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作者: 王雪梅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关键一环。社会责任感不仅是个人良好品德的体现,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所以,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洞察初中生心理特质

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心理上既有着走向成熟的渴望,又保留着一些孩子气。他们开始对社会事务展现出浓厚兴趣,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步发展,对各类现象都有自己的见解。但由于阅历有限,这些见解可能不够成熟。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要充分了解这些特点,善于利用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以社会热点事件为绝佳切入点,如网络公益众筹,这一新兴的公益形式背后所蕴含的爱心传递与社会责任的担当,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借助这些热点事件,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表达看法,通过深入探究他们的内心世界,精准地为后续培养社会责任感找准方向。

打造开放包容的教学环境

轻松愉悦、包容开放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毫无顾虑地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思考社会责任相关问题。教师要用心营造自由的课堂环境,在学生表达观点时,用点头、鼓掌等充满鼓励的方式给予肯定,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尊重,有勇气继续表达。对于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应秉持包容态度,将课堂视为思想碰撞的舞台。如开展“中学生是否应该参与社区治理”的讨论活动,学生在交流中会对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增强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进而提升社会责任感。

实践活动强化责任认知

道德与法治课程不能仅停留在理论讲解上,还需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责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如关爱孤寡老人、环保宣传等活动。在关爱孤寡老人的活动中,学生为老人打扫房间、陪他们聊天,真切感受到自己的付出能给他人带来温暖,从而明白关爱他人是一种社会责任。此外,还可以开展模拟法庭、模拟议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社会场景中,理解不同角色的责任,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提升社会责任感。

情感共鸣激发责任担当

情感是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讲述感人至深的社会故事,如抗洪救灾中,子弟兵不顾危险,奋力营救群众;消防员在熊熊烈火中逆行,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些真实的事迹能触动学生的内心,引发情感共鸣。教师还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温暖人心的有关责任的故事,在分享与倾听中,强化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激发他们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时,可以借助案例剖析,让学生在真实情境里明晰社会责任的内涵;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强化责任意识;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交流碰撞出担当的火花。通过多种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能助力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长为心怀家国、肩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在未来积极投身社会建设,为社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