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说·月谈 | 对一些话题保持长期关注,背后有怎样的思考?
作者:吴琪中读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三联生活周刊》的副主编吴琪。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最近一些封面故事的内容,以及背后我作为一名编辑的想法。
首先我想和大家谈的是与外贸还有中国制造业有关的主题,实际上这是我们持续很多年在关注的选题之一。比如“超级工厂”,还有“跟着卡车行中国”系列,因为卡车线背后我们关注的也是产业链。另外,中国作为制造大国,这些年有什么变化,这也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点。
所以首先我想向大家提到近期的两个封面,一个是2025年第20期《中国外贸正在升级》,另外一个是2025年第26期的《苏州制造》。提到中国外贸的正在升级,实际上涉及中国外贸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还是制造业有关的领域。2025年05月19日 第20期 中国外贸正在升级
我们这次做外贸选题,实际上跟中美持续的贸易战是紧密相关的,不管是从地方政府的角度,还是从民营企业的角度,比如说像广东、浙江这些外贸的一些重镇,我们都去做了采访和调查。一方面我们意识到,中美关税战背后的各种会谈、沟通,确实是以中美贸易的不稳定为一个大的前提。中国和美国这么多年的贸易往来,彼此嵌入是非常深的。同时我们也想知道,在这些外贸争端背后,中国现在的外贸产业还是不是几十年前的“三来一补”,好像中国仅仅只是被动地做最低端的生产,高附加值的外贸我们做不了等等。我们希望基于这些年的持续关注,一点点讲述中国外贸在升级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们这一次做的调查,实际上是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中国很多产业自主发展的变化,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很多民营企业的艰难,以及他们非常灵活和让人极为感佩的这种永远要生存下去的战斗力。所以在这么多年的外贸过程中,实际上中国民营企业是一点点从下游附加值最低、利润被压缩得最严格的小环节开始,艰难但是有意识地一步步向产业链上游发展,使自己盈利的空间、自主创新的空间、自由品牌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大。
同时,我们做了关于广东婚纱业的调查,也采访了美国婚纱业的主席,从很小的切片看到美国婚纱业兴盛的背后,或者说美国很多婚纱企业能挣到钱的背后,是基于中国婚纱企业极强的制作能力,包括一些独特环节的手工制作能力,以及中国民营企业家不断在产业链条上发挥主动性,把整个行业的水准不断提高的过程,这几十年间,中美企业相互依存的程度是非常高的。
我们一方面既能看到特朗普当选之后,他作为代表美国相对底层人士的政治压力,使他希望能够加强美国的贸易顺差,使美国底层人士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同时我们也通过中美很多行业、企业互相内嵌、互相推动发展的真实调查和例子来说明,在今天中国虽然不断地在外贸上攀爬,可是美国的很多全球性企业或者行业,才是全球化获利非常大的一端。
因此,并不是中美之间在经济上或者政策上进行一些对立,才能促进双方的发展,反而是重新回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这个前提下,大家才有可能都从中获得良好的收益。也就是说,全球化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而是在过去的40年中,中国和美国也好,或者说整个世界不同产业的优势互补,它已经是一张极为紧密、非常丰富、非常多元的一个网络。
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既要让很多民营企业或者在外贸上有优势的企业生存下去、发展起来,同时还在为全球经济,为我们的贸易合作伙伴做贡献。这期封面故事,实际上是让我们看到了全球化在今天仍然是极有必要的一个过程,以及中国企业即使艰难也勇于自主创新的感人故事。
与这期封面有类似之处的,是在今年第26期的《苏州制造》。为啥把苏州单独提出来?实际上在过去这些年我们已经意识到,要把苏州作为一个独特的地级市来看待,它的经济体量或者说是工业产值在全国如此领先,是非常有标志性意义的,某种程度上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一个缩影。2025年06月30日 第26期 苏州制造
从最早期的乡镇企业,到后来越来越大的国际化公司,以及在某些产业中由苏州孕育出的、在行业里具有全球定价权的企业。这40多年来,苏州企业一直往上奋斗发展,地方政府也展现了非常强的引领和服务意识,包括对民营企业的持续而稳定的政策支持。同时,这些企业家也有非常强的奋斗精神,一批批的产业工人,也有着非常强的为产业努力发展的劲头。是很多条件叠加在一起,才使得苏州制造如此之强。
我们想通过苏州这样一个地级市的视角,看到不管是“从早期乡镇企业到国际化大公司”这样一条中国企业发展缩影的线性叙事,同时也想从地方政府的层面看到,如果地方政策能够持续对很多产业进行眼光长远的、稳定的支持,最后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长期发展的收益。
从苏州角度来说,它今天的制造业水平有多强?如果用数字表达,可能会给我们更加直观的印象。比如说全球每5公里光纤中的1公里就是由苏州企业制造的;全球每3台儿童汽车安全座椅中的1台,也就是1/3的比例是苏州制造;全球1/4的扫地机器人来自苏州,全国创新药批件总量的15%~20%来自苏州。苏州的很多企业并不是直接面对消费者,而是在工业生产的中间环节,或者说在行业里更像一个隐形冠军,但这个行业里所有相关企业都要用到的一些关键配件,一些核心的研发技术,其实是离不开它。所以相信我们这期封面,也会给读者非常大的启发。
我想向大家提到的另外一期杂志,是2025年第21期封面《当孩子拿起手机,我们担心什么?》这是一期关于青少年和互联网世界的封面。实际上我们不仅是从家长、成人的角度在说担心什么,同时我们发现,真正深入到今天的互联网,它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不仅仅是像我们早期只是搜索一些最基础的资讯,今天互联网的边界拓展得非常宽,同时在功能上除了单向度的观看、搜索,更多时候它的社交媒体互动、人际交往的功能变得越来越强。2025年05月26日 第21期 当孩子拿起手机,我们担心什么?
那么当我们在今天抛出青少年和互联网的问题时,可能所有人还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也就是说到底互联网在今天对青少年意味着什么?但其实是有很强的未知性。我们做这个封面,并不是说我们对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对这个事情已经想得很清楚,只是想教育读者该怎么做,其实并不是这样。面对很多新的现象,新的事物,我们作为公共媒体能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或者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引发采访对象、读者一起来思考,这可能就是我们面对一个最新现象时很好的作用了。
提起互联网的功能,记者们作了不同方向的采访。既有对一些青少年利用互联网形成的学习群体,也就是说他们比较正面地利用了互联网的网络小组的采访调查,同时也看到了网络在今天对青少年正常生活的极大影响。
比如美国的纽约州,以及澳大利亚,他们其实不断在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青少年在社交媒体的应用,或者在校时间对互联网的应用有越来越严的限制。对青少年来说,当他们的大脑功能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他们的社会经验也非常不足的时候,互联网在今天看来可以做到一切,背后其实又有相当大的危害。可是如果我们只看到社交媒体的负面作用,仅仅靠家长个人的力量想让孩子永远远离网络,这又是一个不太现实的要求。
当然我们的采访也有很多孩子的视角,他们有可能是因为在社交时需要跟同学有共同话题,网络上的热梗,大家在追的剧,或者游戏世界里的一些人物、情节,都在今天成为孩子们社交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那一部分青少年会因为担心自己在社交上被大家踢出局,所以需要去刷网络。还有一部分孩子可能真的是对游戏感兴趣,或者在现实生活中交友太不容易了,互联网交友反而给了他们一个空间,对自己的情绪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维护。
所以从我们的角度看,其实并不能把青少年和互联网的关系简单化,比如说让孩子永远不用互联网,或者只把互联网看作洪水猛兽,在今天可能都是并不成熟的态度。在今天,如果家长过于严厉地禁止孩子接触网络,也许你在某个时间段是管得了,可是在另外一些时间段,或者当孩子不在家长身边时,有可能最后对互联网的这种极度的拥抱,导致沉迷的几率也是非常大的。
同时,我们也会采访一些专家学者,他们会在比较早的时候就开一些课程,让青少年意识到怎么发朋友圈是合适的,在互联网上跟人社交的界限在哪里,如何形成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游戏为什么容易让人上瘾?比如短视频背后的这种让人上瘾的机制是什么?互联网为什么容易让人活在一个信息茧房里?你自以为拥有了非常丰富的信息,但有可能你对一个事情的了解反而变得更加没有思辨性等等。如果我们更能够理性地与孩子一起探讨这些问题,带领孩子看到互联网的益处以及危险,这样培养起来的青少年可能是更为成熟,这也是我们做这样一期青少年选题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