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笔说 | 一个新生命的到来,为什么反而让人不开心?
作者:孙若茜大家好,我是主笔本期封面的记者孙若茜。这期封面来自我们日益强烈的一种共同感受: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孩子的出生都不再只是举家欢庆的喜事,还是家庭的风险源,就像一颗石子投向水面,击碎平静、翻起泥沙。当我和身边的很多妈妈聊起育儿的话题时,几乎每个人都有一肚子苦水要倒,至少有一半的人在产后陷入过抑郁或焦虑的情绪。
2023年《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产后抑郁(PPD)患病率达14.7%。这并不是说,那些没有被诊断为产后抑郁的妈妈就过得顺心。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50%~60%的产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产后情绪波动。为什么一个原本备受期待新生命到来后,反而会让人变得不开心?为什么养育一个孩子变得那么难?
当我们谈论产后抑郁时,通常首先会聚焦在生产痛、激素波动、睡眠被剥夺等等这些极度的身体不适导致的情绪波动,而这一次,我们更多地关注养育者在育儿过程中所面对的家庭处境、社会处境如何左右了他们的情绪状态。
几乎所有的新手父母都会经历手足无措的挫败感。我的采访对象心理咨询师宫学萍和社会学者刘汶蓉分别提到,新手父母在成长过程中,不论在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中,所被考核和被表彰的能力都是包含管控力、自制力、计划性的理性思维,与抚育婴儿时面临的考验大相径庭。过去,亲属网络能够对育儿提供帮扶,比如分担照看孩子的实际任务,提供一套比较完整的养育经验之类。如今,当社会流动使家庭越发小型化、孤立化,照看孩子的任务几乎都在小家庭内部完成,绝大多数新手父母都陷入了“孤独育儿”的境地。与此同时,在“科学育儿理念”的传播之下,长辈的养育经验大多“失效”——过去的经验或者不再适用,或者不被信任。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新手父母往往通过网络获取大量育儿信息,而后每件事都去比较、去求证,按照所谓的标准答案执行。孩子哭了该抱还是不抱?饿了就喂奶还是到点才喂?当这些原本应该建立在养育者对孩子独特生命状态的体察之上做出的决策,交给了统一规范的科学理念时,母亲就几乎被异化成了养育的工具,难以从养育的过程中获得幸福和享受的体验。而孩子并不是标准零件,偏差总会发生,母亲的焦虑也就随之而来。
在此之外,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光鲜亮丽、精力充沛的母亲只存在于网上,在我们身边,包括我们自己,所有的新妈妈们几乎都是忙乱的、疲惫的、情绪起伏不定的。为什么我们做不到?是哪儿出错了呢?一个新妈妈,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在我的采访中,采访对象们还有着另一种近乎相同的感受:养育孩子像一份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一方面,大家都知道它责任重大;另一方面,把一个婴儿养大、养好,又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一个优秀的养育者,也只是一个合格的养育者,人们并不认为她和他创造出了价值。心理咨询师宫学萍提到,现在,产后抑郁与养育者自身获得的价值感低有很大关联。以十年作为一个时间单位,也可见抚育观念和价值在对立的声音中两头摆荡。她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如果一个时代认为抚育幼弱都没有价值,那身在其中的每个人走在人生的两端时该怎么活呢?”
当我们尝试看清新妈妈的困境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妈妈。没有情绪的出口,没有支持与理解,没有从育儿中挣脱出来喘息的机会,无论何种性别,都会陷入情绪的漩涡。根据2010年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项研究,10%的新手爸爸会遭遇产后抑郁。在本期杂志中,我的同事王怡然就从男性视角进入,讲述了陷入产后抑郁的爸爸的故事。
除了新手父母要面对育儿的挑战之外,一个新生儿的诞生往往会重塑一个小家庭结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家庭显现出夫妻关系与代际关系‘双轴并重’的样貌——老一辈通常会为子女分担育儿这件繁重的劳动,并因此卷入子女的日常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寻找和适应自己的新角色。因此在许多家庭,不但新妈妈不开心,家里的每一个都有自己的苦衷,我的同事吴淑斌以“婆媳关系”作为采访的入口,对此进行了观察和探讨。除了老一辈辅助育儿外,越来越多的新生儿家庭将月嫂和育儿嫂作为育儿支持,因此,段弄玉对多位育儿嫂进行了采访,在讲述她们自身故事的同时,以她们的视角进入,去看待养育新生儿对一个家庭带来的波动。
在我的采访中,很多新手父母还特别谈到,在成为父母后,他们与自己父母之间的隐痛会再次浮出水面。当我和心理咨询师李沁云聊起这个话题的时候,她告诉我,每一个人在成为父亲或母亲后,都会不可避免地回溯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因为孩子会时刻提醒他们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每个人,无一例外在成长中会或多或少地经历心理层面的创伤,当那些陈旧的伤口被唤醒,当年轻的父母重新面对自己的父母,曾经被压抑的冲突,要么爆发,要么继续被默默承受。因此,当我们说“生孩子是一道坎儿”的时候,这句话确实可以从生理层面之外的角度进行解读。点击上图购买本期纸刊
———编辑/一丁剪辑/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