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单”教学模式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杨鹏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2-0062-04
相较于传统以教师讲授教学为主的课堂模式,在基于“三单”教学模式应用下的数学课堂中,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且在课前预习单、课中任务单以及课后作业单的助力下学生也能围绕既定的课堂教学自标进行高效学习和复习,循序渐进提升学习质量与效率。为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理应积极探索基于“三单"教学模式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为进一步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助力赋能。
一、“三单”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应用意义
“三单”教学模式指的是依托课前预习单、课中任务单以及课后作业单开展的一种新式教学活动。其中,课前预习单引导学生在学习新课知识之前进行有效预习,降低学生课内学习难度的同时,教会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课中任务单则作为任务驱动的载体,以指向课堂教学目标的驱动任务引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和互动,充分激活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为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供助力;课后作业单则作为巩固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辅助手段进行使用,由教师基于学生课堂学习表现和重难点知识的教学需求进行设计,在引领学生完成作业习题的过程中巩固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从“三单”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中不难看出,这一教学模式贯穿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始末,能够对传统课堂教学形式进行系统的优化和完善。因此,“三单”教学模式的应用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三单”教学模式有助于协调“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从“三单”教学模式的应用流程不难看出,无论是课前预习单的设计还是课中任务单的设计,都加大了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关注和重视力度。在这种教学设计中,课堂教学活动不再以教师单一地讲解为主,而是逐步转化为“教”与“学”的全方位深层次互动,通过“三单”教学模式的辅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教”与“学”的协调统一。其次,“三单”教学模式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结构带来的教学桎梏。在传统教学设计中,各项教学活动大多依据教师原有的教学经验展开,教学过程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关注与重视。“三单”教学模式的应用,实现了课堂教学模式上的系统创新,重在通过学习单的辅助和支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学习过程,在自主经历知识生长的学习体验中优化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同时,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也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供了抓手,其教学意义和价值不容忽视。
二、基于“三单”教学模式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课前:以预习单为指引,引导学生有效预习
1.明确预习目标,引导有效预习
课前预习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程预习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课堂学习的压力与负担,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明确新课知识的重点和要点分布情况,从而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所侧重地学习和互动。考虑到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为了确保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借助课前预习单的应用,为学生明确预习的自标和任务,以此引领学生进行有效预习。此外,课前预习单的应用也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预习活动中出现流于形式的问题。为此,在新课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从课程教学知识的分布特点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实际情况等角度综合分析,详细列出课前预习的关键要点和内容,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预习和学习,为提升学生课堂学习质量奠定扎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学目标重在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算法,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运用小数乘整数进行计算,以此逐步提升学生数学运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课前预习单中设计如下学习活动: ① 温故知新。在该预习单板块为学生提供已学习过的整数乘法算式,如 28×9.45×12.436×22 等,用整数乘法作为媒介唤醒学生乘法计算的学习经验,为后续引入小数乘法预习任务做铺垫; ② 设问导读。自主阅读课本例1中的问题,并完成以下预习任务:a.一个风筝 元,买三个风筝就是求个 是多少。如果用加法进行计算,算式为 ,结合乘法的意义,可以将加法算式转化为 ;b.在计算小数乘整数算式时,可以先将小数看作 数进行计算。通过上述课前预习单的设计,在学生关联已有学习经验和计算经验的基础上,顺势引出小数乘整数的新课知识内容,在具有启发性的预
习问题引领下,让学生在预习课本知识内容时能进行主动的思考和探究,从而凸显教学目标对学生预习活动的引领作用,为学生主动探究新课知识做好铺垫。
2.立足预习实况,定位学生起点
教师在借助课前预习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教学设计中,除了要立足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教学需要做好预习单内容的设计工作外,教师还可以在预习的内容中增加一些简单的评测任务,从而准确反映学生的预习质量,为定位学生学习起点提供依据。通过预习单诊断学生学习起点的设计,可以让教师准确了解学生在学习新课内容之前对本课时的知识有了哪些掌握和认识,以及学生在预习环节遇到的问题和困境,为后续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供指导。为此,在课前预习单的设计实践中,教师可以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和预习要求,在预习单中融入前置性的测试,以此准确定位学生学习起点。
仍以“小数乘法”这部分知识的预习活动为例,在预习单中除了设置指向新课教学的温故知新、设问导读板块外,教师还可以增设预习检测板块,以指向学生预习结果的检测活动为手段,对学生课前预习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摸底: ①9.5 扩大10倍是 ,扩大100倍是 。 ②0.72 扩大 倍是72,360缩小 倍是3.6;结合课本中的例1问题,自主解答课本“做一做”的问题。通过预习单中的这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新课知识的预习情况进行作答,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预习单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准确梳理出哪些问题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哪些问题是学生在预习活动中存在个人理解和认知问题。在有了这一诊断定位依据之后,教师就可以有所针对地调整后续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解决共性问题的学习体验中逐步弥补自己在预习环节出现的思维和认知缺陷,以此提升学生预习效率,教会学生正确且高效的预习方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217.pd原版全文
(二)课中:以任务单为依托,助力学生高效学习
1.巧设导学任务,激活学习兴趣
对小学生而言,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内驱动力。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特点,因此,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整体学习过程较为枯燥且乏味。为了切实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教师在应用课中任务单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和互动的教学设计中,应从学生实际学习兴趣入手,巧设多样化的导学任务活动,以此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知识点内容时,本课时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学习长方形面积以及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之上,且在之前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性质也有了熟练掌握。基于这一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教师在设计课中导学任务单时,应注重从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入手进行规划,让学生在调用已有学习经验和学习基础的探究互动中自主经历新知识的生成过程,既要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同时也要对其推导过程和运用到的数学方法有一个系统的把握。在课中任务单中,教师可以作出如下预设:任务一,同桌共同参与“一起来找茬”的游戏,认真观察课本84页的图画,从中找出已学习过的图形,看谁找出的图形多;任务二,取一张白纸,拓印出课本85页的平行四边形,按照课本86页中的小组讨论方法,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观察一下拼好的图形有什么发现?任务三,结合课本86页的提示,观察剪拼而来的长方形,它的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边长有什么联系?它的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联系?任务四,自主画几个大小不一的平行四边形,裁剪、拼接后观察所得图形,上述发现是否适用于所有平行四边形?通过这种富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的课堂导学任务,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驱动下主动参与新课知识的探究学习过程,在自主经历图形裁剪、拼接、探究、发现的一体化学习中逐步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
2.搭建探究平台,渗透学习方法
“三单"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对数学学习而言,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实现数学深度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对后期学生探究算式算理以及数学说理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课中任务单的教学设计中,为了保障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教师有必要从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视角来设计任务单内容和任务驱动教学活动,为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学习搭建平台、提供方法,引领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实践体验中逐步提升和发展学习能力,为深度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本知识点教学建立在学生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运算基础之上,并且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对简单的分数乘法意义以及计算方法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在教学本课时知识内容时,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学习过的分数乘法知识与技能,直接用数学计算的方式解决分数乘法问题。在课中任务单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日常学习表现情况,带领学生一起复习所学习过的分数乘法知识,并进一步在任务单中列举算式指导学生进行自主计算和复习,以此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运算推理思维。比如,在引导学生探究课本例题中“水的体积”问题时,学生直接阅读数学文字材料,可能无法准确厘清其中的数量关系,所以在调用分数乘法知识进行计算时会有一定的困难。鉴于此,在课中任务单中教师可以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鼓励学生结合课本中所提供的图片分析这一问题中隐藏的数量关系,然后以驱动任务的形式要求学生按照以上思维流程,用"画一画”的方式表示课本第3页“做一做”中的面粉问题所隐藏的数量关系。在学生完成上述任务要求之后,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用数学说理的方式自主总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意义和算法,感悟从未知到已知转化的过程,以此助力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凸显课堂任务单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助力学生高效学习和互动。
(三)课后,以作业单为载体,赋能学生巩固提升
1.立足学生学情,优化作业单设计
“双减”政策作为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提出以来受到了众多教师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从“双减”教育政策的基本内涵和要求来看,其关注重点放在学生课后作业设计方面,要求教师科学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与作业负担。在这一教育背景下,教师在预设课后作业单内容时既要保障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凸显课后作业单对学生学习的促进和巩固作用,又要积极践行“双减”教育政策对学生学习减负的要求,避免作业单内容设计不合理给学生带来过大的学习压力与负担。为此,在预设作业单内容时教师需要立足学生实际学情,紧扣“双减”教育政策的基本要求,对作业单进行优化设计,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单的同时对课内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与复习。
在具体设计中,教师可以预设多种类型的课后作业单,以此满足不同知识内容的教学需求,如“绘画实践作业单”“整理归纳作业单”等,让学生在多种类型的作业单辅助下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循序渐进巩固学生课内所学知识。例如,“绘画实践作业单”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旋转”相关的知识要点,指引学生按照文字说明对给定的图形进行旋转,然后将其绘制出来,拓展课后作业表现形式的同时,让学生在实践绘画的过程中提高对“旋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又如,在“整理归纳作业单”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辅助,引导学生就所学数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从而将碎片化数学知识归集分类,以此生成系统的数学知识框架。例如,在学习过“分数除法”这部分知识内容后,教师可以在课后作业单中预设分数加法、分数减法、分数乘法以及分数除法思维导图框架,驱使学生自主补全相对应的思维导图。在学生完成这一课后作业单的过程中,能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从而将分散的分数四则运算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和运用能力。
2.基于作业单表现,助力查漏补缺
在基于“三单"教学模式应用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利用预习单和任务单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外,还可以根据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单的实际表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在作业单巩固功能的基础上延伸出“评测”功能,引导学生完成数学课程学习的自我评价过程,进而了解自身的知识掌握情况,为查漏补缺学习提供指导。在具体设计环节,教师可以在学习目标的导向下细化出任务标准和自我表现程度的评分板块,为学生自我评价提供依据。此外,在课后作业单的诊断评价环节,教师还可以增设改进措施模块,使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除此之外,在基于作业单表现进行评价反馈的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作业单内容的实际情况,系统梳理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存在的共性问题,针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薄弱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在下一课时的教学活动中进行集中讲解和巩固,从而形成一个基于课前预习单、课中任务单以及课后作业单的“教一学—评”一体化模式,持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赋能学生课堂学习实效和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结论
“三单"教学模式是现代化教育理念全面推广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应用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借助教师的引领作用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的同步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紧扣“三单”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和应用价值,系统优化小学数学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在主动完成预习单、任务单以及作业单的学习过程中逐步习得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思想,赋能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忠诚.小学数学课堂学习单的设计与使用策略[J].家长,2024(22):73-75.
[2]俞静.融合“三单”导学的小学高年级数学线上教学策略[J].读写算,2024(10):83-85.
[3]朱华.任务驱动下小学数学预习单的设计与运用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33):90-92.
[4]夏建萍.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数学三单”——探索以“数学三单”为引导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和实践[J].教育,2020(24):3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21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