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的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王俊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2-0066-03

依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育的“综合与实践”领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它围绕具体问题展开,通过一系列主题鲜明的活动,引领学生踏上一场从疑惑初现到难题攻克的知识探险。“综合与实践”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简单叠加,更是学生能力培养与品质塑造的完美结合。《课程标准》着重指出,活动设计应具备开放性,鼓励将实践性任务与跨学科内容融入数学学习之中,以此加深学生对数学原理的领悟。这一变革不仅要求教育者具备高度的创新与设计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更强调了数学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旨在培养具有深厚数学功底、敏锐实践能力和宽广跨学科视野的新时代学生。

一、深挖教材资源,精准定位活动主题内核

“综合与实践"领域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经历问题发现与解决的全过程,要求活动主题具备足够的挑战性以及一定的延展性,以满足学生不同的认知需求。换言之,在“综合与实践”这一教学领域中,精髓在于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亲历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过程。这一过程不仅要求活动主题具备足够的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还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延展性,以适应学生多样化的认知需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为“综合与实践”活动定位主题时,必须从《课程标准》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遵循科学、系统的设计流程,深人剖析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并细致梳理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内容,力求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践任务巧妙融合,形成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活动。

以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为例,在主题确定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提炼多边形面积计算的基本方法,将其转化为一系列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探索来完成的任务。这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分析花坛可能的形状类型,如矩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明确不同多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条件及其在实际组合中的关系。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仅能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在实践中深化对多边形面积计算原理的理解。

二、依托合作探究,强化主题活动思维碰撞

合作探究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策略,其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能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互动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在互动中提升其逻辑推理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开放性任务,优化小组分工,并围绕实践主题设计具有明确数学目标的活动任务,确保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既能分工明确,又能实现思维的深度碰撞。

(一)设计开放性任务,优化小组分工

在设计合作探究活动时,教师需要确保活动任务的开放性,即任务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广泛讨论。同时,教师还需注重优化小组分工,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分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构建异质性小组。异质性小组的构建有助于实现小组成员间的资源互补,使每个成员都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从他人身上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确保合作的有序进行。

(二)围绕实践性主题,设计活动任务

以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三)》的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以“探究三视图与实物模型的关系”为主题,设计一系列具有明确数学目标的活动任务。这些任务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和讨论交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三视图与实物模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培养其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1.任务一:识别几何体与三视图的关系

在任务一中,教师可以为每组学生提供三种不同的立体几何模型(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以及对应的三视图图纸。要求小组成员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观察模型,并记录其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的形状特征。随后,小组成员需要讨论如何将三视图与实物模型进行匹配,并标注出对应关系。同时,他们还需要记录各视图中反映的立体几何特征,如形状、大小、对称性等。为了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为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角色,如模型分析员、图纸绘制员和记录汇报员。模型分析员负责观察几何体并描述各视图的特征;图纸绘制员则根据讨论结果将模型与视图进行连接;记录汇报员则负责整理讨论内容并准备小组汇报。这样的分工有助于确保每个成员都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实现思维的深度碰撞。

2.任务二:补全缺失的三视图

在任务二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个立体模型及其不完整的三视图图纸(如正视图和侧视图),要求学生观察几何体并补充缺失的视图(如俯视图)。这一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观能力,使其能够根据已有的视图信息推断出缺失的部分。在小组讨论中,模型分析员需要归纳出几何体的具体形状特征,图纸绘制员则根据这些特征补全缺失的视图,记录汇报员则负责整理讨论过程并验证结果。通过这一任务,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三视图与实物模型关系的理解,还能在合作中锻炼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任务三:设计几何体与三视图

在任务三中,教师可以要求每组学生设计一个新的立体几何模型,并绘制对应的三视图。这一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为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角色,如模型设计员、图纸绘制员和记录汇报员。模型设计员负责拼搭模型;图纸绘制员则完成三视图的绘制工作;记录汇报员则负责整理模型与视图的对应关系,并参与验证活动。通过这一任务,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在合作中锻炼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构建分层任务,提升主题活动参与体验

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教师设计具有梯度任务的重要性,旨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分层任务体系,不仅能够平衡活动的挑战性与可操作性,还能在确保核心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这一策略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准设计任务梯度,结合活动目标,巧妙设置基础层、进阶层和拓展层,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218.pd原版全文

(一)基础层任务:巩固知识点,直观理解

基础层任务是构建分层任务体系的基石。在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的教学中,基础层任务可以设置为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规则。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道简单的计算题,如“计算 3/4×1/2 ,并要求学生以图形的方式表示分数相乘的过程。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画出矩形,将其均分为4份,涂色表示其中的3份,再从另一方向将矩形均分为2份,交集部分即为结果的可视化表达。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还能直观地理解结果的形成过程,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进阶层任务:知识运用,思维提升

进阶层任务旨在通过知识的综合运用,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分数乘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家庭花园的规划方案作为进阶层任务。例如,已知一个矩形花园占地2/3平方米,其中3/5用于种植蔬菜,要求学生计算种植蔬菜的面积。为了完成任务,学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题目信息画出花园的平面图,标明总面积和蔬菜区域。通过分割花园并运用分数乘法进行计算,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分数乘法应用的理解,还能在实践中锻炼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拓展层任务:跨学科融合,创新实践

拓展层任务设置为基于跨学科知识设计综合性活动,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分数乘法设计一个节水灌溉方案,并提供背景信息:某农田总面积为3/4公顷,计划其中的4/7使用滴灌技术。已知传统灌溉每公顷需用水600立方米,滴灌技术的节水率为2/5(即节省传统用水量的2/5)。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子任务:

1.计算滴灌区面积;2.计算采用滴灌技术后的实际用水量;3.推算总节水量并转换为吨(1立方米水 =1 吨);4.分析节水效益:如果1户家庭年均用水量120吨,该农田节水量可满足多少户家庭年用水需求?

学生可以绘制节水区域分布图,用折线图对比传统与滴灌用水量,并结合数学计算撰写节水效益报告,延伸讨论农业节水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四、融合生活情境,拓展主题活动应用维度

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学习应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真实任务中构建数学意义。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这一理论尤为适用。通过融合生活情境,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日常问题中提炼数学知识点,从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文章将以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节约用水》为例,深入探讨如何融合生活情境,构建实践任务,全面拓展主题活动的应用维度。

(一)选取生活情境,构建实践任务

在构建以“节约用水”为主题的活动时,教师要从生活中选取常见且与学生紧密相关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水龙头滴水现象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资源浪费现象,也是学生容易观察和感知的。因此,教师可以将水龙头滴水作为活动的起点,提出具体的探究任务。活动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的方式,模拟一个坏掉的水龙头,并设定每分钟滴水的速度。然后,引导学生观测一分钟内滴下的水量,并提供量杯、刻度尺等工具,要求学生测量并记录滴水的体积数据。这样的设计不仅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水资源的浪费,还能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

(二)场景模拟延展,深化问题理解

在初步观测和记录数据后,教师可以通过场景模拟的方式延展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水资源浪费的累积效应。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如果水龙头持续滴水一天、一周或一个月,浪费的水量是多少?”这样的问题不仅要求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还促使他们意识到即使是小小的水滴,长时间累积下来也会造成巨大的浪费。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一点,教师可以利用图表或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展示水龙头滴水随时间变化的累积效果。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还能帮助他们形成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家庭用水调查,拓展实践应用

在初步了解水龙头滴水现象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设计家庭用水的情境扩展任务。要求学生以家庭为单位,调查日常用水的具体情况,包括每天洗漱、洗衣、做饭等环节的耗水量。这样的任务不仅能让学生更加熟悉家庭用水的实际情况,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数据收集能力。在调查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表格等辅助工具,要求学生将调查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并用分数或小数表示各类用水量占家庭总用水量的比例。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家庭用水的构成和分布情况,还能为他们后续的计算和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孙清勇.合作学习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探究—以主题活动“体育中的数学”为例[J].教育界,2024(31):122-124.

[2]陈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的实践策略探究[J].学苑教育,2024(23):43-4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21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