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带来的家庭风暴
作者:孙若茜
他问:“产后抑郁是什么?”我想了想,企图用最简单的话概括:“一个人在拥有宝宝之后变得很不开心,觉得生活完蛋了。”他顿了一下,明显有些意外:“这样的人多吗?”“挺多的,有调查说差不多3~6个人里就会有一个人要经历产后抑郁。”“为什么?”孩子继续追问。
我脑子里飞快地闪过这期封面中一位位采访对象和他们的故事。在太多人的生活中,孩子的出生并不只是举家欢庆的喜事,也是家庭的风险源,就像一颗石子投向水面,击碎平静、翻起泥沙。
很多人的产后抑郁来自养育过程中的挫败感。一个婴儿,带来的是完全陌生的感受:脆弱、不可能沟通、无秩序、没道理可讲。当新妈妈成为养育的“第一责任人”,承担的责任和压力自不待言。她往往在承受“优绩主义”和“成为无微不至的妈妈”这双重标准的挤压。
而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家庭显现出夫妻关系与代际关系‘双轴并重’的样貌。育儿这件繁重的劳动,让老一辈更深地卷入子女的日常生活,迫使每个个体在碰撞中寻找和适应自己的新角色。因此在许多家庭,不但新妈妈不开心,家里的每一个都有自己的苦衷。
其实,当我们尝试看清新妈妈的困境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妈妈。产后抑郁不仅是激素水平变化带来的结果,它也是一种处境的结果。没有情绪的出口,没有支持与理解,没有从育儿中挣脱出来喘息的机会,无论何种性别,都会陷入情绪的旋涡。
我在心里盘算,怎么才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概括出来,最终还是对他说:“产后抑郁的原因有点儿复杂,每个人遇到的情况又多少有些不太一样。可能长大你就明白了,不过我倒是希望你永远也不用明白。”
他停下脚步仰头问我:“你抑郁了吗?”从他的语气里,我意识到,他其实是在问:“我的出生有没有让你不开心?”“没有。”我回答。稍作迟疑之后,我决定向他坦诚:“在我刚刚得知自己怀孕的时候,恐怕还是有些抑郁的。”说到这儿,我赶紧补充:“当时,我并不知道肚子里住的是你,所以我抑郁并不怪你,也不是因为我不爱你。我只是不知道接下来要面对什么。人对未知的事情总是会怀有一些恐惧的。”
孩子看起来还是有些难过,“那后来呢,你是怎么好起来的?”我的孩子不肯罢休。
我在心里组织我的回答。其中,我省略掉了我为了能够退回到原本的生活秩序之中,在计划生育门诊的门口的数次徘徊;省略掉了从内心崩溃到重新感知幸福之间经历的种种矛盾和挣扎;也省略了生产后不知多少次因为疼痛或是疲惫而经历的短暂的情绪崩溃。
我一再省略,然后告诉他:“我把我所有的害怕和纠结都告诉了家里人和我的朋友们,他们理解并且接纳了我所有的坏情绪,这对一个陷入抑郁情绪的人来说无比重要。然后,当我在B超单上看到你的轮廓,感受到你在我的肚子里翻跟头、打嗝,最后终于见到了你,我就被彻底治愈了。”
孩子突然话锋一转:“你学学我在你肚子里打嗝的声音。”我舒了一口气,终于从这个让我小心翼翼的话题中抽身出来。