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偶得

作者: 杨扬

在《管子·戒》中,管仲对齐桓公说:“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无方而富者,生也。公亦固情谨声,以严尊生。此谓道之荣。”反复咀读,太赞叹古人的智慧。感叹于作者的生活观察、经验思维及抽象总结、哲学思辨的能力。中国先人的哲思,总伴随着浪漫恣肆的意象,读来不晦涩难解,反而有一种基于生活的亲切感和说服力,以及基于现实世界的升华美感。

没有翅膀却能飞翔,是声音;没有根系而能巩固的,是情感。这两句有美的意象、有人间的温情,不多做阐述。有意思的是这句“无方而富者,生也”,有人将其解释为“没有地位却尊贵的是心性”。“方”

解释为“地位”,“生”默认为通假“性”,从单句而言没有逻辑问题。但考虑后文“公亦固情谨声,以严尊生”的表述来看,用它来劝说齐桓公似乎有点儿不合时宜。中华书局《管子》中解释该句为“不用什么方法就能全备的,是人的生命”。再查阅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管子》对此句的注解是:“生全则万方辐,生尽则鸿毛不振,故曰‘无方而富也’。莫知生所在,故曰‘无方’也。”

综上来看,“方”不太对应“地位”,而理解为“备全生命的办法”又觉得与修身施政失于太密切的比拟关联,我更愿意引申理解为“人事汇聚、人心在握的把控局面”;“生”的释义采用中华书局版本之说,我进一步理解为“生命萌动之力”。总而言之,我倾向于这样解读:“没有‘据有的实体’却显富有的,是生之活力与人性之积极。”

这是我的一己私见,我喜欢它被赋予形而上的气质美,也符合了所有经历困顿却不言弃之人在一片尘嚣之上的精神美。它让我再次想起道家一直在讲的“有”与“无”的辩证法,处处透露着“无用之用”的智慧,在流逝的时间、流转的空间、变动的人事这些无法抗衡的变化之中,慰藉心灵、升华精神、寻找化机,在精神的无涯世界中安身立命。

一、物质与精神 一真正的富有,是“有”还是“无”

“物生有两,有三,有五,皆有陪贰”,物质与精神,是统一于个人发展中的一体两面。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有一幅南宋的《画屏人物图》,左侧美器良酒,书童侍茶;右侧书册画卷,手持品读;背后锦鸡芦花的大屏风则有自然化蕴之神韵,在主人公身后延展出现实至理想的无限空间。屏风上挂着主人的画像,形成了画中有画、空间递进的效果。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似乎只有一画之隔,只在画中“贰我”眼神的顾盼交汇之间。这是一个美好的世界,物质与精神交融互促,和谐生辉。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物质充盈的时代。物质之别,只在于优劣,不在于有无。在每一个平常的日子里,消磨我们的并不是物质之苦,而多是心上之患,患得失,患进退,患过去之碌碌,患未来之不可知。在物质充盈的另一面,是各种压力带来的精神孱弱。生命的质量,更多决定于我们精神的筋骨是否强健,精神的世界是否超然而深远。人生有很多难以自主选择的东西,也有很多难以把控的局面,但我们却有修炼矜贵灵魂的权利,在压力下的从容、浮绮下的雅正中,不断升华“生之活力与人性之积极”。有无相生,流俗与雅尚又何尝不是?

或许我们没有收获“据有的实体”,但我们依然可以收获精神上的自足与安定。心上坦荡,不卑不亢,应道而生,顺势而为,但愿每个人都能在经历任何风波后,收获“回首向来萧瑟处”,“山头斜照却相迎”的超然与豁达。无方而富,是每个热爱生活之人的精神灯塔。

二、空间- 以“有”生“无”,以“无”越“有”

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上述有与无的关系阐发,两千年无人可超越,充满道家辩证的智慧。所有有形的器物,都因所构成的空间而实现了自身的实用价值。

造物有一,空间无限;物生有一,价值无限。器物只被造出一次,它的使用空间却可装上任何美好的东西;器物只要被创造,它的价值就会循环往复、经久不衰,不受时间和空间所限,哪怕最终会腐朽消失。在这个意义上而言,器物以“有形”生“无形”,那些不被实际占有的虚无空间中,才是价值的真正归所;而这些空间,又都是因器物之形才得以存在。是否也像极了每个人不同的境遇,境遇不同,却都可以因生命而思考,因思考而得价值,这些价值历经时间的洗礼,最终沉淀为人类宝贵的财富——百家争鸣的哲学思想。

孔子说:“君子不器。”君子不要将自身拘定于某一个工作(器物),不能限定于某一类具体的功用(器之用),而应该突破器的单一价值,找到所有器物所承载的“无用之用”的“普世价值”,在适应中求发展。换句话说,君子无论在哪里,都应可堪重任、感召万方、济世经邦。这种“普世价值”,超越了时空,超越了不同的境遇,汇聚成良知良能和一颗积极向好的心灵。如此,“无”超越和突破了“有”的边界,“胜物”永不伤。

想起《论语》中的一个故事一子路问成人。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算是完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像孟公绰那样不贪求,像卞庄子那样勇敢,像再求那样有才艺,再用礼乐来增加他的文采,就可以算个完人了。”然后又说:“如今的完人何必要这样呢?见到利益能想到道义,遇到危险时肯献出生命,长期处在贫困之中也不忘平生的诺言,也就可以算是完人了。”

愿我们久不忘平生之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462.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