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
作者: 杜吉慧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欧阳修提出的“诗穷而后工”理论是一个极具深度的美学命题,蕴含了对创作过程与艺术成就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欧阳修继承了司马迁、杜甫和韩愈等人的理论,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发展和创新。该理论既是欧阳修对文学创作原则的概括,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痛苦”与“艺术”之间的辩证关系的一个重大命题。“诗穷而后工”揭示了文学创作与人生境遇之间的微妙关系,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并对指导当代文学创作具有重要价值。
一、理论背景与提出
北宋是一个比较安定、经济发达、文化发达的时代,文学创作也在不断发展。但是,明清之际的士人群体却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由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森严,统治者的意志往往与人民利益相悖,导致许多德才兼备之士难以得到重用,他们的才华与抱负无法在社会中得到充分的展现。这种现实状况使得许多文人内心充满了忧愤与不平,他们的情感在文学创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在文学领域,北宋时期是古文运动的重要时期,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古文家们致力于改革文体,提倡质朴自然的文风,反对浮华空洞的骈文。欧阳修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之一,不仅在创作实践上身体力行,而且在理论上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提出的“诗穷而后工”理论,正是对古文运动精神的一种深刻体现。
“诗穷而后工”的观念源远流长,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可以追溯到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报任安书》认为:“《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随后,诗坛上的两位诗人一杜甫与韩愈,他们分别以“文章憎命达”(《天末怀李白》)和“不平则鸣”(《送孟东野序》)的主题,对这一古老观念进行了深化。欧阳修作为北宋时期文坛领袖之一,他进一步阐述了“诗穷而后工”的观点。他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指出:“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这里的“穷”,并非单指物质上的贫困,而是指广义的人生逆境,包括仕途失意、生活困顿和情感挫折等。“工”,《说文解字》称,“巧饰也。象人有规桀(矩)也”。“诗穷而后工”的“工”则指诗歌作品的艺术成就高,即精巧、工巧。欧阳修认为,人生中的困境促使诗人超越自我,深入生活,从而创作出更加工致精美的诗歌作品。因此,“诗穷而后工”就是诗人在遭受了苦难与挫折以后,将自己的感情积压在心中,在内心的痛苦斗争之中,完成了对自己和世界的超越,最终创作出优秀的诗作。
二、“穷”的双重内涵
(一)处境之“穷”
“诗穷而后工”的“穷”最先表达的是处境之“穷”。处境之“穷”主要指的是诗人所面临的物资匮乏与仕途不顺等外部困境。这里的外部环境并不是仅仅指代经济上的穷困潦倒,同时也可能是指诗人生活的环境是偏远的山区或者遭受战乱的地方。除开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外,物质上的穷困也会迫使诗人为了生计而奔波,因此他们在奔波的过程中也会体验到世态炎凉与人间疾苦。
物质条件影响着诗人的精神世界,这种处境之“穷”在一定的程度上也能够磨砺诗人的意志。《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里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在承担重大的使命之前需要先承担身体上的痛苦和磨砺。这是因为物质上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激发作者创作力的作用。正如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一样,他的诗歌就深受其生活困境的影响,充满了对战乱的叹息和对人民痛苦的同情。
处境之“穷”同样也指代诗人在仕途上的挫折。仕途上的挫折往往会给诗人的创作带来较为深远的影响。仕途的挫折往往伴随着情感的波动。诗人在仕途上失意时,内心会充满痛苦和郁闷等复杂情感。在这个时候,诗歌就变成了宣泄这些情感的理想方式。诗人在诗歌中将精神世界的感触转化为文字,让自己压抑在内心的情感得到宣泄和净化,从而获得内心的平衡和安宁。
(二)心境之“穷”
“诗穷而后工”的“穷”还指心境之“穷”,指的是诗人在精神上、情感上所经历的困境和压抑状态。心境之“穷”不仅源于外部环境的压力,更深刻地体现在诗人内心的矛盾、挣扎与不屈之中。许多诗人都怀有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但他们在现实中却往往遭遇仕途的挫折与不顺。理想和现实的巨大鸿沟让他们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们在诗歌中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忧郁和对世道不公的愤懣,这些情感的郁积成为推动他们创作的重要动力。
当创作者遭遇到生活的不幸,体验到社会的不公,才志不能施展,理想不能实现,身处困境的时候,心理往往会失去平衡。心理失衡后,内心便会生发出一种寻求平衡的内驱力,以恢复心理的稳定。在这一内驱力的推动下,创作者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应对:一是通过具体行动来满足内心的需求;二是通过倾诉宣泄,使压抑的情感得以释放。创作者多倾向于后一种方式,正如所谓“不平则鸣”。创作者将投向外界的目光转投向自己的内心世界,试图通过创作实现情感的宣泄与精神的解脱,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自由状态。
“诗穷而后工”,“工”是“穷”的产物,同时也是诗人内在境界的升华与艺术创新的体现。优秀的作品总是蕴含着超越世俗与自我的重要特质,而心境上的“穷”为创作者实现对世俗生活的超越提供了精神动力。当处于人生一帆风顺的状态时,创作者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世俗社会中,而缺少对自己内心的审问和思索。然而在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之下,创作者往往更专注于审视自我和社会的本质,试图探寻生命和社会的本原及其终极意义。而由此心理基础创作而来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
三、“工”的美学意蕴
“诗穷而后工”中“工”的美学意蕴是深远的。“工”本身蕴含着一种超越精神。这里是指诗人在逆境之中,不再局限于个人得失的狭隘视角,而是将关注点转向更为宏大的社会与人生图景。这种超越精神使得他们的作品突破了个人情感的局限,升华至更高的美学层次。诗歌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几句文字,而是诗人抒发内心的忧思感慨,传递自己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深刻洞察和独特理解的通道。
身处困顿处境的人是常常与社会底层打交道的,独特的人生经历让他们更容易洞察生命与生活的本质,并将自己的生命感悟融入作品之中,从而引起读者的感同身受。一般而言,困境中的创作者会经历比常人更多的生活磨难和情感波折。在磨难和波折之中,诗人会更加清晰地洞察人心,这也就使得他们的诗歌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人性的复杂与深沉。在欧阳修看来,忧愁与感慨的积聚是诗人的创作得以蕴含真挚情感与深刻内涵的重要原因。在遭受人生的痛苦之后,诗人内心所具有的这种情感的真实性和深沉性,是他们所创作出来的诗歌能够打动人心、引人共鸣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这些经历过挫折的诗人往往能够在困境中进行情感层面的深刻反思,最终实现思想层面的升华和超越。在思想境界跃升之后,他们不再只是关注个人的痛苦和困境,而是将个人的情感融入更为广阔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之中,从而在自己的创作之中展现出一种超越个人局限的宏大情感。正是这种思想的升华和超越让他们的诗歌作品具有了更加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更加崇高的艺术境界。
杜甫的诗歌就是一个典例。他的五言律诗《春望》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在目睹了国家的动荡与人民的疾苦后,杜甫这样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用沉重的口吻描绘出了战乱后国家萧瑟凄凉的景象。而随后而来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更是杜甫经历战乱之后对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贴切表达。春景本是明媚宜人的,然而对于深陷悲痛的诗人而言,却无处不勾起伤感。时局的艰险急迫与个人内心的沉重忧虑,在诗歌之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感的表达已经超越了个人层面的痛苦与困境,它与更广阔的社会和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共同展现出对时代悲剧的深刻感悟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杜甫的诗歌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个人命运的哀叹上,而是将个人的情感升华到了对国家、对民族的忧虑与关怀之上。在遭受战乱的打击之后,杜甫遵从自己内心的情感,在诗歌中表达出自己对和平的渴望、对正义的追求以及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也正因这样,《春望》展现出了一种超越个人局限的宏大情感。这种情感的升华和超越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之,“穷”的处境促使诗人进入了一种更高的审美境界。在这种境界中,诗人不再受功利和理性的束缚,而是以一种更加纯粹和自由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和创作。他们能够在逆境中发现美、创造美,将个人的痛苦和忧伤转化为艺术的魅力和力量。这种审美境界的提升,使得诗人的作品更加精美,也使其更富有美学意蕴。
四、“诗穷而后工”的当代价值
在时间相距近一千年的当代社会,“诗穷而后工”的理论仍然对文学创作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诗穷而后工”强调困境中的情感体验能够激发创作灵感,使作品更加真实、深刻。这一观点鼓励当代作家在创作中深入挖掘自己的情感体验,尤其是面对挫折和困境时的内心波动,以此作为创作的源泉,从而创作出能够触动人心、引人深思的作品。在封建王权的政治语境下,优秀文艺作品蕴含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即现实批判精神与浪漫超脱精神。从批判精神来看,诗人坎坷的人生催生了批判社会、统治阶级,揭露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为百姓请命的作品,实现了文学的“群”“怨”的现实主义功能;从超脱精神角度来看,催生了回归内心宁静、追求超脱凡俗、寄情于山水的清逸文学,有利于陶冶诗人的情操,净化诗人的心灵。对发挥“诗穷而后工”理论的当代价值来说,继承现实批判精神与浪漫超脱精神是必要的。而这也更要求当代创作者深度耕耘,契合新时代精神,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造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品。
文学的本质是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它蕴含着创作者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与体悟。创作主体与外部环境构成主客体关系,主体对客体的审美体验取决于主体所在的社会阶层、主体的审美能力和主体的主观情感。“自放”时,因其与外界的关联日益密切、深入,与客体间产生了更为简单直接的美学关系,加深了人们的审美经验,因而其作品也就具有了更多的艺术美。这要求创作者具备敏锐洞察社会各类问题的能力。创作者应当关注社会现实,用敏锐的洞察力把握时代的脉搏,创作出反映社会风貌和人民心声的作品。
正如古代诗人在困境中创作出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一样,当代创作者也应当承担起反映时代、记录历史的责任。对于美学与艺术这一范畴的主题来说,贫穷与苦难的深刻洞见,更能赋予艺术以震撼人心的力量。这股力量并不是单纯的视觉、声音,而是一种心灵上的冲击,能够触动人的心灵最深处,让人去思考人生的真谛。这种贫穷与苦难的真实反映,才使得美术超越了单纯的美学范畴,成为现实与精神、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观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创作者需要深入生活,体验真实的人生百态,从中获取丰富的创作灵感和素材。只有亲身经历、深入观察,创作者才能创作出贴近实际、反映生活本质的作品,从而避免空洞无物、脱离现实的创作倾向。创作者在这一基础上,深入地将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融合到作品中,让作品更具有深刻的时代感,并且赋予它更为丰富和现实的意义。这种贴近现实、反映时代脉搏的创作方式也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并感受到创作者在作品中所融入的真情实感和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和价值观。
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理论并非一朝一夕建立,而是在司马迁、杜甫和韩愈等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该美学思想揭示了文学创作与人生境遇之间的微妙关系,强调了困境对创作者心理的重要影响作用。“穷”能够激发出创作者的内驱力,促使其创作出具有内容超越性和情感真实性的作品。“诗穷而后工”中的“穷”兼具处境之“穷”与心境之“穷”的双重意涵,在这双重意蕴之下展现出来的是超越精神、情感真实以及更自由的审美境界。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诗穷而后工”理论独特的美学价值,并且对当代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代创作者需深入社会底层,体察人民的喜怒哀乐,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创作者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土壤,融合批评现实与浪漫超脱的精神,创作出既反映时代真实,又饱含深情的作品。这样的文学,既是对历史的回应,也是对未来的启迪。只有扎根于实践,当代文学才能够在全球化语境中彰显出中国文学的独特价值。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47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