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青春期逆商教育

作者: 周静珠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青春期逆商教育 0

逆商教育是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以优化学生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的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引入逆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具体的学科学习中提升逆商认知,健全人格,提高学生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心理韧性和抗逆力。本文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2课《学会沟通交流》的教学为例,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与逆商教育融合教学的具体方法。

剖析主题,在思考中习得逆商力

1.学科融合,初识沟通的涵义

教师可以通过学科融合为学生搭建认知“扶手”,使其了解沟通的具体内涵与价值。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各学科学习中遇到的沟通障碍,如语文园地的名言解读、数学解决问题的理解、美术图画意向的审美等。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认识沟通的重要性,并思考如何突破沟通困境,重建学科认知结构。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与教师、同伴的互动,可以有效加深对学科核心知识的理解与整合。

这种以学科学习困惑为切入点的教学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对“沟通”内涵的探索兴趣,又能深刻体会到知识点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沟通实现了学科学习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进阶,同时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出“逆商”与“沟通”两个关键词,将逆商的培养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土壤,使跨学科理念落实在真实的学习活动中。

2.换位思考,理解沟通的意义

个体所处的位置往往决定了其认知角度,这种主观性容易使个体局限于自己的立场,忽视了其他人的认知与感受。而换位思考能够获得更全面的认知体验,从而客观、理性地看待事物的全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画杨桃”的教学情境:展示杨桃实物,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并绘画其形状。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绘画—评价”的方式,学会理性看待事物的本质。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可以发现,人们在平时的沟通中也会犯“画杨桃”式的错误,即一味强调自己的“所见”,没有听进“他闻”。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不仅还原了误会产生的原因,更在教师引导下理解了沟通障碍可能造成的心理影响。在对逆境根源进行追溯后,学生得出了“换位思考”的结论:面对不同的声音,既不能简单地否定,也不能盲目接受,而应客观地了解事实全貌并理性沟通,方可有效、合理地解决矛盾,促进群体团结。

精准表达,在交流中提升逆商力

学生面对困境时,如何正确地看待并做出合理的行为,关键取决于逆商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帮助学生掌握恰当的表达技巧。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表述方式和表述准备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提升表达交流能力,从而提升逆商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表述到位拉近你我

以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入手,将逆商情境具象化,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沟通交流的意义。例如:教师设计“撕纸游戏”,让学生感受到正确表述对沟通交流的积极影响。游戏开始,学生们闭上眼睛,根据教师的提示用手折纸和撕纸,步骤如下:水平对折;然后垂直对折;再次对折;撕下折叠过纸张的一角;翻转90度,再撕去一角;把纸展开,并与同桌对比。学生完成游戏后发现纸张形状差异很大,此时教师再指导学生进行二次尝试,并允许在撕纸过程中提问和观察他人操作,此次的结果是全班的纸张形状相似。通过对比,学生可以得出结论:及时表达疑问,认真观察和有效沟通才能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教师最后补充说明,表达时应注意语言、语气及肢体动作的准确性。

这样的授课方式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观察思考—互动交流”等步骤中体会到,完整恰当的表达和双向沟通能有效减少误会的产生,这对自我意识强、容易忽视他人感受的青少年而言尤为重要。

2.准备充分有的放矢

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沟通问题转化为教学案例,能有效提升课堂的实践指导价值。以自制视频《留置的垃圾袋究竟是谁的责任》为例:课后延时服务结束,值日生小A和小B在教室打扫卫生,小B把纸团扔进了小A的垃圾袋,小A误以为小B要借用,便将垃圾袋扔到小B桌下,最后两人都没管垃圾袋,直接离开了教室。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留置的垃圾袋究竟是谁的责任?这类事件在班级中时有发生,如何以一件小事的解读来解决一类问题,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站在小A和小B的立场,思考他们行为的合理性与疏忽之处,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解读续演情境,让沟通内容有依有据,并给予故事合理的结局。五年级学生虽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但责任意识仍不足,因此,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阐述事实、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这不仅是解决生活问题必要的路径,也是提升逆商力不可或缺的环节。

小组合作,在实践中掌控逆商力

团队合作能有效提升团队成员的合作学习能力与沟通能力,使个体在面对困境时具备积极应对的逆商能力。青少年普遍渴望获得群体的认可,个体与群体关系的积极认知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精准的自我定位,从而以更科学、主动、积极地态度应对逆境。教师应依托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主动性,给予学生更多的交流机会。

1.组员合作有专攻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组织能力等情况进行分组,以充分调动每一位组员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分组方式使组内成员既是合作者,也是监督者。当组员遇到困难时,大家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可以大大提升合作的成效性。以教材中“沟通交流与我们的同学关系”主题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来体现全员参与性及民主性。这样的话题探讨授课形式,既呈现了课堂内容的宏观指向,也给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表达空间,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与理解诠释“沟通交流”在同伴交往中的重要性。

培养青少年倾听能力是促进有效沟通的重要前提。为帮助部分课堂倾听习惯不够自觉的学生达到认真倾听的目标,同时提升其逆商水平,小组内部需要制定监管制度。其中,针对班级的普遍性问题,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建议,引导学生共同商定基础版的“小组倾听公约”。比如,学生依据导学单列举生活实例,组内进行交流,其余学生做到认真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在观点无法协调一致的情况下,引导学生知晓沟通交流尊重彼此意见的重要性。若小组内部存在特殊情况,小组成员可以定制进阶版的“小组倾听公约”,在基础公约上补充个性化内容,体现小组合作的差异性需求。

2.制定班规展新貌

良好的班规可以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同时提升其班级主人翁地位。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既渴望展露个性,又期望得到群体的认可。通过学习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板块《制定班级公约》等内容,学生能认识到——班级公约是集体共同确立、认可的规则,需自觉遵守。

以跨学科的理念引导学生将语文课堂的“所学”化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所用”,是本节课的亮点。例如:在面对班级一些突发情况时,学生容易站在自己的主观立场去评判,缺乏理性、全面的认知,导致畏难情绪或逆反情绪产生。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意识,通过建立符合班情基础的班规,有效引导学生规范言行,用乐观积极的沟通方式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规范班集的言谈礼仪并增强集体的抗逆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制订“沟通有道”班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首先,学生通过课前观察、课中交流,对于沟通交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发现了一些日常沟通中的问题。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班级热点话题进行项目化研究,并在课后汇总、梳理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将结果提炼为简洁易懂的口号式班规,真正做到“组组有特点,人人有话说”。然后,各小组利用晨会时间,以PPT、海报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教师及时进行点评与鼓励。最后,全班以举手表决的形式共同商定班规内容,并将班规呈现于班级布置栏,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规则意识,又提升了沟通素养,使每位学生都成为文明沟通的使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