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文之光照亮科技

作者: 苏宸祺

何谓“人文”?人,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创造力、主体性、精神世界、情感世界及道德世界等;文,即文艺、文化、文学、文明等有温度的介质。

一方面,以人文化之,铸就个体心灵的灯塔。我们不能成为只有物质生活而缺乏精神生活的单向度的人,而应秉承人文关怀、人文精神、人文思想,葆有对公平正义的坚守,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对知识和真理的探索和敬畏,对信仰的执着和坚定。另一方面,以人文铸之,奠定人类文明的基石。《周易》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切冲突和斗争,经过人文的积极化解,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精神世界的和谐。

思及当下,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再到元宇宙想象,科技浪潮如浩渺星河中的磅礴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当。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在其生存的所有领域,人都将比以往更加紧密地被技术力量包围。”那我们还需要人文之光吗?答案是必然的。

诚然,在工具理性的社会,人们普遍渴望利益与效率。科技的飞速发展便实现了这一需求。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说,媒介即人的延伸。的确如此,我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轻松获取全球资讯,通过在线教育平台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智能医疗设备实现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然而,科技发展的背后也有重重危机。历史学家许倬云的思考掷地有声:“在未来世界,我们将会越来越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在这个客观存在的秩序下,人有多少自由?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人会被自己创造的技术所奴役。”

比如,在后真相时代,自媒体为博眼球、争流量、获利益而传播虚假信息,AI可能杜撰论文数据和来源,那么,人们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甄别真假;在信息海洋中,过载的零碎知识,大量的数据、算法推送,很难帮人建立完整的、系统化的思想谱系;过度依赖科技产品,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流逐渐减少,陷入人类学家项飙所说“附近的消失”这一精神窘境。在技术的安乐窝里,科幻作家刘慈欣也说出自己的忧虑:“如今受人追捧的作品大多向内收束,关注人的现实境况,却丧失了科幻黄金年代磅礴辽阔的气韵,不再探索星辰大海,不再激发人类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因此,我们必须以人为中心,要保留人的自由意志、自由想象、自由情感、创造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类精神必须置于技术之上。”精准的医疗仪器,无法代替医生的人文关怀;教师用AI写的期末评语,永远无法代替自己对学生的关注、观察、关爱。科技越进步,越需要人文精神的指引,否则,就会剑走偏锋。

如何让人文之光照亮科技?

首先,要学会反思,解决科技带来的新问题。人类学家项飙敏锐地观察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后,尝试“重建附近”来阻止个体间连通性与互渗性的消亡;电影学家戴锦华深入思考了人文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呼吁人文情怀与价值理性的回归。

其次,还要敢于创新,赋予科技以温度和灵魂,让科技的发展符合人类的利益和福祉。例如,通过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建立数字博物馆,实现科技与人文的互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再如,有人用新的修复技术让《大闹天宫》等经典动画高清重现,让祖孙三代在影院里玲听到科技驱动的文化回响,产生了紧密相连的文化传承感。或者,春晚的“赛博秧歌”,让科技和人文共舞。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人的全部任务就是要证明他是一个人,而不是个齿轮。”且让人文之光照亮每个人的心灵,照进冰冷的科技世界。

让人文之光照亮科技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445.pd原版全文
上一篇: 村庄的夜
下一篇: 雨季里的童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