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精神疾病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作者: 倪丹红

在青春期,一些青少年可能会遭遇精神疾病的困扰。面对精神健康问题时,药物治疗是重要的干预手段之一。本文将介绍青春期精神疾病及常见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

青春期常见精神疾病概述

1.焦虑症

焦虑症在青春期较为常见。表现为会过度担心未来的事情,出现莫名的紧张、不安,常常伴有心慌、手抖、出汗等躯体症状。在面对考试、社交场合等情境时,焦虑情绪可能会加剧,影响青少年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2.抑郁症

抑郁症在青春期并不罕见。青少年可能表现出持续的情绪低落,对以往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常常感到疲倦、乏力,睡眠和食欲也会出现明显变化。有的青少年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滑的情况,严重时甚至会产生自杀念头或行为。

3.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的特点是情绪在躁狂和抑郁之间反复切换。在躁狂期,青少年可能精力充沛、情绪高涨、睡眠需求减少,思维奔逸,行为冲动。而在抑郁期,则表现出与抑郁症相似的症状,如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等。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较为复杂,诊断和治疗都具有一定难度。

4.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在青春期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也不容忽视。患病青少年可能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他们的行为和言语可能变得古怪,社交功能严重受损,逐渐远离朋友和家人。

药物治疗的必要性

当青少年被诊断患有精神疾病后,药物治疗可以帮助调节大脑内的神经递质平衡,改善症状,减轻青少年的痛苦。例如:抗抑郁药物可以增加大脑中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浓度,从而缓解抑郁症患者的情绪低落症状;抗焦虑药物能够减轻焦虑症患者的紧张、不安情绪,改善躯体症状。药物治疗可以为心理治疗等其他干预手段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帮助青少年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常见药物类型及作用

1.抗焦虑药物

苯二氮类药物如氯硝西泮、阿普唑仑等,起效快,能迅速缓解焦虑症状,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等作用。但长期使用可能会产生依赖性,突然停药还可能出现戒断反应,一般不建议长期使用,多用于短期内缓解严重的焦虑症状。

非苯二氮类抗焦虑药的典型代表是丁螺环酮,通过作用于大脑中的5-羟色胺受体发挥抗焦虑作用,没有依赖性,副作用相对较小,但起效相对较慢,通常需要连续服用2~4周才会有明显效果。

2.抗抑郁药物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如氟西汀、舍曲林等,通过抑制大脑中5-羟色胺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的浓度,从而改善抑郁症状。此类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小,耐受性较好,是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的一线药物。服药后,需要2~4周才能逐渐起效,家长要有耐心,不要因为短期内看不到效果就自行停药。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代表药物有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除了作用于5-羟色胺外,还能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增强抗抑郁效果,适用于对SSRI类药物反应不佳的患者。

3.心境稳定剂

锂盐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经典药物,可以稳定患者的情绪,减少躁狂和抑郁发作的频率和程度。但锂盐的血药浓度过高容易引起中毒,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血药浓度,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剂量。丙戊酸盐类药物对双相躁狂发作也有较好的疗效,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代谢发挥作用。

4.抗精神病药物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氟哌啶醇等,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等具有幻觉、妄想等症状的精神疾病,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发挥作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包括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等,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比,它们对多巴胺受体和5-羟色胺受体都有作用,副作用相对较小,但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代谢综合征等问题,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关注青少年的体重和血糖、血脂等指标。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1.注意药物副作用

任何药物都可能有副作用,家长要密切关注青少年服药后的身体反应。如果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皮疹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副作用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措施,如调整药物剂量、更换药物或给予对症处理。

2.严格遵医嘱服药

家长一定要督促青少年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服药,绝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精神疾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意停药或减药可能会导致病情复发或加重。例如:抑郁症患者在症状缓解后,通常还需要维持治疗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如果在维持期自行停药,复发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3.关注药物相互作用

青春期精神疾病患者用药时,药物相互作用问题不容忽视。此阶段青少年可能因共患其他疾病而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不同药物间可能相互干扰。家长务必告知医生青少年的完整用药史,医生会综合评估,调整用药方案,规避风险,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4.定期复查

在药物治疗期间,定期带青少年到医院复查非常重要。复查内容包括症状评估、血药浓度监测(如使用锂盐等药物时)、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通过复查,医生可以了解药物的疗效,及时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常情况下,在开始用药后的前几周,需要每周或每两周复查一次,之后根据病情稳定情况适当延长复查间隔时间。

5.心理支持与生活调整辅助药物治疗

药物虽然是治疗青春期精神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心理支持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样不可忽视。家长要给予青少年足够的关爱和理解,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心理治疗等,帮助青少年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提高应对疾病的能力。同时要让青少年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有助于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促进青少年康复。

精神疾病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影响巨大,药物治疗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家长作为青少年治疗过程中的重要陪伴者,了解药物使用的知识,严格按照医嘱帮助青少年用药,关注青少年的治疗反应,积极配合其他治疗手段,才能更好地帮助青少年战胜精神疾病,健康快乐地成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