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探究能力
作者: 胡梅物理学科对学生的观察、理解、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个体身心发展的第二高峰期,出现了新的认知结构,可以熟练地运用假设、抽象化概念、逻辑推理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应顺应初中生认知特点制订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能力。
紧抓好奇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开展主动探究的内在动力。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理,这也是初中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紧抓学生这一心理特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探究式教学实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例如:在教授《物态变化》单元内容时,借助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展现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学生生活中常见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夏天雪糕包装外的“白色粉状结晶”,冬天窗玻璃上的“冰花”,以及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等,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通过讨论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利用好玩心理,锻炼实验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除了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大量实验对其进行验证、实践,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学生都有着好玩的天性,这不仅是性格的外在表现,也是活跃思维的重要体现。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玩的心理状态,设计多样化的物理实验活动,让学生在玩乐中探求新知,体验物理学习的乐趣,锻炼动手操作和探究能力,提高实验素养。
例如: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除了教材中提供的实验过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思考并验证:“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一定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吗?”“实验中被研究的是哪两个力?”学生可以利用身边随处可见的物品进行实验,如使用水杯和桌面,探究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物体的平衡状态。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能提升实验操作能力,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提升物理思维品质。
牢握好胜心理,提升教学效果
好胜心是初中学生最为典型的一种心理特征,培养学生适当的好胜心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一心理特征的积极作用,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从而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实验中开展小组竞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提升实践能力;设计分层问题、分层作业,鼓励学生挑战自我,提高物理能力。教师应为学生细化学习目标,将其分解为具有逻辑关系的小目标,使学生在逐步完成学习任务中,提升学习自信,获得成就感,从而培养主动探究能力。
初中物理教师应在充分掌握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数字化、跨学科渗透等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断探索、创新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