祭奠。祭拜前除了买一些五颜六色的祭品,还要买香和鞭炮。祭拜时要插上祭品,点燃三炷香和鞭炮,然后虔诚地跪拜,不断地默念祷告,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幸福!祭拜时要肃穆,不能穿大红大紫的衣服,不能嘻嘻哈哈,不能在坟莹前拍照。祭拜后回望坟头,看到的是“彩旗飘飘”“百花齐放”的祭品。如果路途遥远确实赶不回来的,他们就委托亲人或者在网上文明祭祀。除了蔡祀祖先外,市民和学生还要到附近的烈士陵园缅怀先烈,祭扫烈士墓,凭吊烈士纪念碑。每年清明节,国家都要在黄帝陵、炎帝陵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举行庄重而严肃的公祭活动。

清明游人亲近自然、踏青访友的节日。

“江上冰消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立春后,气温逐渐回升。到了清明时节,春光明媚,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这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这时的人们告别蛰居的户内生活,开始户外活动。他们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脚踩着松软的土地,徜徉在姹紫嫣红、莺歌燕舞的原野上;他们呼朋引伴,三五成群,外出踏青,亲近土地,放飞自我,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自由和快乐;他们既走亲访友聊天儿叙旧,又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他们既去革命纪念地凭吊先烈的英雄壮举,又到自然风景区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还到名山名楼感悟中华民族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

清明是农民麻鞭水响、春耕春播的节日。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一日,水暖三分”。清明正值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人们开始从事各种各样的农事活动。麻鞭水响备耕忙,人勤春早喜庆扬。田野上,农民牵出耕牛,搬出犁耙,吆喝着耕牛,挥舞着麻鞭,开始耕整农田,就此拉开了一场春耕的序幕。不到一个月时间,只见那一片片农田在沉睡了一个冬天后,在农民的翻耕之下,焕发着生机,充满着希望!一眼望去,万里无垠,碧野千里!农民就像魔术师,转眼间让短暂闲置的农田变成了一个绿色的世界。“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农民们除了耕田、育秧、插秧外,还要经营自留地,他们顺应季节,在自家的土地上深耕细作,栽种辣椒、茄子、豆角、丝瓜、南瓜等时鲜蔬菜。尽管劳动艰辛,但他们乐此不疲!

清明节既是亲人慎终追远、蔡祀祖先的节日,也是游人亲近自然、踏青访友的节日,还是农民麻鞭水响、春耕春播的节日。我们要在这个“山清水秀景观新,草长莺飞万物生”的美好季节,不负韶华,踔厉奋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436.pd原版全文
上一篇: 江南来信
下一篇: 飞翔之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