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 绝对人杰地灵
作者: 章舒雯嘉兴,其实就在我的身边,十多年了,我生于斯,且一直长于斯。虽然我现在求学在外,但终究还是“身在外地心在嘉”。然而,生活却未能给予我更多的机会认识她、品味她、欣赏她,所以一直未能尽情感受这个文化小城之美一直到我读到了《嘉兴有意思》。
《嘉兴有意思》是一本介绍嘉兴本土文化、民风民俗、本地名人的集录。我初读时觉得它安排错落有致,好像是一本乱序版的词典,却杂而不乱,倒别有一番“意思”。
这本书语言生动简洁,满含了作者对嘉兴的热爱,字里行间尽显对故乡的赞美与自豪。他笔下的嘉兴,是人杰地灵的。所谓“人杰地灵”,便是有人才、有风景、有情趣、有文化。
所谓“人杰”,便是人才多啊。嘉兴一个小地方,出了这么多人才:金庸、巴金、朱生豪、王国维、李善兰、徐志摩、沈钧儒、茅盾、余华等众多人物,个个有文采、有气质。对于文人,书中是这么描述的:“嘉兴的文人总是平和的,悠然的,清静的,从容的,略带一点孤芳自赏,自怜自爱他们的气质与他们生长着的这块土地是多么的和谐啊。”
要说有才的文人啊,有很多呢。好比朱生豪,他翻译水平极高,可谓“一骑绝尘”。他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读来句句豪放,能令人感受到他的才华横溢。所以说在翻译上有才华的人,倒不如说“有才如朱生豪”。
就算不是名人,嘉兴的普通百姓也有得一说。作者常常把嘉兴的流传之物来比喻嘉兴人。比如蓝印花布,作者说它“很嘉兴”,像嘉兴人的性格:“既像靛蓝一般老于世故、沉稳安静,又像小白花一样脱颖而出、轻快潇洒。”想到乡下的那些农民,又想到在市区里的上班族、上学族一还真是这么回事。嘉兴人,就是沉静稳重又精明能干呢。作者说嘉兴人的性格又像蚕花。嘉兴人都知道各种关于蚕花的风俗,但又不知道蚕花到底是什么。人们想出“蚕花”这一美好的意象,也是表现出人们对生活的向往,这也说明了嘉兴人有朝气。
再说“地灵”。嘉兴的风景不少。像南湖,最有价值的就是烟雨楼了,风景好。当年乾隆皇帝八上烟雨楼,这楼就此声名大噪了。
嘉兴给人的印象就是黑瓦白墙,就算是城区也是干净利落、清洁美观的。无怪乎作者这么说:“嘉兴像一个穿着碎花旗袍的美丽少妇,精致闲适,不温不火,悠悠然走在细雨的弄堂里。”是啊,“也许并不惊艳,却很耐看,干净周正,温润如玉”。
嘉兴,总带着一股书卷气。关于嘉兴老百姓,也有很多传说,流传极为广泛的便是嘉兴的携李的传说了。西子入吴,西施在嘉兴的一座塔下学刺绣。因在采摘携李时,不小心留下了指甲痕,于是“至今颗颗爪痕添”。还有一个孩儿塔的传统,一个孩子被官府的人认为专横,不尊重祖母,含冤被杀。于是,这孩子的冤魂便于雨天在外游荡。孩子的祖母心疼他,给他做了个铜制的棺材下葬,乡亲也建了一座塔祭奠他。这故事听了就让人分不了神。
嘉兴的习俗也是有意思的,比如新婚的夫妇走亲戚的话,就要在每家吃几个糖蛋;不同的节日也要喝不同的“酒”,当然不是真酒。我只去亲戚家喝过喜酒、丧酒、年酒,还真没有老嘉兴人分得这么细致:“端午酒”“七月半酒”“中秋酒”…不过“满月酒”和“上梁酒”我倒是喝过。真是酒里乾坤大啊。
在嘉兴,每个人都是名人,每个人都默默无闻。大不必因为你是普通人就垂头丧气,是名人就趾高气扬。茅盾回乌镇的时候,不是大多数人都“不省得”吗?嘉兴人,就是接地气啊。
读完《嘉兴有意思》,我打心底感到舒坦:嘉兴虽小,但绝对人杰地灵。
嘉兴,有意思,绝对有意思。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456.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