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概念融入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 杨红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2-0118-04

根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物理学科教学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并提高其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标准强调,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整合跨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对初中物理教学而言,融合跨学科的理念,成为教师亟须思考的问题。

一、跨学科概念与特点

(一)跨学科概念

跨学科概念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由于教育理念的转变,单一学科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往往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因此,跨学科教学应运而生,其理念将物理学与数学、化学、地理、历史等知识进行融合,使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展现出更加丰富的学科交叉点,从而促使学生以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培养其多维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教学理念并非仅是对学科内容的简单拼凑,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将不同学科的核心概念、方法与视角进行有效结合,以形成综合性较强的学习模块。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物理的基本定律和公式,还要理解这些物理现象背后的数学、化学原理及实际应用场景。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跨学科特点

跨学科概念强调知识的综合性与关联性。传统的学科教学侧重于各个学科的独立性,而跨学科的学习则倡导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注重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与互动。跨学科概念把物理与数学、化学、生物等结合,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物理定律的同时,还可以结合数学中的函数概念或化学中的反应规律,从而多角度、全方位理解物理现象。另外,跨学科概念具有培养综合能力的特性。跨学科概念教学能进行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解决跨学科问题时,能学会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出发,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与推理,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除此之外,跨学科概念强调情境导向与实践应用。跨学科概念教学以真实情境为基础,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与环境、科技、工程等相关的项目,学生不仅能学到物理学科知识,并且还能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况中,从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实践导向的学习方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二、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概念融入初中物理教学的优势

(一)拓展知识视野,促进综合思维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跨学科概念能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初中物理教学是让学生理解物理现象的基本规律,同时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跨学科的理念使学生能够看到不同学科间的内在联系,物理与数学、化学、生活实践等学科知识相互交织,促进学生从多个维度、不同角度来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很多原理与现象需要其他学科的支持来全面理解。在初中物理中的力学、能量守恒等内容同时涉及运用数学公式与化学中的能量变化原理。当学生将物理与这些学科相结合时,可以从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知识,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这种跨学科概念的教学方式不但让学生在多个学科之间建立关联,而且还能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提升其综合素养。

(二)提升学科关联,强化实践应用

融入跨学科概念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许多物理现象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紧密相关。在讲解力学时,学生需要借助数学的知识进行精确计算,而在学习光学电学时,化学的基本原理也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现象的实际应用。教师根据跨学科概念的教学,使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辅相成,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使学生的认知不只停留在书本上单一的学科中。学科之间的联系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之间存在深刻的共鸣。这种关联的强化让学生在遇到复杂的实际问题时,能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其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下,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将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激发创新思维,培养跨界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单纯的知识灌输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而跨学科教学将物理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结合,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领域来思考并解决问题。当物理学的理论知识与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内容相结合时,学生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另一方面还能够提升其创造力与综合能力。跨学科的学习促使学生从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中汲取养分,这种融合思维方式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学生如果灵活运用物理、数学、化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既可以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法,又拓宽思维边界。此外,跨学科教学还能够鼓励学生跨界思维,突破学科的限制,帮助其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具备更加广阔的视野。在未来社会,跨学科的人才将更加受到重视,跨界的能力将成为学生应对复杂问题的核心竞争力。

三、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概念融入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整合跨学科概念,提升学习效果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整合跨学科概念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果的重要策略。新课标要求教师更多地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概念,将课本内容与互联网资源、实验设备、学科跨界内容等多种资源进行整合,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材料及学习情境。利用多媒体教学、虚拟实验室或者在线教学平台等工具,能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在课外时间也参与到物理学习中。这种概念整合有效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欲望。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人与物理学相关的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深化物理知识概念。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232.pd原版全文

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播放一段生动的教学视频,展示不同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状态,比如滑动物体受到阻力、静止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反应。视频内容紧扣课程重点,帮助学生在视觉和思维上形成直观的感知。这一视频资料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核心概念: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物体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既不会改变速度,也不会改变运动方向。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必须亲自观察、记录并分析实验数据,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际概念。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布置两个实验:一个是根据受到推、拉不同摩擦力的物体,观察物体是否会改变运动状态;另一个是让学生观察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物体是否能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在实验过程里,学生亲身体验并验证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深化理解该定律的概念。在实验结果的讨论环节,教师总结实验中的发现,并与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车轮的摩擦力、空气阻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此外,教师可借助PPT展示一些经典的物理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无外力作用时,物体如何保持匀速运动,从而增强跨概念教学的实践性。

(二)融合跨学科内容,拓宽思维视野

在物理教学中融入跨学科内容,能促使学生跳出学科的局限,从更宽广的视角来看待物理问题。这种跨学科融合,体现在物理知识与数学、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结合上,以及物理与艺术、历史、社会等领域的联系。整合这种跨学科的概念,学生能理解到物理抽象的定律与公式,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另外,融入跨学科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在复杂情境中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的思维方式,而是学会借鉴并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从而更加全面地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这种拓展思维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科间联系,同时培养其跨学科思维能力。

教师在讲授《大气压强》这一节课中,需要融合物理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等跨学科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教学开始,教师可以阐述一些日常生活中与大气压强相关的现象,如吸管饮料的原理、雨伞的使用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其对大气压强的好奇心。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检验大气压强的存在。学生根据“压强作用”的实验,可以观察到封闭容器内的气体表现出向外施压的现象,感受到大气对物体表面施加的力量。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化学、地理等学科的知识,思考大气压强与天气变化、气象预测等方面的联系。教师可以让学生探讨低气压或者高气压对天气的影响,理解大气压强与气象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扩展其对气象、环境等学科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其他现象(如气球膨胀、飞机飞行等),启发学生将物理概念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对比联系,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大气压强的本质。

(三)引导课堂互动,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互动是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借助互动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与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下掌握知识。同时,互动能够激发学生对其他学科的思考,使其不再是单纯地接收物理知识,而是主动地探究各个学科的内容。教师利用问题引导、讨论交流等方式,学生可以在互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出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各个学科的联系。在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对一些抽象的概念,互动式教学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实验演示、讨论辩论等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并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师在《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这一节教学中,融入跨学科概念,将物理知识与其他学科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浮沉现象。教学开始时,教师借助提问激发学生对浮沉现象的兴趣,询问学生在水中玩耍时是否观察到物体浮起或沉下的现象,并启发学生思考物体浮沉的背后机制。结合地理学中水体浮力对船只航运的影响,教师使用实例帮助学生认识浮沉现象的广泛意义,为后续知识的深人学习奠定基础。在实验环节,教师展示不同材质的物体(如铁块、木块、橡胶球等)在水中的浮沉情况,邀请学生观察并记录现象,结合化学中物质密度的概念分析不同物体在水中表现不同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学科间的联想提出浮沉现象的影响因素,包括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及液体的密度。教师将物理与化学内容结合,使学生在跨学科概念的视角下建立对浮沉条件的初步理解。在进一步讲解中,教师运用地理学中水位变化的案例,以及工程学中船只浮力调节的应用,向学生展示浮力在不同领域中的实际价值,讲解潜水艇如何使用调节水舱容积改变浮力,以及船只设计中怎样计算排水量以保证浮力的平衡。通过跨学科概念教学,让学生从工程学、地理学的角度拓展思维,认识浮力在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实践环节,深化理论理解

实践环节能有效转化抽象的物理理论为具体的感性认识,物理学本身是一门通过实验和观察来不断验证以及发展的学科。学生亲身参与实验,可以直观感受到物理现象的发生过程,同时还能对理论背后的原理有更深刻的领会。实验操作与结果分析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发现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理解物理知识。物理问题来源于日常生活,经过实验与探究,学生能学会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随着学生参与实验的逐步深人,可以更好地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并培养自主思考及动手能力,这对未来的跨学科的学习至关重要。除此之外,教师应加强实践环节,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学的很多抽象概念如果只按照讲解与传授书本的知识来进行,学生难以产生兴趣。而动手操作过程能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并促使其主动探索更深层次的物理理论。

在《机械能及其转化》的教学中,教师融入跨学科概念教学,将物理知识与数学、工程学、生活实践等多学科内容相结合,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机械能的转化规律以及实际意义。课堂开始时,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动能、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的基本概念,并按照交通工具的刹车过程或者蹦床运动现象等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实际应用,同时引人工程学中的能量转换理论,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视角。教师应做一个基于滑轮与重物的实验,演示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的过程。在实验中,教师让学生观察物体下落时速度的变化,利用数学中的速度公式计算,让学生根据数据分析验证机械能守恒的规律。这种方式不但深化学生对机械能转化的理解,而且还强化物理与数学在数据分析上的紧密联系,帮助学生从数学运算中感知物理规律的严谨性。实验结束后,教师利用图示、公式推导及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的原理,并结合交通工具能量转换、弹簧装置的弹性势能应用等实际场景,讲解机械能在不同领域中的转化过程。教师采用这样的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从工程设计与能量管理的角度,理解机械能守恒与转化的实际价值。为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安排小组实验活动,提供弹簧、滑轮、质量已知的小物体等实验器材,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测量速度,并分析能量变化规律。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既需要运用物理原理,又要借助数学模型进行数据处理,这一过程有效融合物理、数学以及团队协作技能,能够培养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结论

跨学科概念融入初中物理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视角与实践平台,经过整合物理与数学、化学、地理等学科内容,构建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从多学科的维度理解知识,拓宽思维边界。面对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跨学科教学既是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重要途径。未来,跨学科概念教学将进一步突破学科的界限,让学生在多学科交汇中发现问题,提出方案,成为应对复杂挑战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骆弟明,刘光进.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概念融入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4(29):98-100.

[2]杨倩,乔翠兰.基于跨学科实践的概念转变模式构建与案例设计[J].物理教师,2024,45(11):31-34,39.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232.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