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 有效路径探究
作者: 李典勇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2-0054-04
构建“以生为本”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如何构建“以生为本”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文章深人分析了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充分、教学模式单一、评价体系单一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课堂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等具体实施路径。通过这些策略,旨在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成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能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理解“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生本理念指的是以生命为本,以学生为基础,课堂教学从以往的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生本理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学习潜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以生为本”是当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占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需要教师深人理解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并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加以落实。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时,应该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水平,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机会和挑战。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目标。
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以生为本”实施现状
(一)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充分
新课标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将学生放在首位,践行“以生为本”的理念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础,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仍然存在不足。许多课堂中,教师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过分强调自身的讲解和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深人思考和探索的机会。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重要,但过度强化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此外,课堂互动不足也是一个普遍问题。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提问和表达观点的机会有限,导致学生难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疑惑。这种情况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了他们的课堂参与度。缺乏有效互动的课堂环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交流能力。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在课堂上扮演更加积极主动的角色,而不是仅仅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时,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很容易受到打击,从而影响整体的学习效果和数学能力的发展。
(二)依赖传统教学模式,缺乏个性化教学指导
“以生为本”的重要意义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依赖传统教学模式和缺乏个性化教学指导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部分教师仍然习惯于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在知识传授方面有一定效果,但往往忽视了现代教育技术和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例如,信息技术、游戏化学习等现代教学手段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足,导致课堂氛围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个性化教学的缺失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策略,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种统一化的教学方法导致学习进度快的学生感到乏味,而学习较慢的学生则可能跟不上进度,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缺乏个性化指导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评价体系单一,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评价体系存在单一化倾向,过分强调分数和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估。这种评价方式主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应用能力,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却相对不足。过度重视分数的评价体系容易导致教师和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提高考试成绩上,而忽视了数学学习的其他重要方面,如数学思维的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数学兴趣的培养等。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也难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学习动机。此外,当前的评价体系中反馈机制不够健全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学生往往难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不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同时,教师也缺乏有效的途径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需求,难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这种情况下,教学相长的理念难以真正实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以生为本”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优化课堂设计,营造“以生为本”的学习环境
为学生打造高效的课堂,让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这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的主要课改方向之一,也是教育工作者的毕生追求。优化课堂设计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首先,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将目标设定为“理解多边形面积的概念,掌握计算矩形、正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自标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其次,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例如,在教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擦、课本等,引导他们认识并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还可以设计一个“设计教室储物柜”的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储物柜的表面积和体积,这样既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又能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此外,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也很重要。在教授五年级下册“倍数与因数”单元时,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例如,设计一个“数字寻宝”游戏,让学生分组寻找给定数的所有因数,或者判断某些数是否为给定数的倍数。这种形式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能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这些优化措施,可以有效营造一个以学生为本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在真实践、真思考、真交流中发展核心素养,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215.pd原版全文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开展“以生为本”的多元化学习活动,创新教学方法是构建“以生为本”高效数学课堂的重要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引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授五年级上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单元时,可以使用多媒体中的Excel软件演示如何制作统计表和条形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据的可视化过程。在运用多媒体技术之余,实施问题导向教学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授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单元时,可以设计一系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小明的零花钱比小红多10元,两人的零花钱共有50元,求各自的零花钱数量”。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强化动手操作与实践体验也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教授五年级下册“圆”这一单元时,可以让学生用圆规画圆,测量直径和周长,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圆周率的近似值。在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单元教学中,可以使用方格纸进行面积模型的操作,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此外,采用游戏化教学方式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授五年级上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可以设计一个“小数大冒险”游戏,让学生通过闯关的方式巩固对小数的理解。在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单元,可以组织“分数运算接力赛”,让学生在竞争中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拓宽学习渠道
在构建“以生为本”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至关重要。整合校内外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体验。例如,在教授五年级上册“校园绿地面积"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地测量校园内的绿地面积,将课堂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利用图书馆资源,让学生查阅有关数学史的书籍,了解“负数”的发展历史,加深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可以组织“数学魔方大赛”,让学生在玩魔方的过程中体会空间旋转和逻辑思维,这与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有密切联系。另外,可以举办“数学文化节”,设置不同主题的活动站,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设置“分数乘法游戏站”,教学第六单元时设置“首分数生活应用站”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鼓励家长参与也是拓宽学习渠道的重要方式。可以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定期向家长推送与教学进度相关的家庭数学活动建议。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时,可以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统计一周内家庭用电量,并绘制折线图。在学习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可以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制作家庭记账表,运用分数和百分数进行家庭开支分析。通过这些多样化的学习渠道,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全方位的数学素养培养。
(四)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促进个性化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促进个性化发展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点及学习困难,实施差异化教学。例如,在教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时,可以根据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程度,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对理解较快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应用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可以提供更多的直观教具辅助理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是促进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在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提供学习支架,如预先准备好圆柱和圆锥模型、测量工具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同时,鼓励学生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如设定每周掌握的知识点目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建立学习共同体也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时,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例如,给每个小组一道复杂的应用题,让学生们一起讨论解题策略,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这不仅能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和支持,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五)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合理的评价内容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关注知识掌握情况,还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例如,在评价五年级下册“圆"这一单元的学习时,除了考查学生对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的掌握程度,还应该评估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设计花坛”的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圆形花坛,并计算所需材料。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考查了知识应用能力,还能评估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另外,良好的评价方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单元时,可以设计一个小组项目,让学生调查不同品牌同类商品的价格与重量关系。评价时,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自评,反思自己在项目中的贡献;然后进行小组内互评,评价每个成员的表现;最后由教师给出综合评价。这种多角度的评价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反馈与改进机制也是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的重要环节。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明确改进方向。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单元后,可以让学生收集一周的天气数据并绘制折线图。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不仅要指出图表的正确性,还要对数据收集的完整性、图表的美观度等方面给予具体反馈,并提出改进建议。此外,可以引入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通过构建这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还能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持续进步,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四、结论
构建“以生为本”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教育者持续地探索和实践。通过优化课堂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到学生的实际学情,了解学生的需要,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培训,推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的深度融合,不断完善“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为培养具有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娄颖.“以生为本”模式下的有效教学情境创设[J].小学教学研究,2023(14):86-87.
[2]张晓荣.探讨“双减”政策下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华夏教师,2023(33):64-66.
[3]向真栋.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优化策略[J].亚太教育,2023(7):132-135.
[4]吕志成.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4(7):94-96.
[5]齐淑花.坚持“以生为本”,建构小学数学童真课堂[J].数学教学通讯,2023(34):61-63.
[6]王红艳.“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分析[J].考试周刊,2024(29):73-76.
[7]曹玲.实施“精准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名师在线,2024(10):20-2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215.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