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山摩崖石刻初探
作者: 杨娅菲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文化转型,传统价值体系的崩塌与新型民族认同的建构交织并行。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金石学作为传统学术的重要分支,不仅未因时代巨变而式微,反而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知识精英应对文化危机、重构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小王山摩崖石刻群的密集出现,正是这一时代风潮的典型缩影。1927年,李根源隐居苏州后,以孝道实践为纽带,通过营建阙莹、开凿泉石、邀集名流题刻,将小王山打造为融合士人雅集、书法艺术与家国情怀的文化场域。章太炎、于右任、吴昌硕等各界名流的题刻汇聚于此,使小王山超越地域局限,成为“民国”士人精神与艺术追求的集体铭刻。
研究以文献考据与田野调查为基础,梳理石刻群的分布特征,分析题刻类型和书者身份;结合“民国”金石学风潮,阐释题刻的文化象征意义;最后聚焦李根源的文化实践,剖析其以孝道伦理为基、士人精神为魂的造山理念,探讨石刻群承载书法艺术的巅峰气象与家国情怀的交织碰撞。研究旨在揭示小王山摩崖石刻群的多重文化意涵:作为金石学复兴的物证,体现士人通过山体书写重构身份认同的努力;构建孝道伦理与艺术审美的融合空间,挖掘苏州文化生态与“民国”士人精神的融合特质。
一、小王山摩崖石刻分布
小王山,位于苏州城西,是穹窿山的东南支脉。山顶呈浑圆状,坡度平缓,树林茂密。小王山的入口处有一座牌坊,上书“松柏精神”四个大字。进入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爱国将领李根源先生的石雕像,高大挺拔,双眼炯炯有神,面上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雕像左右两侧各有一座明清古建。左侧是性善堂,现为书法展览馆,展出书法作品;右侧为怀德堂,展览一些民间藏品。
小王山之所以闻名遐迩,要归功于李根源先生。
李根源,祖籍云南腾冲,是辛亥革命元老,参加“二次革命”、反袁世凯称帝运动,以及“护法”斗争等革命运动。“民国”政府成立后,他先后担任过很多重要职位。1925年,他因反对曹锟贿选而离开政坛,从此隐居苏州。1927年,李根源母亲阙太夫人病逝,李根源看中小王山,因此买山葬母。此后,他苦心经营小王山,开山筑路,疏泉凿石,植树造林,先后种植松树十万棵,并精心营造了万松亭、听松亭、听泉石、吹绿峰、小隆中、卧狮窝、孝经台、湖山堂、梨云涧、灵池等松海十景。如今,山上万松挺拔,灌木茂密,荆棘摇曳,路面青苔恣肆蔓延,鸟鸣或清脆,或悠扬。
李根源葬母后隐居在小王山,吴昌硕、章太炎、于右任、张大千等社会名流常来小王山游玩、赏景。名流们游览小王山后留下的题字被刻在山石上,形成了小王山的摩崖石刻群。小小的一座小王山,现存二百多处摩崖石刻,堪称“露天书法艺术博物馆”。
小王山摩崖石刻位于穹窿山东南麓。1928年,李根源在此隐居,十年间每辟一景造一物,都邀前来拜谒的名人雅士留墨题字,群英荟萃,文比兰亭。
小王山东坡,原募集二百四十余作者所书的五百五十多方摩崖石刻,遍山无石不书,蔚为壮观。松海石刻部分是小王山石刻的精华,词丽意深。小隆中下有巨石卧躺,如雄狮休憩,故刻有于右任草书“卧狮窝”,寒碧石上亦留存其草书“寒碧”二字,其下是刻有章太炎篆书“听泉”的听泉石。卧狮峰西侧,有一石峰披覆青苔,翠骨磷峋,陈石遗题名“吹绿峰”。登上松海山巅霁月岭,在万松亭附近,有章太炎之“松风霁月”,于右任所写“霁月”,呈现出一幅“雪霁月夜图”。
据张振雄、杨沁奕所著《苏州石刻》一书的记载,小王山支脉的岳峙山有:“岳峙山”“曲石,于右任”“势雄气爽,组安谭延闿”“激云,赵石”等,多是李根源与朋友们游踪的延伸。李根源将岳峙山涧的清泉引来,开凿出一汪碧波荡漾的池塘,池水碧绿如玉,与四周郁郁葱葱的松林相映,景致宜人,李烈钧题字“灵池”,含“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之韵。灵池之下,泉水汨汨,李根源就地筑井,泉水甘甜清冽、沁人心脾。池塘南侧两亩良田遍植梨树,花开时节,万只雪萼,十里縞云,梨园之畔有小溪潺潺流过,陈衍题字“梨云涧”。出梨园往北数十步,有块平整的大石壁,即“孝经台”,石壁上刻有章太炎篆书“孝经·卿大夫章”,每字一尺二寸见方,是小王山石刻之冠。这类诗文格言多见于平坦石壁,还有“孝弟忠信,勤俭早起,爱众亲仁,自立知耻"等李根源先祖遗训。
除景观题名类石刻,阙太夫人墓周石刻(又名“阙莹石刻”)数量颇多,作者中有于右任、章太炎、黎元洪、谭延阎等名人,多属挽幛之词,譬如陈去病的“琴台山阙母墓,孝思长巩且固”,黎元洪的“克绰永福”,林钧的“窀穸永安”,赵云壑的“松柏长青”,于右任的“与穹隆不朽”等。阙莹小学周围有数十条石刻,赵端礼所留遗墨“礼义廉耻”,苍劲沉酣,雄健有力。因自然侵蚀和人为残毁,小王山的摩崖石刻饱经沧桑,幸尚存百余条,题字散落小王山各处,留得后人观摩,追慕先贤之风范。
二、小王山摩崖石刻初探
李根源(1879—1965)作为跨越晚清与“民国”的重要文化旗手,其多重身份勾连着现代金石学转型的关键脉络。祖籍云南腾冲的李氏兼具军人底色与文化修养,这种特质在苏州小王山石刻群的营造中形成独特张力。而其1923年卸任陕西省省长后选择小王山东麓实非偶然:该区域自明遗民徐枋隐居后,即形成“乱世桃源”的符号传统,拜谒李根源者“或题记留名,或抒写情怀,或记录生平,或展现抱负,或褒奖评议,或题刻经典”(许馨艺《李根源的金石学成就研究》),最终由李根源寻人一一刻录石上。其系统营造的数处摩崖,恰恰呼应了这种隐逸传统的体系重构。
(一)金石学转型:以小王山摩崖石刻为例
晚清以降,随着甲午战败与辛亥鼎革,传统儒家文化遭遇空前危机。知识阶层在“保国、保种、保教”的呼声中,将金石文物视为民族文化存续的物质见证,也恰恰折射出时人将石刻视为文明基因载体的集体心理。小王山石刻群得以成型,也属于此类文化焦虑的物化表现。据田野调查观测,现存百余处摩崖中,采用古籍典故者过半,通过古典语汇维系文化连续性。更具深意的是,纪年方式呈现双轨制特征:“民国”纪年与干支纪年在题刻中交叉使用,这一时间表述的分散选取与传统、现代间的价值撕扯息息相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497.pd原版全文
与此同时,金石学研究方法的革新进一步推动了石刻书写的勃兴。王国维倡导的“二重证据法”将田野考察与文献考据相结合,金石学逐渐从书斋走向山野。这种学术转型使得摩崖石刻广泛进入学者视野,石刻书写不再局限于学术考据,而是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表达方式。题刻者镌刻姓名、职衔,在公共空间中建构个人身份,同时也在山体上留下时代精神的印记。
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彻底改变了知识阶层的生存状态。士人阶层在失去传统进身之阶后,亟须通过新型文化实践重构身份认同。小王山题刻者中,前清功名持有者与新式学堂教员并存,石刻书写也渐渐成为新型文化资本的积累方式:一方面,文人士子在山体镌刻姓名,以此实现对公共空间的符号化占有;另一方面,小王山石刻也成为苏州地区文人结社的物质见证,为文本的权威性生产提供场合。其中,题刻语汇采用与书者身份标识间存在的差异映射出传统士绅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轨迹。
小王山摩崖石刻的密集遗存,本质是“民国”文化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在这一过程中,金石学达成了从“证经补史”到“文化存续”的功能转型,石刻书写也从私人化的艺术表达转变为公共性的文化实践。在传统价值体系崩塌的背景下,知识精英通过山体书写实践,转换个体身份并实现民族文化的精神救赎。在双重诉求交织之中,非传统名胜小王山得以闻名至今,成为时代精神的物质载体。
(二)李根源与苏州文化:空间视域下的文化建构
1927年,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李根源择址苏州穹窿小王山营建阙莹安葬母亲阙氏,这一看似私人化的空间实践,实为解读“民国”江南士人精神图景的重要切入点。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视角审视,李氏的“庐墓守制”不仅承载传统孝道伦理,更暗含文化空间的创造性建构策略。阙莹村舍的营建突破传统守孝空间的封闭属性,通过摩崖石刻等物质形态,将个人哀思转化为公共文化场域。这种转变使得小王山呈现出三重空间属性:既维系家族墓地的私密性,又承载文人雅集的审美性,更具备政治论坛的公共性。
小王山文化现象的形成,实为“民国”特定历史语境中士人集体意志的具象投射。李根源以“以退为进”的隐逸智慧,在山水间营造出兼具文化沙龙与政治论坛功能的特殊场域。这种多元构成恰是“民国”知识分子复杂生态的缩影,文人雅士或以“松海听涛”隐喻时局动荡,或以“石壁题名”寄托济世情怀,表面风雅的文会雅集中涌动着思想交锋的暗流。这种将个体生命体验与家国命运镌刻于山石的集体实践,赋予小王山超越地域局限的文化象征意涵。
穹窿小王山的书法题刻集群构成了独特的空间文本体系,深刻改变了苏州原有的文化版图。传统以城区园林与城外寺观为轴心的文化空间结构,因小王山文化场的崛起演变为“三元并立”的新格局,由此重构了苏州西部的文化地理叙事。这种空间重构过程明显包含着象征权力的运作:通过将地理边缘转化为文化中心,使原本荒僻无名的山野蜕变为承载“民国”精神的新文化地标,这种转化本身即暗含文化权力的空间转移逻辑。
从空间政治学维度考察,小王山题刻群具有特殊的阐释价值。石壁上的文字遗存形成独特的政治景观:蔡谔“护国岩”与章士钊“宪政论”的空间并置,黎元洪庙堂体与沈钧儒救亡诗作的隔空对话,共同编织成“民国”政治思潮的空间图谱。这种布局策略将意识形态分歧转化为空间对话,使持不同政见者得以在文化共识框架下展开交流,体现出“民国”知识精英独特的政治智慧。
从文化记忆视角观照,小王山的空间生产具有独特的信息储存功能。山体本身成为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摩崖石刻则构成记忆索引系统。李根源编纂的《松海》题咏集,通过将空间记忆文本化,实现了文化记忆的双重固化一既保存于自然山体,又留存于文献典籍。这种记忆存储机制产生跨越时空的传播效应,正是这种文化记忆在当代的延续与再生。
李根源的空间实践本质上是士人精神家园的重构尝试。在“民国”城乡转型加剧的背景下,传统隐逸模式面临现代性冲击。小王山通过整合守孝、雅集、论政三重空间功能,创造出新型士人活动范式,展现出传统文化空间现代转型的创造性路径。这种将个人生命历程转化为空间记忆的实践,不仅重塑了苏州的文化地理格局,更为研究“民国”知识分子如何通过空间介入参与文化建构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个案样本。
小王山摩崖石刻群作为“民国”文化转型期的独特产物,承载着书法艺术、孝道伦理与士人精神的多重意涵。李根源以“隐逸”之名行“介入”之实,将小王山打造为兼具私人性与公共性的文化空间,使石刻群成为政治理想、艺术追求与家国情怀的交汇点。这种空间生产策略,既延续了江南隐逸文化的传统,又突破了旧式文人雅集的封闭性,在山水间构建出开放的话语场域。
在当代文化遗产保护中,小王山石刻的数字化工程虽延续了文化记忆的存续,但其活态传承仍需更深入的公众参与。未来研究可结合数字人文技术,构建石刻文本的互动数据库,或通过虚拟现实再现历史场景,使文化遗产的阐释更具沉浸感。此外,跨学科视野的引入,如艺术史、社会学与生态学的交叉研究一将有助于全面揭示石刻群的多维价值,使其不仅作为历史符号存在,更能融入现代城市的文化肌理,成为苏州乃至中华文明对话世界的文化名片。
小王山摩崖石刻群是“民国”士人精神与现代性碰撞的结晶,其研究不仅关乎历史回溯,更指向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唯有在保护中激活其文化基因,在传播中拓展其精神内核,方能让这一“山石上的史诗”持续焕发时代光芒。这一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苏州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为当代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认同建构提供了历史参照。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挖掘石刻文本的深层互动,探索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传播价值。
本文系江苏省苏州大学2023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级)“古句摩崖留岁月苏州西部摩崖石刻研究系统与数字化构建”(项目编号:202310285085Y)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49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