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视角分析爱丽丝·门罗的《多维空间》
作者: 张彤
《多维空间》是爱丽丝·门罗(以下简称门罗)短篇小说集《幸福过了头》中的第一个短篇故事,在这个故事当中,女主人公多莉和丈夫罗伊德发生口角后,去闺密玛吉家待了一夜,回家后发现她失去了自己与丈夫罗伊德所生的三个孩子。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多维空间》中多莉和罗伊德的人格结构进行了分析,把二者的人格透明化,丰富了这一形象的内涵,使其更加深刻。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以下简称弗洛伊德)是一位奥地利心理学家,他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30年代期间,创立了心理学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基于心理学分析理论,提出了心理学分析批评方法。在后期对人格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弗洛伊德提出了基本的人格结构,即本我、自我与超我。
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分析理论,本我指的是多方面的本能冲动与原始欲望,它仅仅为了满足自我的本能欲望、愿望和冲动,甚至不顾及理性、逻辑、社会传统或道德法规。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谓的“快乐原则”,基本指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性。因此,本我会想方设法获取外界的享受与爱护,而忽视自身行为所产生的影响。然而,任何人都不得不面对现实世界并对其作出回应。
作为人格的核心,自我则是对本我的升华,往往用以处理内心与现实的关系。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直接交流,自我勘测现实,继而调节本我与现实的联系,趋利避害,最终决定出合理可行的个人行为。如此看来,自我通常处理个人的内心本能需要与所生存的世界的抗争。然而,它总是倾向于寻求满足本我需求的最佳方式。
事实上,人类的人格是十分错综复杂的。由于社会道德准则和伦理观念的约束,任何人都不能完全满足自身的欲望。那么,超我就此产生。它的作用是使现实世界的社会规则在人的内心根深蒂固,以帮助人们对于好坏、对错、合法与不合法、道德与不道德等作出判断,最终与社会规则达成一致。
弗洛伊德认为,只有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保持平衡,才能实现人格的正常发展;如若三者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将会导致精神受创。
二、《多维空间》中多莉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体现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视角来看,《多维空间》的主人公可以解读为一种人格结构的失衡与心理冲突。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多莉在家庭和社会空间当中的不同经历,反映了自我在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时所面临的困境。
多莉在追求快乐和满足内心欲望的本能冲动下,在罗伊德的引诱之下,她的本我释放了,16岁时答应了与罗伊德结婚,追求她所谓的快乐。但是,婚后生活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二人的自我充满考验。多莉在这几年的婚后生活当中,充分调整本我与自我,让自我占了上风,认真抚育孩子,教育孩子。在这个家庭关系中,多莉压抑自己的本我,进行自我调节,照顾家庭。而罗伊德比较容易被激怒,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工作单位都是这样。也就是说,多莉在婚后完成了本我与自我的调节,而且多莉爱罗伊德,在生活中几乎失去了自我,一心为家庭,为丈夫。尽管罗伊德从精神上和肉体上折磨多莉,多莉依旧百般忍让。而罗伊德得寸进尺,对多莉交朋友百般阻挠,最终酿成悲剧。
在这场自我的调节当中,罗伊德的自我调节失败,而多莉经过一系列的创伤(丧母、婚姻不幸、丧子之痛)后却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多莉想办法把自己融入社会,跟周围的人搞好关系,调整心态去见桑兹女士和罗伊德。惨剧之后,她去蓝杉酒店当服务员。
她在蓝杉树酒店当服务员。她清理浴室,换床上用品,铺床,给地毯吸尘,把镜子擦干净。她喜欢这份工作。这些事能让她没空去想别的,让她精疲力竭,这样晚上才能睡得着。她很少遇到特别棘手的乱子,她的一些女同事倒是有很多让人震惊的故事。她们年龄比她大,且一致认为她应该努力工作升职。她们告诫她,应该趁着年轻、样子还过得去,学点东西,找一份坐办公室的工作。但她对当下从事的工作很满意。她不想去应付社交。
在桑兹女士的心理疏导下,多莉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原谅罗伊德。多莉在自我和超我之间进行了斗争和调节。经历了丧子之痛以后,多莉的心情已经开始趋于平静。但是见到丈夫罗伊德之后,多莉的内心再起波澜。她去监管机构探视罗伊德时,罗伊德说自己已经完完全全变成另一个人了。多莉觉得这件事不可思议。事后过了一段时间,罗伊德给多莉寄了一封信,信中说他重新认识了自己,但他始终没有承认自己残忍的行为是错误的。多莉把这封信读了好几遍,她的内心充斥着信的内容。后来,罗伊德又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中,他说,天堂是存在的,说他在多维空间中见到了孩子们。经过这么长时间,罗伊德也没能调节好自己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彻底精神崩溃,说自己见到了多维空间。面对人格失衡的罗伊德,多莉的心在滴血。他居然这样轻描淡写地讲述他的心理反应,多莉觉得他的确疯了。多莉一直在咀嚼着他信中写下的内容,自己内心的两种思想一直在交锋。多莉一直在进行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调节。多莉工作时偶尔会被情绪所淹没,回忆起过去的时光,内心痛苦,却又渴望幸福。她想忘掉过去的一切,又时不时想起两年来的遭遇,她的内心在挣扎。
一周又一周。她的想法没有改变,但她依然惦记着他写下的内容,就像守着一个秘密。偶尔,当她忙着给卫生间的镜子喷清洁剂,又或是押紧床单时,她会被一阵情绪淹没。快两年了,她不曾去注意那些通常能让人感到幸福的事物,比如美好的天气、盛开的花或烤面包的香味。准确地说,她仍未找回那种感知幸福的能力,只有对幸福的印象。那和天气或花朵都无关。幸福对她来说是一个念头,是孩子们如他所说般活在另一个维度空间,这个念头不期而至,长时间以来第一次给她带来了轻松,而不是痛苦。
自事情发生以来,但凡任何关于孩子们的念头出现,她都得想办法摆脱掉,就像即刻拔掉喉咙里插着的一把刀。她无法去想他们的名字,要是听到和任何一个孩子类似的名字,她都必须将其拔除。甚至对于孩童发出的声音,无论是尖叫声还是他们往返于旅馆游泳池的躁脚声,她都必须先竖起某种心门,再把一切关在耳外。现在不同的是,身边出现这种危险时,她有了一个可以立刻藏身的庇护之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4104.pd原版全文
我不是说“原谅”,她对脑中的桑兹女士说。我永远都不会那么说。我绝对不会那么做。
但是想一想。难道我不是和他一样,都被发生过的事情隔绝于世吗?任何知道那件事的人都不会想和我共处。我只会不断提醒人们那些他们根本不愿意想起的事情。
伪装是行不通的,并不真的有用。这一头尖刺黄发简直可悲。
多莉的内心思想交锋结束,她决定放下过去,可以说是她克服了丧子之痛,决定原谅罗伊德。她的自我、本我和超我达到了平衡。她又坐上了公交车,要去见罗伊德。她乘坐的公交车撞了人,司机和其他乘客都无动于衷,多莉下车对男孩施救。在救护车到来之前,其他人都要随公交车走,多莉决定留下来继续施救,并且等待救护车。现在多莉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她善良的天性,即她的超我,使她的生活转向一个新的起点。

三、《多维空间》中罗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体现
在多莉和罗伊德的婚姻当中,一直都是罗伊德在主导,他的本我一直在膨胀。正常来讲,婚后人的性格应该变得成熟,进行自我调节,完善自我。但是罗伊德是个例外。婚后的罗伊德仍未收起本我,走向自我调节,而是尽情地释放本我,从精神上、肉体上折磨多莉,以满足他自己的控制欲。首先,他频繁搬家,控制多莉的社交。罗伊德一心追求他所谓的幸福,体现了本我的驱动,即追求快乐和满足内心欲望的本能冲动。罗伊德一心只想自己幸福,专门控制周围的人,包括同事、妻子、妻子的朋友。罗伊德搬家的目的就是摆脱他原来的生活,这样的话,婚后多莉和周围的社会空间产生隔阂,她就会孤立无援。罗伊德用各种方法逼她就范,他禁止孩子上学,让多莉在家里进行教育。多莉在去学校取教学大纲和习题的时候,认识了同一个学校小朋友的妈妈,玛吉。多莉和玛吉关系很好,但罗伊德看不上玛吉,怀疑玛吉要拆散他和多莉的家庭。罗伊德认为,多莉都有他(丈夫)了,为什么还要出去交朋友。罗伊德的性格属于本我太强,根本没上升到自我层面去协调家庭关系,更别提超我这个道德层面了。罗伊德的人格结构已经失去了平衡,他陷入精神失常,事情越来越严重了。随后,一天晚上10点钟左右,多莉在与罗伊德吵架后,跑去了玛吉家。吵架原因是多莉买了一罐有凹痕的意大利面。罗伊德说罐子有毒,说多莉是想把全家人毒害,多莉觉得委屈,跑去了玛吉家。等到天亮,多莉回到家时,发现三个孩子都已经死亡了。到这时,罗伊德还是认为自己没有错。
“记得我昨晚打电话的时候吗?”罗伊德说,“我打电话时,就都已经发生了。”
“这完全是你自找的。”他说。
罗伊德的自我调节失败,本我尽情释放了,残害了自己的三个孩子。鉴定结果为精神失常,罗伊德被安全机构监管了,没法儿出庭接受审判。在被安全机构监管期间,罗伊德对自己有了所谓“深刻”的认识。多莉来探望他之后,他给多莉写了信。
我从自身认识到的是我的邪恶。这是我隐秘的安慰。我的意思是,我了解自己最糟糕的那一面,那也许比别人最糟糕的一面还要糟糕,但实际上我没必要去考虑或者担心这些。不需要任何借口。我得到了平静。我是恶魔吗?世人是这么说的,既然他们这么说,我就同意吧。但我还要说,世人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实际含义。我是我自己,我没有机会成为任何别的自己。我可以说我是个疯子,但那又有什么意义呢?疯狂。清醒。我就是我自己。我过去无法改变我自己,现在自然也做不到。
多莉,如果你能读到这里,我想告诉你一件特别的事。但我无法下笔。如果你某天愿意再来,或许我就会告诉你。不要觉得我冷酷无情。如果我能改变发生过的所有事,我会去改变的,只是我不能。
我会把这封信寄到你工作的地方,我还记得地址,还有那座小镇的名字,所以就某些方面来说,我的脑子还是正常的。
罗伊德认为自己是正常人,可哪个脑子正常的人会如此对待自己的三个幼儿?罗伊德是清醒一阵,糊涂一阵,本我与自我来回摇摆,超我失踪。
那我就直接说吧:我见到孩子们了。
我见到了他们,还和他们说了话。
终于。你此刻在想什么呢?你在想,好吧,这下他是真的疯了。又或者,他做了个梦,但他无法分辨那只是一个梦,他不知道梦境和现实的区别。但我想告诉你,我知道区别是什么,而且我还知道,他们是真实存在的。我说他们是存在的,不是说他们还活着,因为活着是针对我们这个维度空间而言,而我的意思并不是他们存在于这个空间。其实我认为他们已经不在这里了。但是他们的确存在,所以一定还有另一个维度空间或者无数维度空间,我知道我抵达了他们存在的无论哪一个空间。我能成功做到大概是因为我花了很多时间自己待着持续不断地想啊想那些我不得不想的事。所以在经历漫长的折磨和孤独之后某个神明见证了一切,决定给我这个奖赏。在世人看来我是最不配得到它的人。
罗伊德的行为表明,当本我、自我和超我无法达到平衡时,个体可能会陷入心理危机,甚至可能会精神崩溃。这也揭示了弗洛伊德所强调的,只有当三者和谐相处时,人格才能健康发展,否则可能导致悲剧性的结果。
本文通过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剖析《多维空间》中多莉与罗伊德的悲剧根源,揭示了人格失衡对人类行为的深远影响。多莉早年受本我驱使步入婚姻,婚后以自我压抑本能,承担母职,却在罗伊德的本我膨胀与控制欲中陷入困境。罗伊德放纵本能,拒绝自我调节与超我约束,最终以弑子行为彻底撕裂人格平衡,沦为精神失常的“恶魔”。二者的命运对比凸显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观点:唯有本我、自我、超我的动态协调才能维系心理健康。门罗通过多莉的三重公交旅程与罗伊德的“多维空间”幻想,以空间叙事映射心理裂变一前者在创伤后通过社会参与和超我升华实现自我救赎,后者沉溺于本我虚构的逃避式“天堂”,暴露理性与欲望的永恒博弈。小说不仅印证了弗洛伊德理论对人格异化的解释力,更以文学笔触拓展了心理分析的维度,展现现代个体在家庭伦理与精神危机中的复杂生存状态,为心理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互文研究提供了典型范本。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410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